【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
——《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9 | 点击数:26560
 

   近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全编《钟敬文全集》出版。1月19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大会由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北师大文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与敦和基金会协办。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许正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邱运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苏雨恒等出席大会并讲话。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我国跨文化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乐黛云先生到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魁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先生、王宁先生到会并发言。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主持大会。

 

  陈建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钟敬文全集》首次出版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是继20世纪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一代宗师费孝通、季羡林、白寿彝等先生之后出版的又一套学术大师的“全集”。钟敬文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成就卓越的中国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散文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国际学家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他是为数寥寥地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几代国家领导人接见过的杰出学者,学问涉及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传统国家、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诗词格律学、新闻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多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巨匠。《钟敬文全集》全面展示了钟先生的重大成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社会现实意义和未来传承意义。

  李屹指出,钟敬文先生是在我国20世纪国家民族建立和社会文化发展全过程中涌现的文化巨匠。他毕生研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基层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教育,在多个领域都做出重大贡献,《钟敬文全集》全面反映了他的这些成就。

  许正明提到,《钟敬文全集》是中宣部出版局立项的国家重点图书项目,《钟敬文全集》是中宣部出版局2013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图书,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形成的一大批重大学术文化成果之一。他指出《钟敬文全集》具有将作者毕生创新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投入中国高端学术文化出版的实践高度融合、将独立学科文化的构建与中国优秀文化广博的知识系统相联系、呈现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自觉成果等特点。

  郝芳华指出,钟先生是在20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毕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大师。他将毕生投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事业,主要是优秀民间文化的理论建设和教育事业,这主要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的。他在北师大指导全国高校的民俗学学科建设和新时期民俗学运动,经过长期思考和社会实践,创立了中国民俗学派。我们要向钟先生学习,办好人民满意的双一流大学。

  潘鲁生指出,钟先生长期参与组织和指导我国20世纪各时期的新民俗学运动与民间文学运动,晚年参与指导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运动,主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精神遗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做了书面发言,由邱运华代读。他在发言中说,《钟敬文全集》展现了钟先生多方面的理论贡献,也收入了钟先生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灿烂华章。1949年,钟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香港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同时也参与组建了新中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即现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刘魁立先生在发言中指出,钟老全集的出版,是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的大事,是对我们民间文化研究领域一个世纪总括式的重要巡礼。他说,钟老一直强调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厚基础,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刘先生认为,钟老全集的出版,是完成了钟老将民间文化学问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复兴的心愿,也是完成了钟老所愿意承担的历史使命。

  苏雨恒在发言中指出,全社上下团结一心,凝心聚力、精益求精,坚持出好书、出精品,服务国家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历时八年,成功出版了《钟敬文全集》,创立了出版高端大型纯学术系列著作的新范例。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瞿林东指出,今天回顾钟敬文先生毕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是一句空话,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相结合,用纵深的历史眼光和前瞻的未来意识,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师大资深教授、我国著名传统语言文字学家王宁提到,《钟敬文全集》是将中国上、中、下三层文化打通研究的成果,跨学科,跨文化,编辑难度极大,突破点众多,对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钟敬文全集》主编、钟敬文先生后学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董晓萍教授指出,《钟敬文全集》的凝聚力和文化定力是改革开放40年所创造的国家社会发展机遇、学术研究氛围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环境所共同构建的优势条件所带来的。在跨文化视野下,继承和发展钟敬文先生的学说,要尝试解决普通人民与人类社会共同责任意识,这对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外界理解中国民俗学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为世界提供共享经验都很重要。

  出席本次大会的学者和单位代表还有《钟敬文全集》编委会成员和编者、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事业部主任迟宝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事业部首席编辑汤悦和文科分社社长梅咏,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王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郭银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代表,钟敬文先生的亲属和生前友好代表。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跨文化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乐黛云先生到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等主流媒体代表参会。与会学者和各界代表近200余人。大会观摩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电视纪录片。今年适逢钟敬文先生116年诞辰,大家一致认为,《钟敬文全集》的出版是纪念和缅怀钟敬文先生的最好献礼,广大后学将不辱使命,坚定地承担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继续向前。

  据悉,《钟敬文全集》共16卷,30册,1000余万字,由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四代弟子与北师大文学院和相关科研院所多学科著名学者47人次编纂,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通力工作,历时8年完成,全面反映了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传统国学和国际交流等多领域取得的广泛学术成就和重大历史贡献,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学术大师著作中极少数拥有“中国学派”地位的巨著,对于我国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既要放眼世界,又要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官网
【本文责编:张淇源】

上一条: ·“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筹备会暨 “民间游戏进课堂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新贡献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