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大先]重建集体性
——恢复“中国故事”的多元共生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5 | 点击数:4699
 

一、中国的复杂性与中国故事的单一性

  该怎么讲述今天的“中国故事”?首先当然是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从苏东剧变的国际冷战格局转化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日益进入到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与建设之中,这种变化体现在思想与文化上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精英启蒙与理性主体的“态度的同一性”内部分化,出现了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等多元并起,且相互争扰不休的局面。这被思想史家归纳为“启蒙的自我瓦解”,造成共识性的坍塌。从国家政党政治的角度来说,则因为市场与消费的全面意识形态化,而导致了原先阶级架构的变形,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脱节,进而形成“代表性的断裂”。这个后冷战时代的文学也因此具有了所谓“后革命的转移”和“后社会主义”等话语所表述的新形态。

  这种重返流动、变易的中国现实,充满种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复杂性、变化性和丰富性。但是反映在文学上却令人吊诡地出现了某种同质化和单一性的局面,从90年代陆续命名的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分享艰难”、“日常审美”等话语来看,催生了体制性的官方主导性文学、精英严肃文学、大众文学的三分格局。1998年的“断裂”问卷,进一步将“民间”、“知识分子”立场的分化问题区隔开来。然而,这种多元与分裂只是表象,事实上不同的立场、价值与美学观念,迅速在消费的动力和市场的牵引下形成了一种替代性的隐秘文学意识形态。

  这种新型文学意识形态就是以颠覆崇高、跨越雅俗,拆解已经日益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一体化,进而强调日常生活、民间经验、个人主义与碎片化,体现在美学形态上就是犬儒主义的升级与向全社会范围的蔓延,告别革命、远离理想、戏谑解构、张扬欲望成为文学书写的主流。如今回望1990年的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是突破了政治与革命的较为单一的主导性格局,引入了日常生活这一维度,然而至其末流,不免是甚嚣尘上的“美女写作”、“下半身写作”。这固然具有解放与张扬人性的性质,让原先被遮蔽和禁锢的身体、欲望获得了自由,却也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它可能一方面被资本所牵引,从而让文学变成了金钱和市场的奴隶,这使得它与自己的自由诉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在丧失了更广阔的关怀之后,文学只能成为貌似独立的散兵游勇,那种试图从中寻求突破的审美自足话语为导向的“纯文学”在实际上成为自我放逐的另一种说辞,不再有人关心。这两方面都是主体性的颓败。这样的“中国故事”是虚假的中国故事,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下一条: ·[慕津锋]秦牧与钟敬文的情谊
   相关链接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胡港]网络民间文学:新的社会心理直接表现形式·[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徐金龙 白玉帅]“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哪吒神话动漫化传承发展·[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黄永林]追踪民间故事 建构故事学体系·[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
·[张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性项目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启动仪式暨汇报展演
·新时代中国故事创作高级研修班开班·[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
·[施爱东]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谢开来]论现代民间文艺学体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非遗传承中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