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俏影弄千姿 花开正艳时
  作者:张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0 | 点击数:5065
 

      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江苏积极谋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助力非遗参与的文旅融合,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发展、惠及民生,让非遗事业更有张力、更具内涵、更显特色、更有温度,激发延续非遗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底蕴彰显魅力 融合带来机遇

      江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全省共普查记录非遗项目28922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共有10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6项、省级项目611项、市级项目1640项、县级项目459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名、省级400名、市级2597名、县级2317名;建成各类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基地等共6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个,各类非遗展示馆(厅)和传习所(传承基地)583个。经过各级政府、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努力,已经构建起基础厚实、梯次合理、规模适度、传承有序的四级非遗传承保护体系。

      规模庞大、品质优异的非遗项目和众多从业人员,成为丰富旅游内容、增添旅游趣味、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有力、有效抓手。在江苏首批13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中,从旅游体验、产品设计到活动安排等,大多融入非遗元素。例如,泰州溱潼会船风情小镇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溱潼会船命名,已成为清明时节百姓踏青春游、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联姻提升品质 特色引领发展

      近年来,旅游纪念品种类少、档次低,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屡见不鲜。非遗项目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蕴含巨大经济价值。特别是传统工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经过产业化设计和包装,开发出非遗衍生品,不但丰富了旅游市场,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延展,也增加了传承人群的收入,大大调动了其生产和创作的积极性。

      徐州市贾旺区以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为抓手,打造了香包主题客栈、展览馆、大舞台、大课堂、工作室、专卖店等,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指导游客自己动手缝制香包、带走留念,扩大了徐州香包的影响力,并带动当地一批妇女创业。

      坐落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市非遗馆,将苏州非遗资源融入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以文字、图像、实物等向游客展示当地非遗项目。馆内常年设有互动体验区,让非遗项目在与八方游客的亲密互动中发扬光大。目前,江苏省内各类非遗馆、项目专题类博物馆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约2000万人次,依托非遗元素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类1800多种。

      “非遗+旅游”的互动体验,让非遗重返当代生活、亲近群众,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也使原本由政府主导、传承人自发自觉的传承和保护行为,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例如,宜兴市积极支持中超控股集团以塑造“利永”紫砂高端品牌为核心,打造功能架构完整的旅游、商业配套设施,吸引集聚优秀紫砂传承人、组建研发设计团队、创建紫砂产品线上线下交互体验模式,积极打造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聚合平台。

      对接新媒体 推广更具影响力

      新兴媒体即时、互动、精准的传播方式,为非遗项目带来了大量“粉丝”,内容充实的非遗节目也让直播平台的品质得到提升。作为“奏响2018中国·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开幕序曲的《天目湖·古琴》音乐会举办时,凤凰、新浪等15家网络媒体开展同步直播,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演绎吸引80万人同步观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定期举办的“500娃娃学非遗”公益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信息,还借助微电影、网络直播等形式,让非遗宣传日益呈现“主体多元化、方式立体化、成效倍增化”的良好态势。

      旅游助力非遗保护传承,而姿态万千的非遗资源也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二者共同打造了展示江苏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也为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5-09 第8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辽宁鼓乐该何去何从
下一条: ·中国农业博物馆拟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