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吴晓东]影像视域下的中国南方史诗与仪式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19 | 点击数:4757
 

摘要:在未到一个世纪的过程中,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整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至今,各民族的史诗基本被整理出版了,史诗的名录是明确的。但随着影像设备的普及,人们试图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以前纸质版史诗的时候,一些问题就出现了,很难以影像的方式去完成前人整理出来的史诗拍摄。这不仅与以前史诗的“整合”有关,同时也与史诗演唱的仪式语境有关。

关键词:史诗 仪式 语境

 
  在介绍中国南方各民族的史诗情况时,我们大多会沿用多年来的一贯知识,罗列出各民族一些几乎为学界常识的史诗名录,比如说苗族史诗有《苗族史诗》(《苗族古歌》),阿昌族史诗有《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但是,这些史诗在民间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呢?它们真的是一部部独立的史诗那么简单吗?
 
  学界也一直强调在整理史诗文本的时候要尽量交代史诗演唱的语境,即史诗在什么情况下演唱的。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搜集整理的过程如果不是对仪式语境演唱的记录,自然也就难以做出详实的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像设备已经普及,人们不再满足纸质版的史诗文本,开始希望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些被人们熟知的史诗。笔者所就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2000年就开始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至2010年结项,完成了两期。从2011年,又开始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史诗自然也是拍摄的重点内容。笔者一直参与这一资料库与档案库的建设,经常去南方各民族地区拍摄史诗演唱遇到了史诗与仪式的不少问题。2012年,文化部启动了“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拟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中国各民族的史诗。这一项目的宗旨是为学术服务的,所以,对拍摄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如果有演唱语境的,必须在语境中拍摄。这里的演唱语境,指传统中史诗演唱相应的场合,比如丧葬、婚礼、新房庆贺等等,我们可以统称为仪式。但这个要求往往是项目实施过程遇到问题最多的,在拍摄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史诗问题同样逐渐暴露出来。笔者曾经参加过这一项目的一些工作,就此项目所遇见的史诗与仪式的问题有一些感想,觉得阐释清楚中国南方史诗与仪式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史诗及其演唱语境仪式的构成
 
  在拍摄史诗演唱之前,我们得知道中国大概有哪些史诗,也就是得先梳理一下各民族的史诗名录。这个工作并不难,之前各民族搜集整理出版了一些史诗文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的系列书籍都对本民族的史诗有所介绍。从这些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罗列出各民族的史诗名录,比如壮族有《布洛陀》、彝族有《阿细的先基》《梅葛》《支格阿鲁》、纳西族有《黑白之战》《创世纪》、佤族有《司岗里》、哈尼族有《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雅尼雅嘎赞嘎》、阿昌族有《遮帕麻和遮咪麻》、景颇族有《勒包斋娃》、傣族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厘俸》、拉祜族有《牡帕密帕》《古根》《扎努扎别》、瑶族有《盘王歌》《密陀罗》、畲族有《高皇歌》、黎族有《五指山传》、苗族有《苗族史诗》《亚鲁王》。但是,这些原来是一部部被公认的史诗,如果要以影像的形式将它们拍摄下来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一复杂状况和史诗与演唱仪式语境密切关系的程度有关。
 
  中国北方的史诗,大多可以随时随地演唱,也就是说,如果原来有仪式语境,它们目前也已经脱离了这一语境,成了一种表演。与其相比,南方的史诗相对来说更多地在相应的仪式中演唱,有的史诗内容没有相应的仪式是不能演唱的,艺人也都遵守着这样的规则。
 
  仪式类型的划分很复杂,有不同的分法,从制约史诗演唱的角度出发,可以划为民间信仰类仪式与非民间信仰类仪式。非民间信仰类仪式在这里指婚礼以及一些脱离了信仰性质的节日,这些场合主要是起到聚众的作用,在这些场合很可能演唱史诗,但它对史诗演唱的内容、形式没有什么制约性。相反,民间信仰类仪式具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在这些仪式中演唱的史诗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在什么环节演唱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
 
  那么,具体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从目前了解的情况以及史诗与仪式的吻合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一个仪式与一部史诗基本吻合,二、一个仪式含有多部史诗,三、多个仪式的演唱内容可整合为一部史诗。
 
  苗族史诗《亚鲁王》是在丧葬中演唱的,它与整个丧葬仪式词虽然也有一些出入,但基本一致。在苗族西部方言区,特别是贵州紫云一带,苗族丧葬中要请东郎进行演唱。整个丧葬仪式可以分为报丧、请先生算发丧时辰、守灵、牵马到各村报丧、砍伐砍马桩、进客、砍马、杀开路猪、呼唤亡灵、述平生、求保佑、给亡灵讲述历史、杀开路鸡、指路、发丧等诸多环节,以下是这些环节与东郎演唱内容的对应:
 
 
  从这一对应表可以看到,在这一区域的苗族丧葬中,各仪式环节所演唱的内容基本上能与史诗挂上钩,这里几乎把所有的丧葬民俗起源都追溯到亚鲁王身上,即使是讲述砍拴马桩,也说是亚鲁王开的先河;用鸡为亡灵引路,也说是亚鲁王第一个做的。不过,就目前见到的陈兴华演唱的文本而言,《指路经》部分与亚鲁王没有任何关联。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很多丧葬的引路都是指引亡灵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一步步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所以这些指路经在很大成度上可以视为反映了民族来源的迁徙史诗,但是,麻山地区苗族丧葬上的《指路经》并非人们想象的这样,它是指引亡灵往天上走,甚至要经过日月,麻山地区苗族认为祖先是居住在“天堂”里。所以,《亚鲁王》只能说与整个丧葬里的唱词基本一致,并不是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有的唱词内容是纳入不进“史诗”这个概念的范畴的。目前,一个仪式中的演唱内容完全与史诗吻合的,尚未发现,估计也没有。所以,我们在以影像记录中国南方史诗的时候,看来得打破以前惯有的观念,即以为某部史诗在某个仪式中演唱,这个仪式中演唱的所有内容就都是这部史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陈粟裕]丝绸之路与“蚕种东来”
下一条: ·[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