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宪昭]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30 | 点击数:2936
 

      正因为盘古开辟人类生存的空间,孕育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奠定宇宙的秩序,人的历史才找到开端,人的内心世界才有了归属感。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人们落叶归根的潜意识,往往与盘古神话的产生和传播相契合。它不仅能够激活人类对童年的记忆,而且会让人在追忆童年快乐中找到尊崇祖先、奋发有为的家国情怀

      重新审视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意义,不能不说“盘古”。在中国,盘古可以算得上是最知名的创世者。许多民间叙事作品也常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作为开篇语,目的就是强调万事万物都要有个源头。那么,盘古到底从哪里来?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盘古神话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三国之前没有“盘古”?

      盘古神话是中国多民族广泛流传的创世神话。从文献的角度追溯,目前认为最早出现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撰的《艺文类聚》。该书引文有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纪》,里面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盘古出世后“乃有三皇”。针对这则文献,人们常常质疑两个问题:一是盘古神话的产生时间,二是产生盘古的混沌又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三国时期出现盘古神话文献之前,没有更早的人提到盘古。在众多早期文献中,《山海经》中没有出现盘古,屈原的《天问》中也没有问及盘古,司马迁的《史记》中亦没有谈到盘古。这些关于盘古的集体失声,说明此前中国大地上不存在“盘古”这样一个名称。因此断言,盘古作为开辟神,产生时间较晚,不会早于女娲伏羲,甚至比不上炎黄和尧舜禹。《三五历纪》说盘古产生后“乃有三皇”,不过是作者杜撰的结果。

      对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研究者关于文献实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文献神话滞后于口头神话的可能性。仅以文献出现的早晚判断神话产生的时间,有时会有刻舟求剑之嫌。三国之前是不是有关于盘古的文献没被发现,或者是由于儒家倡导“不言怪力乱神”的影响造成相关神话的遗失,现在我们不得而知。试想,如果没有周代的王者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而组织人力采集民间诗歌,或者后来孔子没有删订“诗三百”,就断定春秋中叶以前不存在风雅颂?同样,神话作为民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是民间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的五谷杂粮,有些不能收入数量有限的粮仓,难以进入正统文献典籍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此而言,三国之前不存在盘古神话的文献研究结论值得商榷。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读者据此对盘古神话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神话不过是处于蒙昧时代的人通过想象或幻想创造的荒诞故事,是为了愚弄百姓而编造出来的瞎话。其实,古人讲神话与今天大不相同,不仅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而且大多还要有隆重的场合和仪式,对讲述者也有特定的身份要求。这就保证了神话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可置疑的神圣性。

      以“女娲造人”为例,这则以人类起源为主旨的创世神话,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内容怪诞、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它的实质是反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记忆。这个时代又称“女儿国时代”,男子在此时没有太高地位,女性掌握着生育和抚养后代的绝对大权。创作这个神话的目的之一,就是塑造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神。

      关于女娲造人过程的描述,还契合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例如,女娲最初仿照自己的样子精雕细刻造的人是高贵的人,后来由于疲倦改用绳藤沾泥甩出来的人就成为粗劣低等的人,这与封建统治倡导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异曲同工。从信仰角度看,它宣扬了“人命天定”的宿命理念;从人生观方面看,则宣导了一种“安分守己”的思想。这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管理和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话又说回来,神话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借“神”说话、借“神”说事,带有不可置疑的“先验论”特点。正如大量神话所强调的,自从“绝地天通”之后,芸芸众生就再也不能见到神了。在神话叙事逻辑中,无论预设的叙事前提,还是最终的结论,都是一个无需证明的命题。那么,孕育盘古的“浑沌卵”,在受众的心中本来就是应该存在的东西。缘于这个逻辑前提,盘古就是一个最早出现的不必争议的创世者。

      “开天辟地”是谁创作的?

      神话是人借神说的话,自然也是“人话”。不管神话多么神奇、神圣、神秘,毕竟都是人创作出来的,必定带有人的影子。这些人的影子,其实也就成为神话的灵魂。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支撑群体信仰的精神产品,其作者自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坐在书斋或时而去民间采风的文人墨客。他们具有特定的身份,一般承担着氏族或族群的酋长、巫师、祭司、歌手、从医者、工匠等要职。这多种身份往往集中于一人之身,如酋长既是巫师,能实施巫术为人治病,又是祭祀中的歌手,能为众人讲唱神话神歌,因而成为神的传话者或代言人,具有极高的威信。当他们替神说话时就成了金口玉言,带有无可置疑的神圣性。尤其是在重大活动或祭祀祖先时,他们会演述本族的来历和祖先辉煌的功绩,这时就要讲述开天地、造万物这个创世大前提。

      开天辟地必须由特定的人物来完成。开天辟地者可以是创世神,可以是祖先,也可以是人甚至某些图腾动物。在讲述者和受众看来,创世者具体叫什么名字,或者在什么时间开天辟地,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由此找到寄托心灵的“原点”。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民族支系甚至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塑造创造者时会出现丰富的个性特征。

      例如,有些壮族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男性始祖布洛陀,瑶族布努支系神话把开天辟地者说成女性始祖密洛陀,阿昌族神话说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开天辟地,蒙古族神话说神女麦德尔娘娘创造出世界,哈萨克族神话说创世主萨迦甘创造世界,鄂温克族神话说创造世界的是天神保鲁根巴格西,满族神话则经常提及创世萨满。关于动物创世者也不乏其说,如苗族神话说巨鸟生天地,藏族、独龙族神话说分开天地的是蚂蚁等。这些神话无一例外地通过创世者建构,呈现出与本民族产生或发展有关的宏大叙事。

      据我目前采集到中国各民族近200多篇关于盘古的神话或传说看,绝大多数民族都流传着关于盘古创世的母题。且不说流传于广大汉族聚居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山的传说》《盘古庙的来历》等,还有土家族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侗族的《古老和盘古》、壮族的《盘古创世》、毛南族的《盘古的传说》、苗族的《盘皇造万物》等。有些采集整理的少数民族神话虽然没有直接在题目中出现盘古,内容上却有不少涉及盘古的叙事。

      在不少民族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盘古庙遗存,流传着敬祭盘古的习俗。这不仅体现民族间关于盘古神话或盘古母题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也充分表现我国各民族之间盘古神话的广泛交流、影响、借鉴与融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7年07月04日 12版:思想周刊/文史·广告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邱婧 王琴]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相关链接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
·[黄景春 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金鹏程]“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
·《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创世神话:以时间和空间为编码,揭开世界的“底牌”·“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在沪开幕
·“不是故事,而是活下去的精神”·上海交通大学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揭牌
·[向柏松]中国创世神话发展历史论析·[刘锡诚]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