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连晓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14 | 点击数:27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更早些时候,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

  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以及为传统文化的网络创新提供参考,新华社瞭望智库运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手段,形成了国内首份“互联网+传统戏曲”领域研究报告——《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描述了传统戏曲在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涵盖网络搜索、社交平台、网络音频APP、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和渠道。

  呼唤跨界融合与多种科技手段

  根据对1900位各剧种名家、6917个名剧目的统计和分析,《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得出结论:豫剧是目前最受网络用户关注的传统戏曲剧种,李胜素、马金凤等成为各自剧种最受关注的演员;移动互联网成为影响传统戏曲网络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网络音频APP、视频网站等平台统计结果显示,戏曲用户虽然增长很快,但较评书、相声等仍处于明显弱势,且戏曲用户的年龄普遍比平台主流用户大。

  针对传统戏曲的网络生存现状,本书提出若干建议,主要包括: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互联网+传统戏曲”工作框架,如推进实施意见、部际协调小组等;组建由互联网界人士参与的顾问小组,制定符合网络发展规律的行动计划;在院校开设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课程,以及尽快建立公益性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监测、分析机制等。

  对于《互联网世界的传统戏曲文化图景》的创新性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业内人士给予了较高评价。“这份报告呈现了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世界的现状,从剧种的分布、市场的分布,到年龄、职业、学历的分布,基础调研工作很扎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继民认为,此书运用大数据手段对传统戏曲现状做了客观的全景式描述,与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等数字文化内容产品进行创新性结合,应是“互联网+传统戏曲”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瞭望智库常务副主编山旭表示,“互联网+”是主战场,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依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戏曲在互联网时代怎样跨界?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建议,未来可更多考虑戏曲的文化属性,如与民俗相结合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简认为,在下一步研究中,可加入与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的比较,进一步提升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传播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冷述美从两方面谈到戏曲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愿景:第一,在政府层面,戏曲文化服务可通过基金扶持、国家公共平台、不同曲种的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起传统戏曲优秀剧目开发、现场点播、线下展演的一条龙模式;第二,在经营方面,应以企业为主体挖掘优秀的传统戏曲IP,通过商业合作进行开发,戏曲演出还可以衍生出电影、动漫、公开课、擂台赛甚至戏曲类综艺节目。“在互联网时代,戏曲产品形态应是丰富多彩的。从类型上,经典戏曲会保留它原汁原味的部分,适时引入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则可以提高戏曲的体验感。”冷述美说。

  创新传播形式 吸引青年受众

  戏曲的明天,不在于今日的既有戏迷如何看待它、欣赏它,而是在那些更具影响力、更多面向未来人群的移动端网络平台上,戏曲能否赢得更多的受众乃至知音。以中国最大的“科技+文化”公司腾讯为例,其旗下多款网络游戏植入了传统戏曲形象和要素,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禁会产生“插旗子的形象是谁”“配音的戏曲是什么”“去哪儿找戏曲服的皮肤”等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玩家而言,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次自发而积极的戏曲普及过程,其结果显然优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和考试。

  “我们在网络传播实践工作中感到,移动化、可视化和社交化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最核心的三个特点。针对微信平台的特殊群体传播效应,传统戏曲在这样的网络背景下如何把握弘扬推广的方向,可能是接下来戏曲互联网传播值得关注的地方。”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舆情阅评处处长甄澄说。

  当下,如何吸引年青一代互联网用户更多接触戏曲是“传统戏曲+互联网”面临的一道难题。“戏曲的历史悠久,受众以中老年为主。戏曲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则必须吸引青年的关注。戏曲所反映的内容要适应青年的审美需求,尽可能与青年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及时反映青年的生活。”文化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副处长许浩军表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音频用户规模5.24亿,音频应用用户使用率达到69.8%。蜻蜓FM是国内唯一一家保留有比较全的戏曲频道的音频平台,戏曲频道作为蜻蜓FM最早成立的品类之一,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戏曲广播电台,二是点播专辑,目前拥有的600多个专辑只涵盖了传统戏曲曲目很小的部分。“目前蜻蜓FM总节目量超过了3万,总播放量超过了10亿次。戏曲频道的日活跃量大概是10万人,在整个平台上的用户占比只有1%到2%。”蜻蜓FM内容战略高级总监张昊说,近一年来,戏曲频道的数据整体稳步上涨,日活跃人数有70%左右的增长,总时长也在上升。“这得益于我们不断给戏曲频道注入一些新鲜内容,以及在整合推荐上做的尝试,比如,结合时下热点重新包装传统剧目等,运营手段的创新也会吸引用户在我们平台上收听戏曲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文化报 2017-11-14 08:59:10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江西出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下一条: ·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王渭清 赵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与共济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宋嘉琪]互联网空间中的怪物生产·[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
·[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段友文]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建构与乡村价值发现
·[张举文]探索互联网民俗研究的新领域·[张多]短视频:移动互联网对神话文类的重塑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段友文 冀荟竹]乡村振兴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曹晋 孔宇 徐璐]互联网民族志·[高艳芳]网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