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培凯]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
  作者:郑培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3 | 点击数:1708
 

   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有什么关系?一个是中国的戏曲表演传统,另一个是古希腊史诗的研究。一个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搬演的是中国的民间故事;另一个是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讲述的是古希腊的神话传说。昆曲舞台上,演的是关公单刀赴会、唐明皇杨贵妃夜半私语、杜丽娘游园惊梦、朱买臣马前泼水;荷马史诗则像弹词说书,讲述的是阿岂力士的愤怒、特洛伊的战场风云、奥德修斯浪迹天涯、漪色佳岛歼灭众凶。有什么关系?看起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当然,有些研究比较文学的专家,认为天下文章没有不可比较的。于是,洪升《长生殿》写的安禄山之变,可以和《伊利亚德》的疆场鏖兵做比较;汤显祖《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花园寻梦,可以和《奥德赛》的潘妮萝碧独守空闺做比较。橘子和苹果比较,火星与金星比较,太平洋与地中海比较,唐朝人戴的襥头与罗马人穿的凉鞋比较,莎士比亚的胡髭与李清照的眉眼比较,真是天下没有不可比较的。我真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文学,在比什么、较什么,对学术有什么贡献?依我看来,只是混淆不同文化范畴的文学传统与文本,一笔糊涂账,愈比愈胡涂,倒是可以创立一科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名曰“文学糊涂学”。

  那么,把昆曲传承与荷马研究拉到一起,是不是也属“文学糊涂学”的一支呢?那倒不是,而是大有其内在相关的道理。关键是,昆曲表演与荷马史诗都属表演艺术,都有演唱传统,都涉及“非实物文化传承”(我实在不喜欢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在运作。相互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口传心授的艺术传统是如何继承、如何薪火相传的,又是如何让传承者通过传统技艺的内化,在展现演艺传统的表演时刻,即兴发挥,使传统程序变成光辉耀眼的艺术提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演艺传统更加丰富、更加细腻精致、或是更加沛然磅礴。荷马史诗的演唱传统,显然不是文本(文字传统)所能完全桎梏与掌控的,这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去思考昆曲剧本(“案头之书”)与舞台演出传统(“筵上之曲”)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学术研究上,把荷马研究从古籍校勘中挣脱出来,从诗歌文本的文献研究中解放出来,把荷马史诗放回到史诗演唱传承的范畴,回归到表演艺术领域,是哈佛大学三代学者的贡献。从1920年代开始的Milman Parry(1902-1935),到他的学生Albert B.Lord(1912-1991),再到继承这一学术传统、仍在哈佛任教的Gregory Nagy(1941-),三代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使我们超越了过去以文献为主、白首穷经式的荷马史诗研究。荷马史诗原来是个演唱传统,只有在演唱传承绝灭之后,文字记载才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文化传统。
 
  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多元的,并非只有文献研究。研究中国戏曲传统也一样,不能只是考证文本,要认清这是活在舞台上的文化传统,是表演艺术的传承。比荷马史诗更可贵的是,昆曲还活着,还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舞台上。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2008-11-9 6:41:59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黄涛]作为民俗现象的民间语言
下一条: ·[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