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罗柳宁]布努瑶雷公庙的文化内涵解读 ———七百弄布努瑶信仰文化研究之一
  作者:罗柳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16 | 点击数:6116
 

      摘     要:本文对七百弄布努瑶雷公信仰进行文化内涵的解读, 认为雷公信仰是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 围绕着雷公庙形成的各种禁忌、传统惯例, 在规范村民的行为和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已内化为村民的价值观念并体现于村民的日常行为之中。 它成为布努瑶民间法中更具约束力的另类“准法律” 规范, 维护着人地关系的和谐, 调控着布努瑶乡村秩序的构筑。

      关键词:布努瑶; 雷公庙; 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罗柳宁,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素有东方“吉普赛人” 之称的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 布努瑶是瑶族的第二大支系, 人口约70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都安、 大化、 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 湖南省的隆回、通道、 溆浦、 辰溪, 贵州省的荔波、 黎平、 从江、 榕江以及云南省的富宁等县。 综观近年来布努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界关注度较高的是密洛陀古歌、 原始宗教信仰、 族源三大主题, 其中对于布努瑶所形成的以信仰密洛陀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的研究, 学人的着眼点又聚焦在祝著节的庆祝程序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做道场环节。 布努瑶大多远离他族而独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入山惟恐不深, 入林惟恐不密” 形象地反映了布努瑶生存环境的特点, 雷公信仰也是其居住条件和生计方式的折射, 但学界对雷公信仰的研究习惯于囊括在布努瑶原始宗教信仰中而寥寥数笔或很少把其当成专题展开, 本文试图以七百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布努瑶的雷公信仰进行文化内涵解读。

      一、 雷公信仰是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

      (一)敬仰雷神是南方少数民族普遍的信仰。 雷神, 是风雨雷电等自然力被形象化、人格化了的神, 雷神崇拜是中国古代先民自然崇拜的组成部分, 而在国外也同样有诸多国家和民族崇拜雷神。 我国南方地区多雨, 暴风骤雨常常伴有令人恐惧的电闪雷鸣,而农作物的生长要靠天降雨, 矛盾的现实令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幻想出了令人又怕又敬的雷神, 产生了设雷庙、 祭雷神的习俗。村民每年都要集中到庙里公祭, 感谢雷神带来风雨使万物旺盛,同时祈求雷神保佑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人畜平安。 这样的雷神信仰很普遍, 久盛不衰, 沿袭至今。 在布努瑶地区流传着“天上管事的是雷公, 地上说话算数的是舅公” 这样的俗语, 在布努瑶的世界观中, 雷公是真实存在、 神圣不可触犯的, 他们坚信雷公不会偏袒那些做坏事的人, 任何人只要是做了坏事, 都要受到雷公的惩罚, 甚至是被雷劈死。 布努瑶先民对雷公的敬畏和崇敬, 不仅反映在村村设立有“雷公庙”, 还将象征雷霆之象的云雷纹装饰在铜鼓之上, 过“祝著节” 时敲打铜鼓即象征呼唤雷神, 鼓声即为雷鸣之声, 可震撼天地, 以示崇拜。

      (二)布努瑶雷公庙的选址。 布努瑶的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 动物崇拜、 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鬼魂崇拜、 信奉巫教和道教, 其宗教信仰文化富有浓厚的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 布努瑶自古居住在大山深处, 他们相信自然界山水万物都有神灵, 雷公信仰是布努瑶“万物有灵” 宗教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布努瑶多居住在山区, 认为树木也是有神性的, 在布努瑶居住的村庄周围或者山上,常见有几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是雷公林, 又称雷公庙或雷公棚。 部分布努瑶村民说, “雷公庙是汉族人、 壮族人统一的叫法, 他们是专门给雷公造房子, 而我们瑶族是直接把大树脚下当成雷公庙, 我们原来叫雷公棚, 后来跟着汉族、 壮族叫法, 也叫雷公庙了。” 布努瑶先民对雷公的信仰,最初源自于农业生产对于雨水的需要, 希望通过祭拜雷公保证五谷丰收。 作为祭祀地点的雷公庙,一般是每个布努瑶自然村落都设有1座, 有的甚至设有3、 4座, 比如弄合村西满屯就有4个雷公庙。 还可以是由几个自然屯联合起来共同选择一片树林作为雷公庙。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没有祭祀活动的时候, 任何人都不得进入雷公庙, 就是躲雨都不可以。

      雷公是天神, 为什么设在大树下祭拜? 据说, 雷公有7个女儿, 排行最小的女儿七仙姑看见凡间有个叫东甲的瑶族孤儿孤苦伶仃, 就与他结为夫妻, 生下两个孩子。 在两个孩子长到7、 8岁的时候, 七仙姑要返回天庭看望父母, 由于预想到父母会阻挠她再返回凡间, 就在临行前交代孩子,如果她久不归家, 就到山边割草烧火, 随着烟火上天找她。 于是, 孩子们就照着母亲的叮嘱来到了天宫, 雷公知道后要检验两个外孙的真假, 于是他前后变化了两次, 一次变成大公牛, 一次变成了大萝卜, 结果两个外孙都把雷公辨认出来了! 两兄弟在天庭住了10来天, 要带母亲回凡间的时候,雷公交代说, 如果外孙想念他了, 就杀一只阉羊或两只公鸡祭他即可。 结果, 母子三人在回家的路上, 雷公化身为一棵大树横在路上, 只有身材矮小的孩子才能从树空下爬过, 而大人则没法爬上光滑的树顶越过, 雷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阻挠女儿返还凡间的家庭。 于是后世的人就认为大树跟雷公一样能够阻神挡鬼, 能够庇佑人身的安宁。

      在七百弄, 不仅是长青的大树, 就是村落中的竹丛或山上的大岩洞, 都有可能设立有雷公庙。麽公蓝玉林说, 竹子对布努瑶意义重大, 密洛陀开天辟地手中用的器物都是用竹子做的, 家中供奉密洛陀的香炉也是用竹节来做的, 由麽公来安密洛陀香位, 主人一家只能往香筒里上香, 不能移动香筒, 竹子代表子孙生生不息, 年年长竹笋就意味着布努瑶家庭代代延续; 布努瑶建房用竹墙, 这有利于房子保持湿度, 能够通风散热、 调节空气, 而且竹子吸收力强, 能够吸附空气里一些不利于人体的物质, 能使人体保持健康、 少生病; 此外, 在布努瑶的“二次葬” 里, 麽公把竹子削成薄片, 用来刮掉逝者骨头上还未掉下来的皮肉, 在这一过程中竹片不能伤到逝者的骨头, 否则子孙后代会腰疼骨疼。 正是因为竹子有诸多好处, 所以在七百弄很多的雷公庙附近都生长着竹子, 体现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但凡村子里有竹子长得粗壮和茂盛的地方就是雷公庙, 比如弄合村花韦屯的竹子雷公庙是最早来到花韦屯居住的一个叫蓝花韦的人设定的, 至今已有15代人的历史, 是整个七百弄最大的雷公庙, 雷公庙四周约30米范围的花草树木都不能动。

      此外, 岩洞或大岩石也有可能设立有雷公庙。 如果有人生了病, 就由大麽公做法烧羊的尾巴,等这个病人恢复健康后, 羊也长大了, 麽公就会杀这只羊去某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好的地方摆放敬雷公, 久而久之, 得病的人都去这个地方祭拜, 这里就成为了雷公庙。 花韦屯的麽公蓝玉芳说, “布努瑶热爱大山, 只要是有大的山洞, 洞里一般都会设有雷公庙。” 他现在的新居所在的弄场(弄敏垌) 的大山洞里设立雷公庙的时间已经有5代人的历史。 在西满屯的村子中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周围几家住户的孩子都不敢去攀爬, 因为那里就是雷公庙。

      (三)雷公与密洛陀的关系。 在七百弄流传着“密洛陀是家神, 雷公是外神” “在外敬雷公, 在家敬密洛陀” 这样的说法。 当地人认为, “天气干旱是密洛陀跟雷公发脾气, 密洛陀做阴, 雷公做阳, 两人不和谐就一直不下雨, 密洛陀说有本事你就三年不下雨, 雷公说有本事你就三年不出太阳!” 布努瑶既信仰密洛陀又信仰雷公, 如果很久不下雨, 麽公就要去雷公庙求雨。 那么, 雷公跟布努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人类始祖神密洛陀之间是怎样的亲属关系呢? 第一种说法是, 雷公也叫外公, 是密洛陀的爸爸; 第二种说法是, 雷公是密洛陀的哥哥。 根据当地布努瑶口碑流传的创世史诗《密洛陀》 古歌记述, 当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时, 一块铜卵石生下了天下第一大神符华赊•法华风, 他难以独立造人间, 便念符诵法造就了四位造物神:种子神、 雷神、 水神、 人类神, 送雷神到桑线妙丘•师线妙荣这块封地, 嘱咐他造冰雹雨雪; 第三种说法是, 雷公是密洛陀的下属, 据说人类的始祖神密洛陀出世之后, 创造天地日月、 山川河流、 林木花草、 飞禽走兽后, 对那些不畏艰难克服造物的艰辛的诸神进行封神: 山神、 河神、 工艺神、 路神、 雷神、 铁神、 风水神、 调解神、 安名神、 跑腿神、 云神、 风神、 字神、 纺纱神、 剪裁神、 管天神, 密洛陀为了造林播种, 雷神帮忙搭梯, 让她站上最高的山随风顺气播撒种子, 借助了雷公电母起风降雨播种到天下, 披绿人间。 《密洛陀》 古歌在都安、 巴马、 大化都有不同的版本, 尽管“造天地万物” 这个内容在布努瑶地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具体内容上也是纷繁复杂, 连最基本的“谁造了什么” 都难以统一, 密洛陀与雷公的关系也难以确定, 但这并不妨碍雷公信仰在布努瑶地区盛行。 正如彭兆荣先生认为: “作为神话———仪式这样一个历史‘贮存器’, 事实成了一种最具权威的族性和历史记忆形式。 它讲述了什么、 展演了什么、 遗留了什么、 记忆了什么都清清楚楚, 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社会、 民族是怎样进行记忆的: 什么被剔除了, 什么遗留了下来; 什么是事实, 什么是虚构; 虚构怎样成为一个‘事件’, 并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即使是一个离世之人, 在他的棺木入土之前, 他的灵魂也与雷公庙产生联系。 麽公在布努瑶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们在为逝者做法事时, 以两根拐棍、 胡须棍、 竹片刀和竹筒作为法器; 有时是一个人, 有时是带着班子不停地唱, 连唱两天两夜或两天三夜, 可以换人, 唱不能停, 带着逝者的灵魂经过 72 座庙才能将其下葬。 这些庙门的顺序是: 香庙(逝者家中烧香的桌面)、 大门(家中的大门)、 屋角、 坳口、 半山腰、 山顶、 老女鬼庙、 第一火灶、 第二火灶、 第三火灶、 船庙(渡人或渡鬼)、 蓬布庙(盖棺材的蓬布)、 坟顶、 棺材的两侧、 棺底、 逝者的魂、 把逝者的魂放进棺材、 坟上的茅草、 腊月里结冰的霜、 野鸡庙、 山羊庙、 老虎庙、 “BIBI” (一种鸟叫的声音) 鸟庙、 孔雀庙、 麻雀庙、 “死鸟” 庙、 画眉鸟庙、 “叽叽” 鸟庙、 鬼烟庙、 十字路口、 水鬼庙、 花鬼庙、 鬼桥庙、 东北虎庙、 套鸡罩、 密洛陀“死” 庙、 密洛陀“住” 庙、 密洛陀“造人造鬼” 庙、 密洛陀大儿子庙(盘古王庙)、 密洛陀九儿子庙、 密洛陀七儿子庙(文书庙)、 铁铺庙、 盘古大儿子庙(符法庙、 嘎思庙)、 盘古二儿子庙(嘎杜庙)、 替鬼算命庙、 天坑庙、 天虎庙、 星星庙、 月亮庙、 太阳庙、 乌云庙、 雷公庙、 密洛陀开天辟地庙、 天上的凉亭、 一号凉亭、 二号凉亭、 十二号凉亭、 十二号凉亭的十字路口、 娘树(鬼树苗)、 去老祖宗庙的半山腰、 老祖宗庙的大门、 老祖宗庙的拐角、老祖宗庙(家庙)。 前 12 个庙用壮语发音, 后 60 个庙用瑶语发音。 雷公庙在第五十二庙, 排在密洛陀庙前, 是逝者回归祖宗的路途中不能不拜的一个庙宇。

      (四)雷公庙行使着土地庙的部分职能。 南方少数民族对土地庙的信仰很盛行, 反映出其生产劳作与土地息息相关, 每到春耕和收获的季节, 各家各户都有拜土地庙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习俗。 但是在七百弄, 根本就看不到土地庙的影子,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 “七百弄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 虽然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 1500 毫米, 但在这片 25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1300 多个洼地也就是 1300 多个“漏斗”, 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 无法储水, 再加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石头多、 缺土缺水, 山上连灌木都难以生长。 居住在这里的布努瑶同胞, 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 土种玉米。 “九分石头一分土地”, 人均仅为 0.3 亩的七百弄, 每一寸耕地对布努瑶来说都很珍贵、 很重要, 即使是在石头缝隙间有一块巴掌大的泥土, 当地的布努瑶都会种上一株或几株玉米。 玉米因其耐旱性, 生存能力较强, 属于粗耕, 技术含量低, 在耕作、 灌溉、 管理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 基本上是下种后就等着收获, 适合在这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种植。 虽然玉米种植的亩产量和总产量都较低, 仅仅勉强够吃, 难以与外界产生交换的需求, 但是却为布努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存保障, 使布努瑶能够停止长时期的迁徙, 在封闭的大石山区造屋建寨, 同时避开了周围强势民族的干扰, 自给自足地顽强生存与繁衍。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存条件与生计方式, 七百弄布努瑶村寨才没有形成强烈的土地神信仰观念。 在七百弄没有一条河, 没有一口井, 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 如果长时间不下雨, 玉米会干旱失收; 雨水一来, 陡坡上的玉米被冲刷, 经常成片倒伏, 连下一个月雨, 很多弄里就颗粒无收。 在过去, 无论布努瑶如何的艰苦劳作省吃俭用, 一年里仍然常常有4个月以上的缺粮期。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生境下, 布努瑶玉米种植产量的多寡, 很大程度上依赖降水量的适合程度, 而不是那点薄土的肥力, 所以他们更为信奉行使降雨之职能的雷公庙, 而不是土地庙。 在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改造后, 现在布努瑶的雷公庙已经行使了部分土地庙的职能, 在布努瑶的心目中就是他们的“土地神”。 雷公信仰是当地布努瑶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折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叶建芳]人观与秩序:布努瑶送魂仪式分析
下一条: ·[田兆元]民俗研究的谱系观念与研究实践
   相关链接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李卓雅]南蛮盗宝型故事探析
·[赵韩]张家界永定区亲属称谓系统文化内涵分析·[韦柳相]广西百朋镇酒壶山传说价值论述
·[程慧琴 周莹茜]泰宁朱口镇“花轿迎亲”婚俗文化探析·[刘璐瑶]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共性研究
·[王文章 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沈昕 牛津 蔡海燕]徽州目连戏楹联的文化解读
·[任甜甜]试论皖北界沟村丧礼习俗的文化内涵·[覃琮]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