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盘活非遗资源 助力有序传承
  作者:孙丛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2151
 

      前不久,在山东淄博市周村古商城,一场非遗民俗展演展示活动如火如荼地举办,不仅“复活”了以往的古商城商贸习俗,周村芯子、周村烧饼制作、锦灰堆等非遗技艺也在此一一亮相。“太有看头了,很热闹,就像过大年一样。”游客吕競这样形容。

      周村是鲁商文化发源地,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多种形式存在。如何盘活资源有序传承?如何破题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发展?该区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动静结合,拓展非遗受众面

      在周村古商城大街,锯瓷师傅杨涛的瓷器修复技艺“堪称一绝”,瓷器包口、包盖,金银铜器錾刻,锯瓷修复,他样样精通。“这项老手艺共有72种方法、百余道工序,可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为此,杨涛一有机会就把全套“家伙什儿”拿出来,向游客展示。

      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王村醋传统酿制技艺、周家老染坊手工印染技艺……在周村,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8项、市级非遗17项、区级非遗82项。素有“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周村古商城恰恰是许多非遗项目的“集聚地”。

      为发挥集群优势,周村区依托周村古商城建立了非遗展示馆群,其中,像周村烧饼博物馆、周村丝绸展览馆、锦灰堆展览馆等一批非国有展馆发挥了馆藏和展陈优势,也为非遗“走出去”搭建了平台。

      锦灰堆展览馆位于古商城南端,馆内陈列着《玉兔迎春》《光辉历程》等代表作品,该项目传承人耿学知每天都来此创作、与访客交流。“‘锦灰堆’最早见于元代,古旧字画、废旧拓片、残损典籍都可入画,一般要处理成破碎、翻卷、重叠的样貌,需要创作者对诗文、古籍、书画等都有研究。”耿学知坦言,向游客介绍“锦灰堆”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非遗普及。

      在进行博物馆常设展览的同时,周村区还利用假日、节庆活动等每年开展各类非遗展览、展示活动200余场,极大地拓展了非遗项目的受众面。

      文旅融合,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村古商城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当地非遗走进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借助文旅深度融合,在现有非遗资源的基础上,周村还引入天津益德成闻药(鼻烟)制作工艺等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盘活了市场需求,也为当地增添了不少文化味。

     在周村烧饼博物馆,每天有6000余人参观有关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主题展览,游客们还可以走进体验区亲身体验技艺流程。“通过旅游吸引,外地游客也都青睐周村烧饼品牌,无形中提升了企业形象。”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爱宗介绍,在保证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该馆体验区每天制作、生产烧饼万余张,平均日交易额2万元以上。而据相关统计,今年以来,周村全区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接待游客2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3亿元。

      8月18日,该区2017文化惠民消费季暨文化惠民优惠券发放仪式举办。在15家签约公司中,周村古镇旅游发展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提供的优惠服务是:本地居民持身份证或户口本便可10元办理惠民卡,一年内可无限次进入景区收费景点。“文旅融合惠民,同时,景区内如馍馍酱、福王红木等门店也进行实打实地优惠,这样一来,企业知名度提升了,非遗项目也更好地走进了百姓生活。”周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孙德志说。

      持续关注,人才保护刻不容缓

      周村芯子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据78岁的民间传承人张可水介绍,近年来,在每年元宵节扮玩活动及一些重大文化演出中,周村芯子的亮相机会越来越多。“与以往相比,项目的生存状况明显好转,但我的学员中最年轻的也近40岁,在吸引年轻人方面我们可能还得多下功夫。”

      周村芯子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中的人才问题,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持续关注。孙德志介绍,近年来,周村区通过加强特殊人才保护力度、提高各类传承人生活水平与地位、主办非遗人才培训等方式,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人才活力。比如,年过八旬的邓秀莲是五音戏创始人邓洪山的亲传弟子,常年生活于周村,为抢救该项目剧目与唱腔、资料,周村区组织专门人员多次进行抢救性记录与保护。

      此外,通过政府提供政策、场地等支持或优惠,越来越多的非国有展览馆、博物馆落户周村区,使得非遗人才打破以往局限于“小圈子”的传承模式,走向更高的平台。对于一些未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传承人,周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通过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为其牵线搭桥,鼓励其收徒传艺,并提供适度的生活补贴。

      孙德志介绍,目前,周村区在实施“戏曲进校园”的同时,也正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以期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助力非遗人才储备。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09-01 第6版: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文化+创意设计:传统文化“活”起来
下一条: ·2017阿拉伯国家、非洲英语国家非遗保护研修班开班
   相关链接
·[王娜]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四川:非遗资源盘活扶贫经济·[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山东:非遗传承带活“一盘棋”·我国非遗资源近87万项 最佳保护实践名册项目将申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