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穆昭阳]学科建设视域下的民俗学教学与民俗教育
  作者:穆昭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5517
 

本期新青年穆昭阳,男,山西阳泉人,民俗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数字民俗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民俗学史。

推介语:该文从民俗学学科的教学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学自恢复学科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基本状况和教学特色,对当下和未来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以此来教育、规范和教化民众。本文谈及民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涉及到有别于民俗教育的民俗学教学。两者的基本对象有所不同,民俗文化具有可被使用的教育价值,而民俗学教学专指通过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了解民俗学科历史的专门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活动。这体现了民俗资源在教育和教学两方面的属性,也使得民俗学这一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学术追求之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现实应用功能。在学科体系建设日渐完善的今天,民俗学的教学也逐步适应了社会发展和新的环境变化,开始积极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并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民俗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从涵盖范围来看,民俗教育的外延要比民俗学教学更大,其不仅包括了与民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材与课程体系方面的建设,同时还涉及到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立和开发,表现为面向更广泛人群进行民俗文化普及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体现了一种知识资源在学术研究和文化普及两个层面的不同分工,而“民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民俗文化体系的内容、运行特征、终极意义都与教育紧密相关。”其实,早在20世纪初,民俗学兴起之时,一些民俗学家也已开始关注民俗的教育功能和现代意义。自现代民俗学建立之初,民众就被放置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将各地歌谣、传说、谚语、童话等民间文学形式进行广泛搜集整理,作为辅助教育的手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乡村教育运动”,将启蒙民众与平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民俗教育的意义进一步得到凸显。

  钟敬文先生对民俗教育也有自己的认识,他从“社会整体教育观”出发,认为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是民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也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任教时,“他在学校主讲民众教育专修科和民众教育师范科的民间文学与国文课程。这一工作促使他对民间文化的教育功能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并发表了表述这种成果的一系列论文:《民间文学和民众教育》(1933)、《前奏曲》(1934)、《民间文艺之教育的意义》(1937)、《民间艺术专号:序言》(1937)、《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1937)等。”他在很多文章中谈及民间文艺对民众的教育功能,并曾帮助办了《民众教育季刊》杂志。民众教育可谓是当时重要的社会风潮,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应用和体现。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俗学学科开始复兴并迅速发展,针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民俗知识越来越多,一些学校还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出自己的特色。如通过学生以多媒体演述、亲身体验和场景重现等多种方式,对自己家乡或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关注、认识和调查研究,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趣味和感情。黄龙光等通过以田野课堂演述实训,提出了民俗学教学改革的可行办法。中小学里的民俗教育应该被很好地开展起来,这有利于民俗观和民俗情感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养成。尤其在当下非遗保护深入推行的背景下,合理的民俗教育体系更应该被建设起来,因为“我们需要传授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史乘典籍,还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广大民众的风俗习惯、信仰禁忌、生活情趣和文学创作,其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民俗教育的重要意义理应受到普遍关注。”但在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中,民俗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存在缺失,按理来说,民俗教育应该是能够得到推广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来自一个地方,或风俗圈,拥有自己的民俗知识。相对其他学科的普及教育,民俗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从教育层次上来看,高校无疑是民俗教育的关键场合,一方面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民俗教育实践活动普及民俗知识和传播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民俗学教学活动的进行。大学校园需要民俗学教育,有利于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民俗情结和特有的凝聚力。通过课程开设和田野实践,以及丰富多样的校园民俗文化活动,有利于拓宽民俗文化的认识,加深理解。近些年一些高校选择在清明节祭祀先贤的民俗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华东师范大学从最开始的“单打独斗”,到后来发出倡议,呼吁高校在清明节开展校园先贤祭,目的在于形成校园文化认同,增强对于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2017年有20多所高校响应,共同参与了这场校园节日民俗礼仪实践。这是清明节被设定国家法定节假日后,高校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弘扬。包括组织活动的师生及校园相关社团,都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助推者,也突出体现了民俗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民俗教育及相关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设置,正与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相匹配,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并填补长期忽视民俗认知教育的空白。

  二、民俗学教学的任务、内容与现状

  与民俗教育不同的是,民俗学教学更加强调专业性,注重在具体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对民俗知识的讲授和分析。是在狭义层面的“民俗教育”,主要围绕着学科本身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而开展具体教学任务,布置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民俗学教学活动,是民俗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方面培养了专业人才,完成学术梯队建设与研究后备力量储存;一方面培训民俗学工作者,为地方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就民俗学教学自身构成体系而言,包括教学任务、目标、原则、方法、课程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要素,目前民俗学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对民俗学、民间文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培养。民俗学在全国高校专业设置中没有本科层级,但会设置专业选修课或者公选课供大家选择,这也一直成为学科建设的一个薄弱之处。

  柯玲在《民俗教育原理》中提及“民俗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民俗教育目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认识发展水平,以及民俗学教学本身的社会职能确定的。其首要任务是引导学习者掌握民俗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学习任务是要获得和掌握基本的民俗常识,这也是民俗教学所要实现的最基础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上,还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来制定,既要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愉悦,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同时也要讲求方法,合适的教学法会促进民俗教学向纵深发展,能够不断激发出学生的浓厚兴趣。比如通过参观考察、田野实践、听取讲座报告、读书会交流等多种形式,在师生间搭建了互动平台,从封闭单一的课堂走向开放多彩的田野。

  民俗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自身带有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基本的教学内容。即普及性的“民俗知识”和专业性的“民俗学知识”,前者主要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集中了民间智慧和经验总结。后者则是在基础知识层面提炼的一些专业性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理论体系。两者组成民俗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做出解释,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中国民俗学学科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人才队伍,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不断充实研究力量,完善了自身体系,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相关的学位点相继建立,从本科选修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形成了完备的培养机制,这都是学科发展和立足的重要基础。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学科目录改革到今天,民俗学高等教育已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卓君]华师大人类学民俗学工作坊:从西郊农民画到鬼畜视频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关键词”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