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简介及十周年回顾
  作者:国家非遗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14 | 点击数:4657
 

       1

  非遗节是什么?

  非遗节,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国际文化活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并在我国举办的唯一的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非遗节期间,通常会举办各种主题的国际论坛、国际会议、展览演出和宣传教育等活动。

  2

  非遗节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006年6月,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文化遗产周”启动。在此基础上,成都市有关部门将“遗产周”进一步扩大为“遗产节”。2007年,时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特别会议在中国召开,成都市以此为契机,向文化部正式提出举办非遗节的申请,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2007年5月23日至6月10日,首届非遗节在成都隆重举行。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已经举办了六届(含本届)。2009年,经文化部正式批准,非遗节永久落户四川、定点成都。

  3

  非遗节的影响与意义

  非遗节期间,国内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等汇聚一堂,共商保护大计,先后形成和发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倡议》《成都展望》。

  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览、演出、论坛、宣教活动,非遗节还向世人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于提升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水平,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图1非遗节徽标

  非遗节十周年回顾

  非遗节自2007年首次举办至今已有十年,为更加集中地展示历届非遗节的举办过程、成果和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本届非遗节特别策划了“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十周年回顾展”。此展览分“四大品牌国际盛会”“积极行动成果丰硕”“传承非遗成都实践”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历届非遗节的主要内容特色、成果与影响,以及成都市的保护实践活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十周年回顾展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展览地点: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五洲情一楼展厅

  图2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十周年回顾展

  图3历届非遗节主题

  图4非遗节形成的成果文件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下一条: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相关链接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王优]文旅结合下县域非遗节庆旅游发展协调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蔡郎与]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成都评出首批非遗特色小镇 10个古镇入选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制定2003《公约》全面成果框架:开放式政府间工作会议即将在中国成都举行
·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韩传统面具文化交流活动在川举行
·第九届浙江省非遗节启动 将抢救濒危戏剧传承人·成都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 融入中国经验和智慧 (附全文)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闭幕·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我们有同样的愿景,我们有同样的道路”·《成都展望》让非遗发挥活效应
·国际非遗大会通过《成都展望》·非遗节开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