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邢莉]民俗文化的属性再认知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作者:邢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26 | 点击数:6999
 

摘要:民俗学学科属性的不确定造成了对民俗文化的属性认知时常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对民俗文化的属性进行再认知。民俗与民众的生活须臾不可分离,这就决定了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日常生活文化,它与人生相伴,与人类相随,把生物的人操练、养育为文化的人;民俗文化又是根脉文化,它是精英文化的母体,为典籍文化、精英文化奠定了基础,传承了人类之初的文明,与政治、法律、宗教等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两种属性决定了民俗文化不仅反映着民众的生活智慧,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具有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体现了执着于现实的生生不息的文化性格,显示了包容互生的和谐精神。

关键词:生活文化;根脉文化;传承;文化基因

作者简介:邢莉,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


  钟敬文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得到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体,他把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中层文化和下层文化[1]3;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了“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模式,所谓“大传统”指的是一般所说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所谓“小传统”则主要指的是民间文化,基层民众的生活文化。类似的文化分类是基于对文化属性的认知差异而造成的,因此,对文化属性的认知是我们认识和辨别一种文化的基础。对于民俗文化而言,更是如此。长期以来,由于学界对民俗学学科属性的认知时常出现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发展的一些困境以及观照现实文化的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必要对民俗文化的属性进行再次的认知,进而确立其与文化基因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伴随人类产生的诞生物。钟敬文在1982年写的《民俗学及其作用》一文中已提到“生活文化”的概念:“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399因为人是融合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类的存在物,作为生物的人,人类有饮食男女的需求;作为社会的人,人有群居的本能,社会性使得人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得以积累和传承;作为精神的人,本质上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不过七八千年前的文明史,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可是在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氏族,这些氏族流传着不同的人类起源的神话。有历史记载的许多民俗文化,都起源于史前时代人类的生活。当人类的祖先在以狩猎的猎物和采集到的树叶等植物为食物的时候,当他们用树叶掩盖下体的时候,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之前,原始人或用石头,或用竹篾把他与母体分离的时候,就坠入了民俗文化之中。人从生到死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从哺乳到死亡的一切行动,都是从同一群体的别人那里学习得来的。所学会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和所利用的器具都是在他学习之前就已经固定和存在的,这一切是由他同群人所提供的[3]。比如,语言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语言作为重要的载体不仅是思想的表现符号,各个地域、各个族群的语言是塑造文化人的第一因素,传递方式为社会传承,人通过在后天习得的语言,成为具有文化的人,具有人性的人。

  现代人应该知道,民俗文化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从社会群体的角度说,还是从个体角度说,民俗文化是人类整体和每个个体永恒的伴生物,这一点与雅文化不同,民俗文化与人类的整体共存,与人类的某一群体共存,也与每个个体共存。中国人承传着十二生肖的习俗,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十二生肖的习俗,如蒙古族、壮族、部分彝族的十二生肖与汉族基本一致,但也有民族的生肖文化与汉族不同:哀牢山彝族同胞在十二生肖系列中,以穿山甲占据了龙的位置;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十二生肖中以鱼代龙、以狐狸代猴;海南黎族同胞以十二生肖纪日,其次序以鸡起首,猴煞尾;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以黄牛代替牛,以山羊代羊,亥的属相不是猪而是象。从以上变化中大致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选择十二生肖动物时,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选择了最亲近的动物作为生肖动物,从而给生肖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差异。除了在生肖动物选择上的变异外,少数民族还形成各自不同的纪年、纪日方法,同时产生了许多与生肖有关的民俗。中国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生命与某一动物联系在一起,似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术界认为这属于原始思维的范畴,也就是说,原始人就是民俗文化的持有者。

  在社会科学家看来,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但总有一种文化;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4]29。本妮·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在开篇用了一句印第安人箴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说每个个体均生活在其先辈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中,所以在当今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人们仍旧期盼龙年生龙子,说明享受现代化、信息化的人们依然在承袭远古时期的思维定势和重复出现的行为习惯。正如民俗学家所言:“他看世界的时候,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辑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5]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每个社区的民俗文化都遵循着传承—创新—再传承—再创新的规律,适应民众生活的不断需求,就这样民俗文化与人生相伴,与人类相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安介生]寒食节缘起与介休乡土地理新论
下一条: ·[杨秀]节俗的文化关联:以嘉兴清明节为例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