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多]“我就是圣诞老人”:美国俄勒冈州的圣诞节与民众生活
  作者:张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6689
 

  摘要: 当今世界,圣诞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节日,更是具有全球性特征的公共节日。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小城塞勒姆,2015年的圣诞节既有教堂的神圣仪式,又有圣诞老人扮演者的个人讲述,也有商场的节日营销。从个人到家庭,从社区到行业,圣诞节已经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文化。围绕着“分享”的节日内核,圣诞节在民众年度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增强了家庭与社区的凝聚力,更为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民众、商业、知识分子也在各自层面不断塑造节日的民俗形态,使之更好地融洽于人与社会。

  关键词:圣诞节;圣诞老人;美国;公共文化;节日民俗

  作者简介:张多,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领域:神话学、民俗学理论、民族志。


  在世界众多节日中,圣诞节是少数几个具有全球性节日特质的重大节日之一。传统意义上,圣诞节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基督教节日。但是站在全球化的当下立场上看,圣诞节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宗教节日,它已发展出复杂的地域差异和多重世俗内涵。

  在中国,作为宗教节日的圣诞伴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而作为公共节日,早在1872年12月24日,上海的《申报》就报道了“Christmas”。报纸将其翻译为“耶稣诞日”,此后数年的报道中称“西国冬至”“西国节期”“西人冬节”“西历冬至令节”“西人佳节”“耶稣诞辰”“耶稣诞日”“耶诞”等。1920年代以后,“圣诞节”才成为较为固定的中文节名。[1]

  圣诞节在20世纪百年间,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年度生活,在香港、上海、广州等城市中风尚尤盛。高丙中1997年曾探讨圣诞节在现代中国节日制度中的意义,认为圣诞节是经过重构后方进入中国节日框架的。[2]21世纪初,“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文化思潮迅速蓬勃。与此同时,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传统节日在文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调整。在这些背景下,圣诞节逐渐被作为“洋节”的典型代表遭到社会舆论的质疑。

  2004-2006年学界开始有针对青年亚文化的中西节日调查研究。[3]此后,以情人节和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大众舆论对“洋节”日盛的担忧往往伴随着对“传统节日”淡化的反思。青年人热衷于圣诞节成为“新兴”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管理者的注意。[4]甚至有高校反对学生过圣诞节。[5]但是,尽管圣诞节被贴上“洋节”“西方节日”“西方文化”甚至“文化侵略”的标签,却丝毫不影响每年12月街头巷尾贴满圣诞老人、遍地圣诞树的节日景象。甚至平安夜赠送象征“平安”的苹果成为中国圣诞节的独特风俗。

  圣诞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对圣诞节的焦虑有没有道理?西方社会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困惑,“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6]团队于2015年圣诞节前夕专程前往美国俄勒冈州,对当地圣诞节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本次调查聚焦于“圣诞树”“圣诞老人”“礼物”主题,分为三个调查小组。笔者所在的“圣诞老人”组[7],在2015年12月20日到2016年1月1日期间,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主要基于笔者个人田野视角,力图呈现美国当下普通社区和民众圣诞节的一个侧面,以期从民族志书写的角度回应有关圣诞节的焦虑与讨论。

  一、“圣诞快乐”:商业、公共空间和教堂的节日图景

  2015年12月20日,调查团队从上海出发,经东京转机前往美国西北部重要城市波特兰。航班座椅前的多媒体屏幕上已经有许多和圣诞节有关的元素,其中一幅可口可乐的广告令人印象深刻。广告上一位圣诞老人拿着一瓶可口可乐微笑。圣诞老人形象一如我们在中国大街小巷看到的,微胖的老人身着鲜红色镶白边的棉衣,留着络腮白胡子,脚穿黑靴子,头戴圣诞帽。今日美国最为常见的圣诞老人形象,便与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密不可分。

  1886年诞生的可口可乐(Coca-Cola)品牌,今天已是世界最大的饮料企业,每天售出超过17亿杯饮料。[8]1931年圣诞节,可口可乐公司开展了一次影响深远的营销。这年艺术家海顿·珊布 (Haddon Sundblom)[9]为可口可乐绘制了系列圣诞老人广告画。圣诞老人广泛出现在可口可乐的海报、广告牌、柜台和报刊,广受欢迎。海顿·珊布的创作灵感源于纽约诗人克莱门特·克拉克·摩尔 (Clement Clarke Moore)于1822年创作的诗歌《圣尼古拉斯的来访》(An Account of a Visit from St. Nicholas) [10]。海顿·珊布结合圣尼古拉斯(St. Nicholas)的原型创作了圣诞老人形象。老人的红衣红帽采用了可口可乐专属的“可口可乐红”。1931-1966年,海顿·珊布围绕“圣诞老人偷喝可口可乐”的题材创作了44幅圣诞老人广告画。

  除了可口可乐的广告,机上娱乐系统中还有多部关于圣诞节的影视剧。在我们进入美国之前,便已经从美国航空公司的机上营销感受到了圣诞节符号的巨大影响力。带着机组人员“Merry Christmas!”的问候,我们降落在波特兰国际机场。波特兰(Portland)是俄勒冈州(Oregon)最大的城市,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俄勒冈州政府所在地塞勒姆市(Salem)。我们没有在波特兰停留,沿着威拉姆特河谷(Willamette Valley)[11]一路向南直达河边的塞勒姆。塞勒姆是俄勒冈州第三大城市,约有154000余人口(2010),人口以欧洲裔为主,其余还有拉丁美洲裔、日裔、华裔、东南亚裔、非洲裔人口。我们的田野主要在塞勒姆市区展开。

  2015年感恩节是11月26日,感恩节结束后便进入了圣诞节周期。著名的“黑色星期五”(The Black Friday) 就是感恩节(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第二天的星期五。这天标志着圣诞和新年家庭采购季的开始,多数商家为了促销会推出低折扣,因此这天顾客盈门、盈利可观。商家会计常以黑笔记录盈利,故称黑色星期五。我们到达塞勒姆时,已经临近圣诞节,塞勒姆市中心的大型商场Salem Center并没有排队采购的景象,但是顾客依然不少。

  Salem Center到处都是有关圣诞节的符号,圣诞老人的头像、圣诞老人的人偶、圣诞花、槲寄生、圣诞环、大大小小的圣诞树、彩球、彩带、礼物盒子,让人目不暇接。商家无一不将自己的主营业务与圣诞相结合。比如巧克力店推出圣诞特制和DIY,服装店推出圣诞袜或圣诞帽,精品店则推出各色小礼物和卡片。在商场里的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柜中,印着圣诞老人头像的可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商业区的节日符号非常密集,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消费语境,让顾客沉浸在商业景观的幻像中。在商场,店员和顾客之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无疑是“Merry Christmas!”。这句问候语已经成为视觉符号之外最有标志性的听觉符号。

  说到“Merry Christmas”,就应谈到圣诞节的基督教背景。Christmas 从字面看是“基督弥撒”(Christ mass)的意思。弥撒作为礼拜仪式在早期基督教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基督教礼拜是围绕圣餐进行的,因此圣体和圣事礼仪是仪式的核心。美国神学家穆尔(George Foot Moore,1851-1931)曾概括道:“弥撒就是悔改的罪人为取得上帝的谅解而举行的赎罪祭……在圣餐中,最主要的就是让信众分享主的身体和血,祭献即是祭司为信众奉献圣体做祭品。”[12]为纪念耶稣诞辰而举行弥撒在今天基督教、天主教活动中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仪式。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东部教会将1月6日主显节(Epiphaneia)定为纪念耶稣诞生、东方三博士来访和耶稣受洗的节日。而12月25日的节期大约源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亚历山大城约在430年采用它。[13]公元440年,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14]

  24日晚,我们前往塞勒姆的圣保罗圣公会教堂(St. Paul’s Episcopal Church)参加平安夜的圣诞活动。这是一座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5]的教堂,位于塞勒姆东南的Liberty街1444号。晚上22:00我们从教堂侧门进入,穿过一个室内篮球场就到达主大厅。大厅门口摆放着许多宗教宣传册子。这天晚上举行的仪式名为平安夜圣餐礼(Holy Eucharist),前来参加的教徒以白人为主,有少数亚裔等。社区的邻里在门口和过道上互相道“Merry Christmas!”。22:00一过,神职人员便开始点亮摆放在大厅两侧窗台上的数百支红色小蜡烛。然后点亮主祭台上的数十对大型白色长蜡烛。顿时整个教堂烛光闪烁,充满了温暖的节日氛围。22:30乐队开始演奏宗教音乐,乐器包括钢琴、竖琴、管风琴、小提琴、钹、号、锣、鼓、铃等。期间伴有和声、合唱和独唱。23:00圣餐礼开始,共分为三大部分:欢迎仪式(Welcome)、上帝之布道(The Word of God)、神圣交通(The Holy Communion)。

  欢迎仪式开始时,教堂大小神职人员列队从教堂后方进入,从中间过道缓慢走到祭台上。他们一路唱着赞美诗,两旁信徒起立迎接,一同唱圣诞赞美诗O Come, All Ye Faithful。随后主祭就位高呼“Blessed be God: Father, Son , and Holy Spirit.”,众人高呼“And blessed be God’s kingdom, now and for ever. Amen.”。然后众人合唱赞美诗Gloria并祈祷。

  随后进入布道环节,该环节由主祭朗读圣经和众人唱赞美诗或圣歌交替进行,顺序为《旧约·以赛亚书》(Isaiah 62:6-12)、96号赞美诗、《新约·提多书》(Titus 3:4-7)、圣诞歌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路加福音》(Luke 2:8-20)、众人朗诵《尼西亚信经》(The Nicene Creed)、下跪祈祷。期间几位牧师将十字架台下主祭台在场内巡游,并祝福信徒。人们可随意捐功德,一般至少1美元。祈祷结束后,信徒们与周围人握手、碰鼻,互相祝福圣诞。

  交通环节主要是领圣餐。先是唱赞美诗From East to West from Shore to Shore,随后牧师展示作为礼物的面包和酒。在主祭带领下众人做感谢主的祈祷,随后唱圣歌《圣三颂》(Sanctus)。然后再做一次纪念主的祈祷,唱一小部分圣歌《哈利路亚》(Alleluia)。高潮部分,众人走出座位,排队依次到台上领取圣体圣血,并接受主祭的祝福。随后教堂关灯,众人手中每人持一支点亮的蜡烛,在一片烛光中合唱圣诞歌Silent Night, Holy Night和Joy to the World。然后开灯,众神职人员列队退场,仪式结束。退场时,一位牧师站在门口,向每一位参加者发放圣诞礼物,一根拐杖薄荷糖。

  平安夜的Holy Eucharist仪式深刻地说明在基督徒群体中,圣诞节的宗教意义仍然是核心性的。宗教群体是美国社会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它能够让多元族裔更快融入美国社会。但是问题远非如此简单。24号晚上去圣公会教堂之前我们还造访了一座华人教会“撒冷华人福音教会”(Salem Chinese Evangelical Church)。这个福音派[16]华人教会在24号晚上也举办了平安夜的弥撒活动,教友一律为华人。可见宗教未必能超越族裔身份,反而可能形成复合型的新群体。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岁时节日”的圣诞节却能够最大程度淡化社会群体界限,走向全民性的共享文化。包括犹太人、佛教徒、穆斯林在内的众多非基督徒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圣诞节,显然对他们而言圣诞节的意义不是宗教的。有关节日的公共性,还得提及商业文化中的另一个侧面。

  27号,我造访了塞勒姆的一个旧货超市Goodwill。二手货市场在美国非常普遍,比如30日我们在波特兰的核心商圈,也发现了大型旧货超市。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形成一种更高效务实和普惠的贸易民俗。市场内的商品涵盖了生活各方面,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圣诞节专架。琳琅满目的圣诞工艺品、装饰品、蜡烛、卡片、圣诞树、玩具足足排满了七八组货架。因为是节后,许多商品已经售罄,剩余的则打折出售。但令我感到“文化震撼”的是,这些节日用品全是往年其他家庭淘汰的二手货,当然有些商品比如蜡烛未曾使用过。在中国,一般家庭绝不情愿买二手货去过节。但是Goodwill顾客不少,圣诞用品销售情况不错。可见,除了光鲜的大商场,圣诞节的商业文化是始终伴随着商品流动的,并不因为年度的时间框架而受限。我不禁困惑在这种公共民俗文化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在起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毕雪飞]七夕在日本
下一条: ·[邵志择]“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其商业化利用
   相关链接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彭牧] 丹·本-阿莫斯:高擎“民俗学之火”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斯逝世·《中国香文献集成》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收录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车韦萱]罗杰·亚伯拉罕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毛晓帅 ]桑德拉·多尔比个人叙事研究述评·[张丽君]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
·[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
·[美]布鲁范德:《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朝戈金、高丙中当选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会士”
·[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张静]《北美民俗研究》与美国民俗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转型
·[谭萌]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施爱东]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