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孙发成]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的蜕变
  作者:孙发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0 | 点击数:3780
 

  自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我国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在短短十余年时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个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多元价值、为大众所认可和追捧的对象。在此期间,大量的传统手工艺项目和手工艺人被关注并获得国家赋予的相关身份,也改变了项目的存在状态和手工艺人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手工艺人正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他们的身份、地位、心理、价值观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

  进入官方话语体系

  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也有庞大的手工艺人群体。但历史上的手工艺人地位卑微,难登大雅之堂。如《考工记》所言:“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手工艺人,只不过是沿袭某种技艺的工匠,他们的创造性、价值和地位在“重道轻技”的文化背景下被湮没。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曾经被边缘化的传统手工艺人开始站到历史舞台上,从默默无闻的“工肆之人”变身为民族优秀文化的承载者、传习者。可以说,传统手工艺人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黄金时期,手工艺人群体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可。

  “传统技艺”被列为非遗十大类别中的第八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制度的确立,不仅体现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引导,也带动了民间社会保护非遗的热度。当然,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健康有序地传承下去,更依赖传承人的薪火相传,传承人才是非遗保护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进入名录的传承人实质上具有了一定的官方身份,他们由国家认定和管理,享受政府的专门补贴,也大大调动了非遗传承人守护传统的积极性。有些传承人还加入了官方、半官方的团体或协会组织,参加各种展览会或文化活动,其社会生存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目前看来,虽然传统手工艺人进入官方话语体系的方式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其所彰显的意义是重大的,对于传承人自身心理来讲也有积极作用。而且,随着体制的健全和传承人的觉醒,他们必将获得更多主动的官方话语权。

  文化素养逐步提升

  历史上的传统手工艺人除了掌握专门的技艺和经验知识外,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文化教育。即使在今天,老一辈的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程度依然很低。但是,在社会大环境发展和手艺人技艺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手艺人的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则为传统手工艺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2015年6月,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这次培训反映出国家已经对传统手工艺人群体的某些特征有了准确的把握。比如当前大部分非遗传承人都是以师徒传承为方式获得技艺知识,沿袭的都是传统的技艺规范和图式,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现代教育学习。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来说,他们有精湛的技艺,却缺乏专业的美术基础和设计创新意识,更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因此,文化部的这次培训正是要弥补非遗传承人专业性知识的匮乏,这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浙江师范大学作为试点高校组织了“瓷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培训班,笔者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得知,他们深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对于学习陶瓷史、美术、设计、市场类知识有着较强烈的欲望。可见,当前的非遗传承人(50岁以下)其视野早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技艺领域,而是更愿意通过不同途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随着各地非遗保护工程的推进,非遗传承人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受指导和培训。一些杰出的民间艺人已经成为高校的客座教授或中小学指导老师,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术会议,甚至能够按照现代学术规范发表论文。这些新变化其实展现出非遗传承人正逐渐精英化的趋向,随着文化素养和视野的提升、拓展,其创造力势必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日渐浓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具有原生态和本真性特征,但并非意味着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人作为具有生命精神的个体,在传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变化。所以,传统手工艺人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日益迅猛的产业化首先激活了手工艺人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中,“传统技艺”应该是最容易创新和产业化的类别之一。新时代环境下,传统手工艺人开始探索新的题材、技法,开始考量产业化的路径、手段。目前看来,大凡生命力比较强的传统技艺项目,都是在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和推进产业化三者之间平衡得比较好的。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往往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愿意接受、尝试新鲜事物,能够把握创新和市场的内在联系。

  传统手工艺是一门重经验、重规范的技艺形式,很多作品图式源于对祖辈创造的延续,很少变化。因此,对于老一辈的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创新是比较困难而缓慢的。但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接受新思维、新形式要容易得多。

  与创新精神紧密相关的就是市场意识的产生。虽然传统工艺从产生之初就代表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但还是比较初级的。新中国成立后,工艺美术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但是行业中的手工艺人主要扮演着产业工人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部分非遗项目实质上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始于20世纪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唤起了人们对无形的、非物质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关注,也将千百年来居于社会底层的手工艺人推向了前台。

  不过,在手工艺人实现身份转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和个人的文化自觉仍然是非遗保护进程中应该面对的问题。已经获得“传承人”称号的手工艺人,应承担起传统文化的持有者、传播者、发扬者的角色,在个人权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研究”(14YJC760052)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6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徐艺乙]非遗保护: 民众参与至关重要
下一条: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