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吴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作者:吴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2 | 点击数:7333
 

 

  一、当代丧礼的乱象

  自从清明节被国家正式确定为法定假日之后,除了人群拥挤、交通阻塞以及“清明节”的民俗学含义充斥媒体之外,关于当下丧葬业的争论,每年这个时候总是显得引人注目;但在这段时间之后,除非自家不得不办丧事,人们又大多绝口不提此事。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丧葬已经成为一个极其敏感、忌讳,而又矛盾百出的话题。

  但清明节的恢复毕竟为今天人们重新理解和讨论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人们还远没有突破各种含混与神秘,但争论却足以使我们看到中国丧葬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和乱象:在当代中国大城市中,人们已经很难在街上看到出殡的情形;但在农村乃至很多中小城市里,丧礼却顽强地坚持着它的传统形态;随着各种宗教的复兴,与丧葬相关的法事、道场也越来越热闹。一方面,丧葬业变成非常暴利的产业,人们总是哀叹死不起人;另一方面,丧葬却越来越成为一个极其边缘的行业,只要有机会找到正当职业者,往往不会去选择埋死人,而从业者常常腰缠万贯,却连对象都找不到。一方面,地方政府以打击封建迷信的名义平掉乡间原始的土坟;另一方面,拔地而起的城市墓园又让人们越来越忧虑未来的环保问题。人们不知道怎样为死去的亲人寻找一个平静的安身之处,不知道该如何对待那些亡者的宛在音容,更不知道自己百年之后的所葬何处。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争论声中,用越来越少的纸钱寄托一点可怜的思念之情。

  在传统中国的礼制体系当中,冠礼、婚礼、祭礼、乡饮酒礼、射礼、朝聘之礼几乎都已荡然无存。唯独丧礼,虽然现代政府三令五申、拼命改变,因它而起的冲突也此起彼伏;但时至今日,《朱子家礼》中描述的丧礼过程,仍然比较完备地在广大农村甚至一些小城市中上演着。虽然如丧服等已被加入很多现代元素,但传统丧礼的基本程式和架构,仍然抵抗着政治和商业的各种诱惑,在几乎得不到现代主流话语任何认同的不利情境下,竟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这种与古典礼制几乎唯一的联系纽带意味着什么呢?现代知识分子大概很难讲出一个道理。因为在他们绝大部分人眼中,这些乡村社会的仪式,只不过是顽固不化、愚昧民众的封建残余,是毫无意义的铺张浪费,不是早该弃如敝屣的瞎折腾,就是各级官员借以敛财的借口。即使那些对传统丧礼持有一点正面评价的人,最多也只不过把它当作值得欣赏和保留的民俗遗产。可这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了几十年而依然坚守的传统,真的只是民族文化风俗的一种残存而已吗?

  二、现代中国的丧礼改革

  早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一些新式追悼会,如邱震、吴长姬、陈天华、潘子寅、惠兴、李叔同之母的追悼会等。一九一二年八月,民国临时政府公布《礼制》,明确规定丧礼中以鞠躬礼代替跪拜礼;十月的《服制》中规定,以黑纱代替丧服。不少西化的知识分子呼吁改变传统丧俗,特别是革除迷信的内容。胡适更是在自己母亲去世之际大谈新式丧礼。不过,这些呼吁大多只停留在精英层面,并没有对民间的丧俗产生实质影响。

  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制定了《礼制案》,其中的《丧礼草案》虽然进一步废除旧丧礼中的迷信风俗,但将丧服恢复到了白衣白冠。一九四三年,戴季陶在重庆北碚主持召开制礼工作会,制定《中华民国礼制》,其中的凶礼部分,既考虑到多年以来丧礼改革的成果,也照顾到传统礼制的基本精神。其中根据时代精神,对丧服有详细规定。如古代丧服中,妻为夫斩衰三年,而夫为妻齐衰期年,而此礼制将夫妻间的丧服均改为齐衰三年,以体现男女平等精神。儿女不论婚否,为父母均为斩衰三年。夫为岳父母、妻为公婆,均为齐衰期年。

  可这些细节都未能在民间形成真正的影响。民国时期最实在的丧礼变革只发生在国家顶层的“国丧”上,包括国葬、公葬、追悼会等。辛亥革命之后,传统的君臣关系被打破,但民国政府要以新式礼制塑造中华民国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以“国丧”的方式来纪念民国的英雄与领袖。赵丙祥教授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以这种“国丧”开始了现代中国丧礼的塑造。

  民国政府认为,领袖与每个公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领袖去世的时候,公民们必须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怀念,同时也以此来表达对国家的认同与崇敬。一九一六年,袁世凯逝世,中华民国举行了第一次国葬。他的丧礼既是变相的帝王丧礼,又展示出未来民国国丧的很多重要因素。同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华民国国会通过了《国葬法》;此后黄兴、蔡锷、程璧光、李仲麟、林修梅、伍廷芳、廖仲恺等人都享受了国葬。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民国国会当即决定实行国葬,但直到南北统一之后的一九二九年,南京国民政府才举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这是现代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次葬礼。

  孙中山的奉安大典,规模远远超过了袁世凯;而它又完全去除了袁氏丧礼中的帝王因素。南京国民政府派出了宣传列车,车头悬挂孙中山遗像、国民党党旗、民国国旗,从浦口北上,在经停的每一站向民众作宣传活动,直到北平。迎榇车再由北平开出,到浦口,再登军舰渡江,在南京举办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最后奉安于紫金山之陵墓。一路对孙中山的宣传是:“中国国民革命的导师,中华民国的创造者,世界弱小民族的救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多]口头传统的生活方式:读《故事的歌手》
下一条: ·管彦波:“非遗”研究的厚重翔实之作
   相关链接
·[吴卓远]浅析丧礼与生死观的表达·[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吕树明]后土冥神与传统丧礼·[龙晓添 萧放]“热闹”的白喜事: 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龙晓添]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邹振东:流传千年的可能不是陋习
·[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
·[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龙晓添]丧礼知识传统的当代民俗实践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任甜甜]试论皖北界沟村丧礼习俗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