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丘北壮族火草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李顺 李绍云 管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26 | 点击数:6579
 

  

传承火草被纺织技艺

  壮族群众在丘北辣椒节上展示火草被纺织技艺

  丘北县境内的壮族包括侬支系、沙支系、土支系,占全县人口的30%,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当地壮族群众的传统价值观中,认为掌握一些手艺不仅是生存技能,也是立身之本,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手艺,男女婚嫁都会受影响。传统纺织就是壮族女性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其中的火草被制作技艺最为独特。

  历史上丘北不产棉花,不能制作棉被,勤劳智慧的壮家妇女就用火草制成被子。火草被不仅是实用工艺品,而且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壮民族祖先的智慧。

  火草是草本植物,壮语称为“满尾”,多生长于土山,有些石山上也有生长。据资料介绍,用于纺织的火草,不是其他地方所叫的火草(植物名称为狭叶柳叶菜),而是菊科勾苞大丁草属植物中的一种。火草叶片和根部长满黄白色细毛,可以收下晒干作火镰打火用的火绒。火草叶背为薄膜状的白色纤维,可以撕下捻线,多与麻或棉混织成布料。用火草布织成的衣物等用品,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据文献记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已有500多年。据丘北县文化馆收集资料记载,早在明朝初期当地壮族群众就已制作火草被,这与文献记载相符。

  火草在春天发芽,冬天枯萎。秋天是采摘火草叶的最佳时节,这时火草叶背部的纤维长得又白又软又厚,最适合编织火草被。每年八月,壮家妇女就背上背箩到山上采摘火草叶,织一床火草被,大约需要十几箩火草叶。采回的火草叶用水漂洗干净后装在簸箕里,趁水汽未干透,从叶片根部撕下叶背的纤维,撕时要仔细,用力均匀,尽量使其完整。然后,把撕下的纤维一张接一张在大腿上搓成线。线要粗细均匀,织出的火草被才平整。搓好的线放在筛子里,在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裹成线团。

  织火草被时,用麻线为经线,用火草线在麻线上来回穿梭。由于火草线不结实,为了增加其强度,穿三四次火草线就要穿一两次麻线,这样织出的被子才不易破损。织火草被用的麻线,也是用壮族群众自己种的贮麻加工而成。制作麻线的工序一般要经过砍麻→剔皮→去外皮→捻线→搓线→煮线(用草木灰)→洗线→晾干等十几道工序才能上架使用。织一床火草被,费时费工,前后大约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制成。

  从前,火草被不仅是当地壮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妇女的嫁妆,壮族村寨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制的织布机,妇女都会织火草被。近几年来,由于大量的棉被及其他保暖用品基本取代了火草被,加之环境变化,采集火草也不如从前方便,所以大部分妇女不再织火草被。

  如今,丘北县锦屏镇小西笼村等地方,还完整保存和传承着火草被制作技艺。小西笼村的何美芬、何兰芬两位老人仍在织火草被,何美芬的女儿张小兰嫁到外地后,带去一些火草被销售,深受中外客人青睐。

  2009年8月,丘北县壮族火草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丘北县文化馆已拟定传承计划,举办火草被制作培训班,培养传承人,着力加强和提升火草被的民族特色和美感,并与县壮族学会共同努力,增加火草被生产规模,加强宣传,提高质量,扩大销路,在动态传承中有效保护传统技艺,同时使制作火草被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云南日报2014年3月23日07版 2014年03月26日 09:54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民间文艺家马汉民获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贡献奖
下一条: ·民俗专家指广东古村落保护堪忧需避免不当开发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