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17 | 点击数:15450
 

 

  由中国民俗学会、学苑出版社、牡丹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1月11日至1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

  “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是中国民俗学会与学苑出版社、以及台湾相关学术机构共同打造的学术交流平台,是两岸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论坛。该论坛已经举办过三届,前三届的研讨主题分别是民间文化理论、民间信仰、民间工艺,前两届主办地点均为北京,第三届举办地点是在台湾的金门县与台南市。如今,经过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已经成为展示两岸民间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两岸民间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对于拓宽两岸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尤其是促进两岸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两岸学界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最高层次的对话机制。

  1月1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牡丹江市世茂假日酒店举行。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文化部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荣誉教授王秋桂,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心副主任、教授陈益源,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淑苓,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莉芬,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钟宗宪,中正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杨玉君等也出席了开幕式。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岩,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海华,牡丹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姚寿鹏,以及牡丹江市市委、市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主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致开幕词。朝戈金会长在开幕词中对前三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予以回顾,并指出大陆与台湾的学术发展背景、研究方法、学术成果等都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两岸学者的充分交流、加强沟通,今后两岸在民间文化领域开展联合考察、共同研究新课题的合作前景将十分乐观。朝戈金会长还特别指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能够顺利举办并坚持至今,离不开学苑出版社的鼎力相助。近20年来,学苑出版社积极致力于民俗学、民间文化领域优秀读物的出版,为此,该社与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国相关学科的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中国民俗学会也与学苑出版社在多个领域展开了良好的合作。

  牡丹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岩在大会致辞中说,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目录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近年来,牡丹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学术研究方面,出版了《牡丹江地域文化专辑》、《宁古塔历史文化丛书》、《满族通史》等专著;在资源保护方面,在全省率先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普查、梳理非遗项目300余个,朝鲜族花甲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考古公园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开发利用方面,推进了瀑布村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渤海民族刺绣产品生产等文化旅游产业,满族祭祀、朝鲜族流头节、北山庙会民俗文化周等特色活动给牡丹江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致,2013年牡丹江承办了首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本次“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能够在牡丹江举办,并且将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设在牡丹江,有利于提高牡丹江民俗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和扩大城市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学会对牡丹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肯定和信任。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副主任陈益源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的重要性,并希望下届论坛能够在台湾举办。

  近年来,中国民俗学会充分发挥全国性学术组织的优势,在加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扩大民俗学的社会影响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其中,与地方政府或者研究机构共建“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就是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的良好举措。

  在开幕式,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勤建宣布了关于成立“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二级学术研究机构,在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方面,接受学会的领导和监督。根据学会章程规定,下属二级研究机构的领导人员组成采用任命制,由学会秘书处进行协调安排,向学会常务理事会报备。中国民俗学会决定任命郭崇林、刁丽伟为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春园、肖远平、张从军、黄涛、林晓平、刘伟波、黄德烈、王增伟、杨秀为副主任,刘伟波兼任秘书长,聘请刘魁立、姚寿鹏为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中心秘书处设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东青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与会领导刘魁立、周小璞、张海华、姚寿鹏为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王秋桂、郭崇林、刁丽伟主持了学术研讨活动。刘魁立(非遗保护与传承——文化领域的历史性实践)、陈勤建(地域民俗遗产和文化旅游)、洪淑苓(民俗节庆与地方文化――以台南七夕节日活动为例)、钟宗宪(台湾中秋节俗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杨秀(区域经济影响下的节日文化:以桐乡清明节为例)、宋颖(景颇族《目瑙斋瓦》的文化记忆与“目瑙纵歌”节的现代建构)、郭崇林(区域民俗文化的历史特征及跨世纪转型——基于黑龙江流域民俗文化的思考)、刁丽伟(萨满与萨满文化)、谢景田(从参与“非遗”保护工程的实践中认知萨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陈益源(越南的福建会馆与福建义山)、高莉芬(汉画西王母图像类型分析及象征考察)、肖远平(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基于麻山苗族民俗转型的实证研究)、顾春军(“冥婚”流变考论)、张勃(北京地方志与民俗研究)、张朝敏(地域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以白鹿原为例)、张从军(暴风骤雨》与山东民俗)、杨玉君(民间年画中的钟馗形象)、叶涛(东岳泰山信仰在台湾的传播与变异)、吕韶钧(舞龙习俗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与文化认同)、颜翩翩(大甲地区武术传习者的文化实践)、汤立许(对一项非遗的田野考察与分析——以湖北武穴岳家拳为例)、唐仲山(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陈学军(赫哲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开发对策刍议)、赵月梅(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变迁研究—— 以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布村为个案)、吴小丽(云南白族的宗教信仰特点——以云南喜州镇为例)、黄志强(开滦音乐:中国工业民俗典型的表现形式)、李丹、徐月强(地域文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浅析)、杨英(两岸“花”汇—南京绒花、台湾缠花之比较研究)、姜波(消亡或重生——传统村落民居修复技艺传承的再思考)等学者在研讨中发表了各自的学术成果。

  与会学者还来到著名的冰雪之乡——中国雪乡,体验冰雪文化,领略大自然的壮观与美妙。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供稿)

·现场传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第三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举办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