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立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迫在眉睫
  作者:胡彬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11 | 点击数:3688
 

  【核心提示】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囿于古村落的建筑保护,而应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严格地说,保护传统村落和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是事物的内涵与外延。

  谈及“村落”一词,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乡间的传统建筑。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大量各具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建筑。但是,传统村落文化不应只是传统村落建筑,更应包含生活于建筑空间里的人和这些人创造的文化。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仅是保护村落建筑

  我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游弋生存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聚族而居”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发展起来的最为稳定的社会单元。聚族性使得血缘关系保持着稳定的延续性,而在其内部构成的互动活动中,又使其具有本源性的民族文化体现传承性。作为社会单元内结构最为紧密的我国传统村落,其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囿于古村落的建筑保护,而应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传统村落文化。严格地说,保护传统村落和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是事物的内涵与外延。

  但是,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因国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制约、不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误读误解、商业模式下的过度旅游开发、法律法规缺位等诸多原因,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国家统计局2012年8月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城镇人口总数也随之超过了农村人口总数。这是一个令人喜忧参半的数据。这些数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传统村落的消亡,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统村落真的会成为我们回不去的家园,我们甚至面临着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

  制定村落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也较以往有所增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一局于2012年4月启动了有关全国传统村落的摸底调查工作,于2012年9月29日发布了全国传统村落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登记上报了11567个村落信息,登记上报1000个以上的省有云南、山西和贵州,分别为1371个、1213个、1095个,占登记上报总数的31.8%。此外,有16个省级行政区分别登记上报了300个以上传统村落,共计10259个,占登记上报总数的88.7%。这反映出,在当下人们已逐步意识到了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与村落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出台却严重滞后。

  我国虽然早就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但是主要用于广泛意义上的文物保护。绝大多数遗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建筑及其文化遗产与形态,虽然具有文物的特征、属性和价值,但是又往往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因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目前尚无其他专门的法律可依。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其局限性非常明显,难以从本质意义上保护传统村落。

  此外,“保护性破坏”所造成的现状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反省。我国有不少传统村落,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和建筑艺术价值,很早就被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视野,受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是根据保护等级、审批权限和经费拨付来源进行的。在全国50多万古建筑保护项目中,国家级与省级保护项目所占比例和数量相对较少,绝大多数都是由市、县财政承担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县财政,基本上无力拨付这些保护项目的维修经费。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传统村落古建筑,挂着被保护的牌子,实际上却长期处于缺乏监管与维修的状态。

  保护传统村落应注重其“活态”特征

  针对众多的具体现状,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重新审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些措施。至少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第一,保护传统村落,不应仅着眼于古建筑的保护,还应保护好包括在这些村落中生活的人们的生活形态、劳作方式、民俗信仰、道德与价值取向观念等在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古建筑是传统村落文化中的显形具象的载体,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全部。过去的村落保护,主要局限于维持传统村落建筑的原有样式与外貌,却忽视了生活于这些传统村落建筑中的人,以及由人创造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导致许多本来具有“活态”特征的村落文化,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建筑架子。

  第二,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不能仅站在某些部门及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看到,过去的一些与村落保护相关的做法,实质上往往是政府某些部门利用政策资源优势,以法律之名,组建和形成了由部门权力衍生出的“利益链”,导致公权力为某些部门滥用。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顾国家文化权重,只顾当下的“政绩”与“经济效益”,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和商业联手,对一些传统村落进行过度开发。在看似繁华的表面,却隐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危机。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立法工作,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站在维护国家社稷与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更是迫在眉睫。

  (作者系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再线-《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06月10日 11:06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中国民间文化周”聚焦美国德州
下一条: ·[民俗话节气]夏至:吃过夏至面 一天短一线
   相关链接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杨丽波 刘永发]从民俗语言的运用看赵树理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赵丽莉]赛珍珠《大地》中生育俗仪的淮畔地域风情
·[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王喜根]“空心村”呼唤“文化商人”
·[王翠玲]劳动的晾晒与展演的“晒秋”:篁岭村生活节奏变迁的考察·[柴书毓 高忠严]山西阳城传统村落道德建设资源研究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邓启耀]民俗影像拍摄的现场语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