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朱靖江]以影像民族志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见解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2-03 | 点击数:8465
 


  【核心提示】当代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强调“互为主体性”的学术立场,要求民族志作者运用“自我反射式”的方法从事田野观察和拍摄工作,建立以影像分享和视听互惠为准则的拍摄关系,鼓励社会/文化群体的内部人士以社区/原住民影像为载体的跨文化对话,达成更趋近真实的文化共识。

  从19世纪末投映在银幕上的第一帧活动画面,到当代世界无所不在的影像产品,人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进入史无前例的视觉文化丰盛期。在这一文化变迁的背景下,以视觉手段介入人类学的研究和应用过程,用影像民族志的方式表述人类学者的田野经验和理论见解,应当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选择。

  人类学影像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与表述文本,是人类学民族志的分支之一。人类学者在田野从事参与观察的过程中,通过介入或非介入的拍摄方式,用影像(特别是活动影像)工具记录在田野发生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事象,收录当地人的“主位”观点,建立以拍摄素材为基础的田野影像数据库,再通过后期剪辑等创作手段,构建以该社群文化为主题的表述性影片,创作独立于文字型民族志且富于文化描述和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这就是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的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影像民族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以视听语言为主要表述手段

  民族志作者以现场摄像为主要方式,获得特定社会/文化群体的影像资料,再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镜头以一定的逻辑关系衔接在一起,使之具有叙事性,能够完整地展现某种社会行为或明晰地描述某种文化事象。以视听语言为表述手段的影像民族志兼具直观性和隐喻性的特征,一方面,诉诸感官的视听语言能够形象地展示社会与文化现象,受众可通过观看影像文本,直接感知并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民族志作者也可通过视听修辞的方法,以高/低速摄影、色彩调节或平行、交叉蒙太奇等方式,对画面和声音进行加工处理,使影像文本的部分段落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借以表达特定社会/文化群体的某些信仰与观念。

  有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的双重价值

  一般而言,影像民族志是以纪录片形式呈现人类学影像文本。由于摄影机本身所具有的机械影像记录功能,录制在光学、磁性或数字媒介上的影像内容基本能够还原拍摄现场的情境,具有客观记录的价值。影像民族志的这一特征,使得人类学者能够对现实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影像记录,一方面得以留存动态的、可视的人类文化信息,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可反复观察与阐释的基础性田野材料。与机械性的客观影像记录相对应的,是民族志作者在进行现场拍摄、素材选择、影像剪辑以及影片合成的流程之中所贯彻的主观意志。在面对同一种文化事象的时候,基于不同的人类学理论或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会获得视角有异的影像材料。特别是在影像文本的建构过程中,民族志作者的个体差异会决定性地影响到影像民族志的文化立场、描述深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影像民族志是呈现人类学者观察与思维结果的一种主观文本,它能够体现出人类学的知识成果,但不应被视为绝对客观的现实还原物。

  具备“影像深描”的表述能力

  所谓“深描”,是指人类学民族志对田野事象进行深入行为表层之下的多等级结构的意义描述,尽管难以给出公认的标准,但“深描”已成为当代民族志写作的一种价值追求。与文字型民族志剖丝析缕的“深描”方式不同,影像民族志的“深描”主要通过影像工具对现实情境进行精密记录与细节性呈现,以“语境强化”(Context-Enrichment)的方式,对文化事象中所蕴涵的多元信息进行描写。以两位当地人之间的对话为例,影像民族志不仅能够表现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即文字型民族志通常引用的语言信息,还可将语气、表情、体态以及对话情景等非语言性信息表达在影像文本当中,使观看者更为深入地理解这段对话的语境,从而对该社会/文化群体的文化行为有超乎语言文字之外的认知程度。如同文字“深描”建立在高超的学术写作能力之上,影像民族志的“深描”也需要民族志作者对视听语言有良好的驾驭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和细致地发掘田野文化事象的外部细节和深层结构,并以影像叙事的方式进行表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02日第374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胡谱忠]《永生羊》:哈萨克族牧人的生命之歌
下一条: ·[邓启耀]视觉人类学的三个维度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