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分会场 | 文献与民俗

第二分会场 | 文献与民俗

召集人:米海萍





朱世桂:晋代《荈赋》在茶艺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探析

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以刘大鹏《晋祠志》为例

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

马晓坤:礼俗之辨——中古时期招魂葬的文化考察

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

宋亦箫: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仑形象

吴革:提炼、传承、创意、发展——试论《中国民俗百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编辑出版的必要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朱世桂:晋代《荈赋》在茶艺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探析


朱世桂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晋代《荈赋》是我国现存的被公认为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其成文时期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充分理解晋代《荈赋》在茶艺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历史与现实作用,将对中国茶艺的复兴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以刘大鹏《晋祠志》为例


高忠严
(山西师范大学)

从地方志看文人著述传统和公共空间在方志中的表现形式会发现,文人对公共空间的表达有其独特方式,诸如空间的自然属性记录,文人游记诗歌和八景诗对地方景观的表现。晋祠公共空间的书写是指晋祠形成以来,所有对晋祠的文字表达和观念表达,自古从帝王、官吏到文人雅士都对晋祠的山水、祠庙、人文风情有多角度的描绘刻画。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主题,古代帝王官吏的诗词文章集中于对清明政治的描绘,文人们的书写则表现了审美观念和人文道德的结合,而地方士绅的诗词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桑梓情怀,描绘出理想的生存环境和诗意的空间美景。当然其中也有交错的地方,共同的地方在于将晋祠空间诗意化的表达,这些诗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晋祠的知名度,同时又增添了新的景观。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7-10-29 15:5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朱晶: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收集、问题、对策


朱晶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民间文献是民俗学与历史学田野调查中发掘和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文献包括了地方志、族谱、碑刻、文书、账本、档案等。随着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田野调查中民间文献的收集存在日趋严重的问题。无论是史学研究,还是民俗地理上的研究,民间文献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以小区域为主的民间文献是现今收集和保护的重要部分,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地方条件的限制,大量的文献资料正处于濒临消亡的阶段,需要寻找更加稳健,更加合理的对策,从而奠定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史料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7-10-29 16: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马晓坤:礼俗之辨——中古时期招魂葬的文化考察


马晓坤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招魂葬自汉代初现,魏晋禁断,南北朝到唐代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接受,成为普遍存在的特殊葬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礼法学术与人情风俗博弈互动,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对此多有否定,但从习俗层面来看,招魂葬自汉代以来一直存在于社会之中,大小传统互相影响,南北朝至唐代社会上层的实践及诏令、律法制度的相关规定,使招魂葬这种习俗逐步符合礼法制度。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7-10-29 16:4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谭钦允:广东家谱的民间信仰史料探述


谭钦允
(中山大学)

家谱是重要的民间文献,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宗族的生活和意识形态。本文选取广东地区清代家谱资料,重点考察华南宗族组织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发现除了明清时期官方的祖先崇拜外,广东家谱中还有择地送葬与敬宗孝亲、风水林保护、风水故事以及宗族中的多神崇拜、宗族的信仰控制等信息,对于研究宗族的信仰世界和意识形态、信仰控制和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7-10-29 17: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宋亦箫:论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仑形象

宋亦箫
(华中师范大学)

大汶口文化陶尊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绝大部分图像式刻画符号,是对昆仑山形象的描摹。涉及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是“日月之所出入”之山、昆仑山上有神树——世界树、昆仑山天柱、昆仑山形似偃盆、上广下狭、昆仑山为三层之神山、昆仑山上有神鸟、昆仑山的支辅是四角大山、昆仑山下有幽都地府等等神话意象。外来的昆仑神话及反映在刻画符号中的昆仑形象,并非外来文化孤例,其实它们是外来的彩陶、冶铜术、绵羊、山羊、黄牛、小麦等外来文化进入山东等沿海地区的伴随物。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

吴革:试论《中国民俗百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编辑出版的必要性

吴革
(西安出版社)

原题:提炼、传承、创意、发展——试论《中国民俗百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编辑出版的必要性

本文从民俗的渊源、历史发展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论述编辑整理出版《中国民俗百科》的必要性。拟通过这个窗口,观察中华民俗的历史缩影,破解文明古国的心灵密码,解读神奇民俗的历史走向,寻觅精神家园的芬芳,有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习华夏精神之真味,开中华学术之新貌,传万世宝典之美文,继仁德大师之楷模,从空山细雨之逍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