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研讨

太白金星形象探究

太白和金星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指称的都是金星。对太白金星的描写,最早应见于《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的“启明”和“长庚”都指的是;之后的《九叹·远游》里也说,“结琼枝以杂佩兮,立长庚以继日”,这里的“长庚”也是指太白金星,从这两则资料来看,金星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并没有被神化或者人格化,还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星体。随着古代天文学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体的观测和了解日渐增多,金星得到了古人的高度重视,对其运行规律、异常变化在 《史记·天官书》中有着十分详尽、较为准确的记录。而在占星术中,太白金星代表武将,主刑杀,是一个主战的星神,其出现往往和战争息息相关,异常的变化常常预示朝纲不稳,或者天下将有兵灾战乱。到了晋朝,《晋书·天文志》中记录: “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太白降为壮夫,处于林麓……”这大概是太白金星幻化成人形的较早的记录了。
而后到了唐代,各类传奇文本里开始出现太白金星的形象,都是成年男性形象,其中尤以李太白的谪仙故事最具代表性。与传奇故事不同的是,在宗教领域中,太白星神更多的是以女性形象出现,被高度人格化,是一个或弹弦酉冠,或跨凤翔洋的女神,如 《梵天火罗九曜》称: “西方太白星……形如女人,头戴酉 ( 鸡)冠,白练衣,弹弦”;在宗教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金星女性形象则更为直观,如阎立本 “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梁令瓒 《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张淮兴 《炽盛光佛并五星神》绢画等。
明代以来,宗教方面,太白金星在继承了前代形成的女神形象,而李白的谪仙故事在这一时期经文人的创作加工,增加了丰富的细节描写,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又增加了太白金星的男神形象。一直到神魔小说的大量兴起,特别是《西游记》广为流传之后,太白金星才以老汉的形象位列仙班,鹤发童颜,仙风道骨,背一角天书;常化形老叟,鬓蓬松,须稀朗,手持拄杖,项挂数珠。

可以说,太白金星经历了从普通星宿到幻化成形,至男女神形态并存,而后在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的描写下确定了其仙风道骨的温和老者形象。其形象变化的原因具体应该有如下两点,第一点就是,《西游记》等神魔小说是以人间的朝廷来虚构神仙的朝廷的,而古代就鲜有女性朝廷官员,而太白金星作为玉皇大帝身边的近臣,女性形象恐怕不甚合适,这应该是其在男权社会的必然取向;第二点,自元代以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被激化,人们不喜战争而渴望和平,所以主战的太白金星转变成调和各处关系的温和老者正迎合了大众向往和平的心理。

至于说他在《西游记》中为孙悟空说话,我倒不认为他是城府深,他本身被人们寄予的希望就是和平,他所做的表面上看是为孙悟空说话,又何尝不是在为玉帝和其他大仙找台阶下。他作为传令官,不止上传下达,还疏通上下关系,我认为这是他良善心地的展现,与他温厚老者形象是非常吻合哒。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我的家乡湖北仙桃其实是有很多特色工艺品的,比如皮影、糖塑、剪纸雕花、贝雕、邓氏麦秆画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仙桃贝雕和麦秆画,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介绍这两种手工艺品。

湖北仙桃的手工艺品之一——仙桃贝雕
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最具特色,在全国的同行评比中已经引起了同行的重视。1985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音响多功能立体贝雕黄鹤归来图》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1983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龙凤舟》获北京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获玉牌奖,2007年,仙桃淡水贝立体贝雕《黄鹤楼》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2008年《黄鹤楼玉龙舟》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其中《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

湖北仙桃的手工艺品之二——麦秆画
麦秸画,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仙桃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子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同时,麦秆画能保质上千年,不老化、不褪色,可用于家庭、办公室、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等。仙桃麦秆画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在表现内容方面,它取材广泛,上取帝王将相,流云飞月;下取庶民百姓、花鸟虫鱼,形象表现不拘一格,构图完整繁茂,以俗为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

TOP

光谷书店调查

【光谷书店实地调查】
儿童区书籍分类:
一、低龄儿童区:
1、智力开发:基本都是智力测试XX题、学前数学、学前英语、学前拼音这几种图书类型,从封面到插图都是卡通动物、小猫小狗小鱼小虾之类,色彩鲜艳,不重线条,很童真,有些英语读本还采用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冰雪奇缘一类的动画作封面,很吸引人也比较有特色。
2、识字卡片:大都是笔记本类型识字卡片,材质是撕不坏的塑料纸,内容基本都是关于食物、动物、数字、交通工具、国旗、谜语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认知的;也有部分是睡前故事、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的小卡片。这些识字卡片插图等还是以卡通为主,颜色鲜艳能吸引小朋友,不过封面似乎开始与内容有了一些相关性。
3、看图童话:比较简单的是一些漫画,包括喜羊羊与灰太狼、蓝精灵等比较有名的动画;还有一些拼音认读的小故事;比较高阶一点的有比较经典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也有国内作家的,比如杨红樱系列、小马宝莉系列,还有一些历险记、冒险故事等;还有一些就是儒家经典的少儿改写版。这一类的书插图仍然是卡通,不过封面开始出现Q版人物形象,开始有了线条感。
4、手工制作:大都是贴纸书、图画填色书、迷宫格子,以卡通萌物居多,也有经典故事改编的绘本。
5、故事书:一千零一夜、名人故事、伊索寓言、成语故事、少儿版四大名著还有唐宋诗词的集子。插画不再是简单的卡通,加入了人物形象描绘,色彩也没有早先那么鲜艳,封面开始与内容相关。
6、名著导读:一系列少儿改写版中外名著,比如《爱的教育》、《双城记》、《莎士比亚戏剧集》、鲁迅的《呐喊》等。插画与封面比较正式,都与内容相关。
二、少年儿童区:
1、儿童科普:内容大都是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地球与宇宙等等。
2、儿童文学:童话、外国作家的小故事,例如《帕丁顿熊》、简单的青春文学,例如曹文轩《青铜葵花》。插画与封面不再是简单的漫画或卡通,开始有意地设计,以吸引年龄较大的儿童,作品内容开始向青少年偏斜。

阅读状况:店里的人流量很大,地上坐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但是很少有安安静静读书的小朋友,要么是在听父母大声读故事,要么就吵吵闹闹乱翻书。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店员没来得及回收整理的图书,书架上图书摆放的也不是很整齐。

随机采访:
观察店里一些带小朋友过来买书的家长及他们与导购的交谈之后,我随机采访了一下我身边的一个小朋友,他叫蒋东宏,今年六岁,以下是节录。
我:喜欢来光谷书店吗?
蒋:喜欢,有好多小朋友,很好玩。
我:都喜欢些什么书呀?
蒋:(扬了扬手里的漫画)喜欢托马斯(小火车)和光头强。
我:妈妈平时会给你买这些吗?
蒋的妈妈:(无奈地笑笑)平时给他买很多的故事书,他都不看,非要来这里看!

然后我又采访了一位在智力开发书架那边转了很久的一位爸爸,姓杨,小朋友今年虚岁四岁。
我:您过来给小朋友挑启蒙书吗?
杨:对啊,数字啊英语啊这些要从小学的,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我:小朋友还小,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识字卡片啊之类的?
杨:我正在考虑呢,不知道哪种适合他。我看那边那几个小孩子跟我家的差不多大,都拿着这些智力题在看,我看我也给我儿子也买这些算了。
我:那边书架有千字文啊三字经啊弟子规啊之类的,是古代的启蒙书呢,您觉得怎么样?
杨:我小孩才四岁不到,看不懂那些吧!(笑)

具体问题:
1、人流量太大,周围很嘈杂,没有一个非常适合小孩子读书的环境;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和家长很多,书架之间穿行很不方便;
2、图书摆放不整齐,分类页不是很明确;
3、从图书的摆放整齐程度来看,智力测试、学前英语、拼音、识字卡片等实用类的书摆放最乱,应该是过来翻阅的人很多使得收拾不及时;而一些儒家经典、中外名著却摆放得非常整齐,应该是来翻阅的人比较少。经典文本不受重视,应当药引起重视。
4、家长不了解适合孩子的启蒙书,书籍本身和书店也没有明确的标明适宜的年龄段,这是很不利于儿童发展的。

TOP

关于家乡特色的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的介绍

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幅员辽阔,想必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或者传说有不少,那上一次讨论我们就见识了大家家乡的特产,这次咱们就来聊聊各自家乡独具特色的传说故事吧~可以是神鬼故事,可以是名人轶事,当然也可以是在当地盛行的传说,这些没有限制,只要能代表地方特色就好啦~

我的家乡是湖北仙桃,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仙桃”二字就会问我们那里是否盛产桃子,其实不是,关于“仙桃”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有几个不同版本的故事呢!
一、唐代贞观年间,回纥使臣缅伯高,奉国王命令,携一只仙鹅到唐朝进贡,途径沔阳境内,不料仙鹅展翅逃遁。仓促间,缅伯高只抓住一片鹅毛。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鹅毛进贡唐太宗,并奏曰:“仙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鹅逃遁,倒地哭嚎啕。上奏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不仅没有怪罪缅伯高,还回赠了一些中原特产。后来,人们把仙鹅逃走的地方取名叫“仙鹅逃”,又称“仙逃”。久之,就由“仙逃”变成了“仙桃”。
二、传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时,将王母娘娘那五百年开花、五百年结果的仙桃饱食一顿后,还带了一些下凡,不慎失落一个在仙桃境内,这里就长出了一片桃林,结的桃子又红、又大、又香、又甜,人们吃了可以廷年益寿。“仙桃”由此而得名。
三、有一仙女路过沔阳一个小镇,只见这里景色秀丽,人杰地灵,就想试试这里的人心如何,于是挑了一担桃子在此叫卖。买者甚多。她问:“你们买桃子给谁吃?”青年人说:“孝敬老人的。”老年人说:“是给小孩的。”仙女一听,连声称赞这里的人都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上桃子,便将没有卖完的桃子往地上一掀,顿时这里就长出了十里桃林,随之开花、结桃。人们见了都高兴地说:“这是仙人仙法长仙树,仙女仙花结仙桃。”大家除把树上的桃子摘下来分给每家每户外,还赠送给过往行人。从此,这个地方就取名叫“仙桃”了。

哈哈哈,想不到我的家乡还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呐~

TOP

回复 32# 的帖子

我的家乡湖北仙桃其实是有很多习俗的,但是因为地处中部,吸收了南北方的文化,所以有些习俗可能并没有什么特色,我就简单说说两个稍微特色一点的。
一、仙桃清明穿木屐
  木屐,即木制的钉鞋,雨天出门时穿。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之推(一说介子推)抱树焚死,便以该树制成木屐,这是2000多年前的事。
  沔阳(今湖北仙桃)龚台是久负盛名的木屐村,清末该村龚宗云从南方买来木屐样品,就挨家挨户自制。木屐制作简单,两块弧形面子,两个木底板,八颗铁脚钉,百颗小铆钉就行。
  龚台人制作木屐,是就地取材利旧利废,木屐面子,解放前是手工割牛皮的硬面子,后用机械做废帆布的粗糙面子,现用电炉压废橡胶成光滑美观的软面子。木屐底多用柳树,原用手工砍,后用机械削。木屐脚钉,原由铁匠打的方块钉,又重又易脱落,现用机械生产,既耐用又不脱落。
  改革开放后,龚台人家家生产木屐,畅销仙桃、洪湖、监利、天门、汉川等地。旧时木屐是一种雨具,现在虽有雨靴,但很多农民仍喜欢穿它,尤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人们扫墓、踏青穿着它,稳稳当当,再泥泞的田埂,如履平地。

二、三月三,荠菜(地菜)煮鸡蛋
  “三月三,荠菜(地菜)煮鸡蛋。”在湖南湖北等地,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都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说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仙桃美食介绍——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是一个形成于600多年前并被不断打磨的成熟菜品,是一个被广泛认同并带动了一个产业链的餐饮名牌。它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农家菜,又是湖北十大名菜之一,是鄂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作。2010年10月,沔阳三蒸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商标。
沔阳三蒸是以水产类、禽畜类、蔬菜类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多种蒸菜技法(清蒸、扣蒸)并用,制成的系列菜肴,因其起源于沔阳而得名。
所谓三蒸,就是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这只是早期的分类,发展到后来,又分成这样三大类:1、水产类:以粉蒸鲶鱼、粉蒸青鱼、粉蒸鳝鱼为代表;2、畜禽类:以粉蒸肉、珍珠丸子为代表;3、蔬菜类:以茼蒿蒸螺蛳、太极蒸双蔬、粉蒸莲藕为代表。
沔阳三蒸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1、取材广泛,操作简单,适合大众制作;2、融稀、滚、烂、淡于一体,集色、香、味、养于一身。粉香扑鼻,肉类肥而不腻,鱼类嫩而不腥,蔬菜淡而不寡;3、原汁原味、不损营养,符合现代养生理念。
“沔阳三蒸”其所以受八方食客的青睐,主因有两个:一是其烹饪技法暗合了中华美食的“滚、淡、烂”原则,二是其独特的地方食材的无可替代性。“沔阳三蒸”所蒸之珍馐,因猛火之功,袭秀水之气,先以滚烫夺人,加之其调和之料多以清淡为主,立意中和,于水火里得中庸,尽可攻,退可守,又因火候周到,所蒸之物,无论硬软,具能绵软,舒坦口齿。因其滚,能激血脉,因其淡,能调六味,因其烂,能见本色,由此可见“沔阳三蒸”之精髓也。
“沔阳三蒸”在沔阳民间宴席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粉蒸青鱼等。一般蒸菜在上桌时都使用扣碗翻扣装盘,勾芡浇汁,所以有“三蒸九扣”之说。酒席上的蒸菜以稀、滚、烂、淡见长,稀主要是指粉蒸素菜要以好汤和匀,稠稀适中,不可过干;滚就是温度的要求,“一滚三鲜”;烂就是成菜后的质感要求;由于粉蒸菜是满口菜,要求口味宜淡不可咸。“沔阳三蒸”总的特点是: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食而不腻。
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主管后勤的妻子张凤道(一说为潘氏)非常体察军情(起义军常行军打仗吃夹生饭、盐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症者),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还有的传说讲,清乾隆游江南,品尝到了民间三蒸,蒸莱便进入御膳坊,既而诞生了珍珠丸、珍白九等名贵蒸菜,这是“三蒸”的大发展。
清代、民国,武汉三镇不少餐馆挂“沔阳三蒸馆”招牌。后来,“三蒸”发展到了北京。北京虎跑坊有餐馆悬牌“湖北三蒸馆”。据符号老人讲,一日,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护卫簇拥下,途经虎跑坊,见“湖北三蒸馆”,不知何谓“三蒸,便进馆品尝,大饱口福后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 十里闻香九回头。
“蒸菜大王、独数沔阳,如若不信,请来一尝”的歌谣就曾广为传诵。后来沔阳三蒸制作越来越精细、高档,诞生了蒸珍珠丸、蒸白丸、粉蒸肉等名贵蒸菜,进入全国各地大小餐馆。反倒是其传统做法逐渐消失,除了仙桃及周边地区农家还保留。

TOP

回复 67# 的帖子

仙桃的结婚风俗

1、陪十姊妹:结婚当天,在男方迎亲队伍来之前,新娘出嫁要“ 哭团圆”又叫“ 陪十姊妹” ,这是一种是哭嫁形式。新娘子的父母邀请近亲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吃新娘在家的最后一顿饭,席上一律是红碗红筷。首先由新娘哭“ 十摆” ,新娘哭“ 一摆” ,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 十收” ,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其实现在嫁女多过于喜庆,很少有真哭“十摆”“十收”的,但形式仍在。
2、迎亲:
婚嫁仪式中最热闹的当属迎亲。男方迎亲队伍中,放鞭炮的在前面开路,结亲的队伍就向新郎家相反的方向走了,因为回男方家是不能走同一条路的,一定要绕个圈,意在接的新姑娘不是“半转”(傻瓜的意思)。离男方家还有近两里路的时候,“送亲”的就得停下了,接着由公公开始背媳妇了(按照仙桃民俗,“叔”字辈的亲戚都要背新娘,这些背新娘的人称为“扒灰佬”,扒灰佬有“正宗”和“水货”之分。正宗是指新郎的父亲即公公,水货是指其他叔字辈的亲戚。并且当日公公婆婆都要“化妆”,公公脖子上挂火剪,表示要“下得厨房”,婆婆挂上两个醋瓶子表示吃醋。)公公这时候在众人的嬉闹下面红耳赤的被亲戚按在了车门口,新娘的脚是不能着地的,公公就得蹲在车门口,背上媳妇后,在众人的牵引下就开始吹吹打打往家里走了,鞭炮声、锣鼓声、嬉闹声,声声入耳,很是热闹。除了亲戚朋友外,围观的乡亲也很多,很久没见到这样的婚礼场面了,能跑得动的都出来了,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往新郎家走去。
3、宴席:仙桃过去和现在,家逢男婚女嫁的喜事,都要操办婚宴,接“知宾”先生帮助安排客人入席,这是知宾的职责。知宾一般由知晓宾客礼仪的“明白人”担任,他依据亲朋关系、辈份高低、年纪大小、桌面的摆法,开席时,安排宾客“对号”入座。嫡亲舅、姑、姨父坐上席席首位,其他表亲、同辈朋友则按其长幼座序陪主宾入席。

TOP

回复 46# 的帖子

【关于成长】生活不易,我们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变成如今的大学生,不止是年龄在增加,心智各方面都在成长。所以成长才是一个人一生都在追寻的东西,但既然是成长就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就好像《大拇哥》里的大拇哥,他虽然身量狭小,但他敢于去闯荡世界,敢于和强盗做斗争。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他的勇气与志向值得我们敬佩、学习!

TOP

回复 85# 的帖子

湖北仙桃有很多很土的谚语,可惜的是很多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成普通话,有的就算是翻译了也失了韵味。我就选一些翻译过来的还比较有特色的吧。
男也勤,女也勤,一生到老不求人;男也懒,女也懒,不缺筷子就缺碗。
    捆绑不能成夫妻。
    一夜夫妻百夜恩。
    家和万事兴。
    上床的夫妻下床的客,出了房门不认得。
    外头有个好铪扒,屋里有个好别篓。
    满堂儿女,赶不上半路夫妻。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两口子打架现说起。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寡妇门前是非多。
    不等三年满,也要等两年半;不等两年半,也要等坟土干。
    只有粑粑粘面,没有面粘粑粑。
    只有藤缠树,没有树缠藤。
    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配二丈夫。
    砍的没得车的圆,插的没得栽的青。
    田要深耕,子要亲生。
    一人有福,带连满屋。
    树大分杈,人大分家。
    厨房里杀猪堂屋里卖,好人不好外。
    打虎要靠亲兄弟,打仗要靠父子兵。
    爷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怀里揣的有。
    好儿不争分家田,好女不争嫁时衣。
    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才报娘的恩。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千年的港,万年的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人人都望子孙强,个个都望家富豪。
    人老不值钱,牛老不耕田。
    家有老,千般好。事要好,问三老。
    孝顺不分真假,忤逆不分亲疏。
    天下只有不是的儿女,没有不是的父母。
    送得父母才是子,杀在盘中才是鸡。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娘有儿心,儿无娘心。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媳妇子出来讲道理。
    养儿不教如养猪。
    为人若忤逆,屋檐水滴在旧窝里。
    婆婆背里背个鼓,背地里说媳妇;媳妇背里背个锣,背地里说婆婆。
    嫂嫂有样,姑姑赶上。
    九子十八孙,七十二岁上孤老坟。
    孝顺姑娘路上跑,忤逆媳妇床前坐。
    人身都是父母养,时时不能把父母恩情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