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交流】周福岩、吉国秀教授应邀参加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论坛

【学术交流】周福岩、吉国秀教授应邀参加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论坛

  11月18号至20号,周福岩、吉国秀教授应邀参加中山大学“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并分别做了《许茨的“生活世界”与赫勒的“日常生活”——民俗研究的解释学向度与文化批评向度》《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主题发言,当天下午,吉国秀教授与浙江师范大学宣炳善教授一并主持、评议第四场“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路径”专题研讨。
  周老师在短短10分钟的发言中简明扼要介绍了许茨的“生活世界”与赫勒的“日常生活”,认为客体是“视界”之中的客体,这种视界是解释学的原点,最初的视界就是由许茨所说的“生活世界”或“常识世界”开启的;赫勒的日常生活指的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民俗文化就是存在于物质世界、风俗习惯以及日常语言之中的意义体系和知识系统。
  “立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让普通人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解说者和践行者。”吉老师认为,“民俗学的想象力有多宽阔,未来的空间就有多宽阔。”“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SH065),LZ参与其中做公共食堂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前往中山大学聆听了此次论坛,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场评议华东师范大学王晓葵教授灾难记忆时,吉老师以此项研究及切身经历为例,认为如果在灾害记忆研究中引入郭于华“苦难”概念,忆苦思甜,或许将会有新的思考与收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