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篇没有发表的访谈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一篇没有发表的访谈录

一篇没有发表的访谈录


  





2012104日我来到台南,参加国立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开始了我在台湾为期四个月的讲学活动。5日清晨,从中国民俗学网上就看到刘锡诚先生的博文,得知李福清先生去世了,十分震惊。
记得去年8月,刘魁立先生率弟子数人游览俄罗斯,在莫斯科,刘先生曾带着我们专程拜访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当时,文学所的所长和李福清先生两位院士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与我们一行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座谈,大家还在一起合影留念。
5日清晨与刘魁立先生的通话中,我才得知,李福清先生罹患肝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他一直坚持科研工作,就在逝世前不久还曾到研究所去上班。
知道李福清先生的大名已经很久了,但和他交往则是从2003年开始。在李福清先生中国学者的交往名录中,我在山东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关德栋先生是经常被他提到的名字,而我的博士导师刘魁立先生更是与李福清先生有半个多世纪的交往。正是由于这两位先生的缘故,200312月,借中国教育部颁发“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机会,我通过刘魁立先生邀请李福清先生到我当时工作的山东大学讲学。
在那次为期四天(1214日至17日)的讲学活动中,山东大学聘请李福清先生担任客座教授,李先生还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工艺美院的师生做了两场学术报告,题目分别是“我的中国文学(民间文学)研究五十年”和“中国年画调查与研究”。那几天,李先生和关德栋先生这两位老朋友几次在一起长谈,李先生还拜访了山东美术馆研究年画的学者谢昌一先生,山东的两位年画研究学者张宪昌和鲁汉也专门从外地赶来拜访李先生。
在山大期间,1216日,我专门对李福清先生进行采访,主要就他的人生和学术历程、以及他研究的领域进行访谈。我们的访谈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后来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访谈记录稿长达13000余字。
李福清先生的访谈录是我当时计划中的民俗学系列访谈录之一。此前,已经对钟敬文(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福田亚细男(日本神奈川大学)、盐野米松(日本作家、著有《留住手艺》)、James L.Watson(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访谈,并已经将上述访谈录发表在我主编的《民俗研究》上,在学界的反响还不错。
记不起是什么原因了,李福清先生这篇访谈最后并没有发表在杂志上,我手头保存的这份访谈录的电子版,也是一份虽经整理、但尚未最后定稿的文本,其中还有一些用红色标注的需要核实的地方。李福清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他说的汉语夹杂着明显的西北腔,在整理录音时,个别字词因方音的缘故不能清晰辨识。
为什么这份访谈没有最终发表出来呢?现在仔细回想,大概是两个方面的缘故,其一,访谈结束后,整理录音也需要一段时间,那时我还在北师大在职跟随刘魁立先生读博士,2004年即将毕业,2004年初正值博士论文写作的紧要关头,访谈录音的整理工作肯定受到影响。其二,记得刘锡诚老师曾将李福清先生一份手写论文的复印件给我,论文内容是和他的老师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年画研究有关,锡诚老师希望能够在《民俗研究》上发表。论文是用中文直接写的,尽管李福清先生的中文写作水平在外国学者中属于很好的,但从那份手稿来看,若发表还是需要再做文字方面的斟酌。印象中,好像是当时有意将访谈录和李福清先生的这篇论文一起发表,如果那样的话,效果确实会更好。
总之,这篇访谈录最后就留在了我的电脑中,留在了电子文档资料库里。如今,李福清先生已经魂归仙乡,面对着找出来的这份将近十年前的访谈录,我万分愧疚。
再次阅读这篇访谈,李先生当时所谈到的他对于中俄交流所作出的贡献、他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特色、他研究中国文学的方法等等,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学术界还是大有裨益的。200312月,我对李福清先生进行访谈时,他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第二年便成为院士。这份访谈录是录音记录稿,比较忠实地保留了访谈时双方谈话的语气、用词和语言逻辑,口语化很明显。从李福清先生的语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学术研究的那种自信,对于个人学术观点的执着。
赘述数语,作为对这份没有发表的访谈录的说明,也以此小文缅怀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卓越学者、国际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先生。

                                       
                                               
20121019
于台湾花莲东华大学

附件:

2011年8月在俄罗斯科学院与李福清、刘魁立先生合影  [时间:2012-10-19 14:57]

TOP

默哀!
好像是2004年李福清教授又来山大讲学,我恰在山大有公干,还去听过他的演讲。
哲人已逝,思想长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