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武汉大学之风水民俗篇

武汉大学之风水民俗篇

武汉大学之风水民俗篇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并且名师荟萃,英才云集,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武汉大学所在地是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亲自选定的。1928年.李四光骑着毛驴背着干粮遍勘武汉三镇,为武汉大学选址,最后将校址定于武昌罗家山,罗家山原为一位姓罗的财主所有,当时还十分荒凉,没有树木,全部都是石头和坟场,经协商后罗姓财主同意将它捐做校址,后闻一多先生等觉得“罗家山”这个名字不很文雅,遂更改为现今的“珞珈山”。
   李四光先生透过一片荒凉的乱坟岗所看到的一个大学的未来正是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民俗——风水。



武汉大学的风水格局与建筑的空间设计


                                          作者:向其芳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摘要:该文拟从形势风水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比较阐释武汉大学形势风水的完美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武汉大学的人文景观(主要是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的科学性,旨在提升对武汉大学地理与人文的鉴赏高度,对指导当代的人文景观规划,仍颇多裨益。
   关键词:武汉大学,“形势”,风水,地理格局,建筑布局,景观生态,“Fengshui
武汉大学地理格局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麓,风景秀丽早已闻名于中外,是著名的园林式花园式高等学府,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同时,武汉大学拥有众多古老宏伟的建筑群,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灵交相辉映,造就武汉大学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对此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分别为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年)和美国建筑大师开尔斯F.H.Kalse,年~1979年)。具备东方传统文化的李四光能够在万千物景中寻得如此胜地合乎情理之中,具备西方学说思想的开尔斯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文明中找到了谋和,从而共同描绘出一幅绚丽的佳作。武汉大学地理环境之美与人文建筑之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西学说的谋和。
       本文拟从形势风水观武汉大学风水学的地理格局和建筑布局,故首先简要介绍何为形势风水。简谈形势风水风水学历时数千年,虽几经流变,但其精髓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水科学性的争议已经告一段落,其合理的科学成分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早已是学术界之共识,但揭开其神秘面纱,使其科学成分公诸于世,且为人所用,仍任重而道远。
        形势风水,是风水流派中之大宗、正宗,又称形法,峦头,注重山形、山势、地气、水文、土壤,为古代山水之士所热衷。其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隐含其中,故其成为风水之大宗在情理之中。关于其历史,清代赵翼说,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遄、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论龙穴砂水之相配。故形势风水又名赣派风水,与闽派风水相对峙,且其技法精要就是龙穴砂水之相配,以期寻得山灵水秀土良宜人居住之地。武汉大学具备形法风水的龙穴砂水,山川搭配相宜,是不可多得之地,后文一一论述。
       关于形势这一概念,实指近处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实指远处的、整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势居乎粗,形在乎细。形在势之内具体说来,武汉大学的可指建筑设计和布局,可指山峦、湖泊等地理格局。形在势之内积形成势,形二者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阳宅十书》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11且先言大之”——武汉大学风水地理格局,再言小之”——武汉大学建筑设计和布局。中国传统的形法选址依据山形水势选择风水宝地,当然除此之外,对风水宝地的判断还必须做好对地质、水文、风向、气候与其他景观的判断。这既有对大的格局的判断取舍,又有对小的格局的分析探究。在一般程序上,得首先察看山河走势,也即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形法的五大要素)
       在大的格局的方面,一般说来,风水格局应具备如图1(最佳城址之山地风水格局)所示的地理要素,并依照图2(武汉大学形势格局图)与之对应的解说如下:
昆仑山:天下的祖山,由此有五大龙脉发端。在形法风水理论中,天下龙脉的起点都源于昆仑山,武汉大学的龙脉同源来源于昆仑山。
龙脉:就是山脉,水脉。由昆仑山发端的龙脉总计五支,除两条蔓延至昆仑山以西其中有三条在中国。中国的三支可分为北干、中干与南干;武汉大学的龙脉是汉江,属于中干。关于武汉大学的龙脉,后文将着重论述。
~祖山、少祖山:穴位后山脉的起始山和祖山之前的山。《撼龙经》曾言水龙:祖宗父母数程远,误得时师皆不识。”12武汉大学风水之祖山、少祖山细察起来,分别为汉江北岸的大洪山、九真山。
父母山:来龙山、玄武山,少祖山之前、穴位之后的主峰,也是居址后面的靠山,通常称之为玄武。武汉大学的玄武为东湖,是龙脉止落之处,其主要作用另为保护穴位。
青龙砂山:穴位左边的山冈。珞珈山为青龙内砂山。护穴之用。
青龙护砂山:穴位左边的次山。南望山为青龙护砂山。护穴之用。
白虎砂山:穴位右边的山冈。洪山为白虎内砂山。护穴之用。
白虎护砂山:穴位左边的次山。蛇山为白虎护砂山。护穴之用。
龙穴:穴位所在,是的凝结点,即形法风水所器重的风水宝地。武汉大学校址即是龙穴所在,其中心为老图书馆。在武汉大学内部,采用的是明堂风水格局,珞珈广场为前土明堂、鉴湖(原名未名湖)为中水明堂、九一二操场为后土明堂。总体说,武汉大学是三进院落式的布局结构。层层递进,且迂回婉转。在珞珈广场的科技路,可以看到珞珈山高大婉蜒、明净舒展,其势略高于洪山;洪山低缓俯伏,其势柔顺,与青龙相呼应,一左一右,环抱有情,共同拱卫前土明堂之生气。
案山:穴位前隔水近山。武汉大学以信息学部高地为近案、华中师范大学内部的桂子山为远案。
朝山:穴位前隔水远山。武汉大学以青龙山为近朝,九宫山(鄂湘交界处幕阜的主峰山)为远朝。案山和朝山之间的水为南湖(朱雀),南湖为外流湖,巡司河为其水流的出口。
水口砂山:河流去处两岸之山。武汉大学新牌坊为水口。
       在上述格局中,虽然很多东西说来很具有神秘色彩,如昆仑山、龙脉之说等等,此处仅以文化现象论述,意在阐述武汉大学的完美风水格局。特此说明。
      另外,需要详述之处有二:
其一,图1所示的典型格局,只是形法风水典型格局之其一,谓之山地风水。在中国早期,穴位的四至要素并非非山地地形方可,平洋以水为山13”,龙穴的环抱或山或水,河湖道路均可替代,如《阳宅十书》论住宅的四大局便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右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为贵地也。”14由此可见,形法风水最为注重的是山环水绕的围合。图示山地风水的穴位位置,多于山脉、山谷、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势交错之处,可以找到背山面水之处。在广大平原上,是难以具备山地形法风水的完备地理特征的,只是偶尔突起几座小山丘,并无崇山峻岭延绵横亘。就武汉大学而言,北有长江环绕,东西仅仅南望山、磨山、洪山、蛇山等小山峦围绕,背面是无崇山峻岭可言的,因此从大的风水格局而言,是无法依从依山面水的通则,但在平洋大地,自有其寻找风水宝地的标准,那即是平洋风水。
        平洋风水同为形法风水之正宗,是山地风水的延伸和推广,即,以水系考察龙脉。唐代形法风水祖师杨筠松的《撼龙经》是关于水龙观寻的著作之一,其言龙脉:莫道山地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15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16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17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中者是”18,山缠便是水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19
        在形法风水师看来,山地以山为龙,平洋以水为龙,龙到平洋大地则潜入水下,高龙多下低处藏20”《葬经》也曾说:沼泽池湖,真龙憩息;情当内求,慎无外觅!形势弯趋,生生享用福21”
        风水家认为,山水为乾坤二大神器,故有山之龙,亦有水之龙。《葬经》云: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22”。气行则水随之而行,而水止气亦随之而止。溢于地表有迹而行者为水,潜于地中无形而运者气,所以气既聚于山高处,也聚于平洋低处,水与气相为表里,因而察来之或东或西,可川知气之来去行止,故观看水绕便察得真龙所在。
        水龙之行,亦有枝之别,大江大河为干龙,小流溪涧为支龙,唯干龙多为行势而穴多结于支龙。大江大河其势散漫,虽居中正,尤难聚气,如外荡阔大,而有一隅内蓄小气,则与嗡水入口相似。又如外荡直奔,而有一隅稍稍曲入,其间即有沙角关阑。外来众水,于此驻足是即大荡为杆,小荡为枝,大荡为漏道,小道为息道,即是龙胎,为贵地23”。对照武汉大学的龙脉,这是一段形象生动的描述。汉江源自陕陇交界处秦岭南坡,浩浩荡荡数千里,为水龙之干龙(大荡),青山港为支龙(小荡),东湖为龙脉止落憩息之处,武汉大学处于胎息之地,为贵地。
    《归厚录·巨浸篇》的这段话,堪称武汉大学龙脉的经典论述。且据《归厚录》描述,水龙的关系不出骑龙(据水在后)、挟龙(据水在旁)、攀龙(亲水在前)三格,尤以骑龙格为上24。武汉大学水龙在后,是形法风水之骑龙格,上乘风水之地(图3)。
     那么,武汉大学的龙脉是水龙,为何不是长江呢?在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中,长江水龙被三峡巫山所阻,没有抵达中下游。“‘南路由扬子江顺江而下,抵四川,东阻于三峡,不得至湖北,北阻于秦岭,不得至陕西,乃盘踞于扬子江上流,滋生繁荣,是为巴蜀二国之前身25”
     再者、若以武汉大学改建的牌坊为水口,武汉大学有无水口砂?答案是肯定的。水口砂,指的是水流出口处两旁的山冈和高地。有高地同样可以构筑成水口,《撼龙经》曰: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环26”。《相地指迷》曰:高一尺为山、低一尺为水27”所以,高低只是相对而言,从图中(武汉大学的水口砂)可以看出,武汉大学牌坊两侧的地势整体而言是东高(珞珈山)、西高(洪山),南高(桂子山和马房山),东北高(珞珈广场西边高地),西低28,各方之水会聚于此,环绕至珞狮北路,北向流入东湖。平地最不易观察,古代的风水师多观水流之势。
        综上所述,武汉大学在地理格局上,形胜有二:第一、在空间构成上,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多层围合空间,从图1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重地理围合,最内层为:主山龙虎砂山水口砂山案山,最外层为少祖山、祖山左右护砂山朝山。其实在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中,远不止两重,外围的山水加之人文景观的组合,可以构成多重围合状态。这种典型的山环水抱格局,利于藏风聚气,是形法风水聚气的理想之所。第二、从水口水流之势可知,武汉大学的整体海拔高出周边平地,大部分建筑都建于岗峦之上,这一相对高度区域,按陈怡魁先生,所分的九大风水宝地29,就是其一。地有吉气,随土所止;善有吉气,印方而至30”支之所起(相对高处),气随而始31”。平原大地,很难寻得一高处,故《雪心赋》
       曾说平中得一突处奇32”。《青乌序言》更是明言:平中取,突中有旺气也33”。武汉大学作为穴居高处,自然是气厚之贵地。以风水文化观之,武汉大学为水龙之骑龙格,上乘之地。由此可以断定,当年李四光在武汉大学的选址过程中是尊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武汉大学是水龙风水之典范。
       武汉大学建筑空间布局上述为洋洋大之,再言小之”——武汉大学建筑空间布局。人因阴宅而立,宅因人得存34”
形法风水视人与宅的关系如形与影密不可分。那么,建筑在风水设计中的地位如何?武汉大学的建筑又是如何体现这一关系的?其设计和布局状况如何?
        且先谈建筑的地位。在中国形法体系中,天人合一是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思想。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讲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5”,人终究得顺其自然,建筑是阴阳是之枢纽,人伦之轨模36”,是礼之具也37”,礼是秩序,礼别异,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38”具体而言,就是建筑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人不能越土而生,建筑同样不能越土而立,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方面,一定得注重主从,虚实、高低、大小、远近等等关系,只有这样,建筑才能真正体现人宅相扶,感通天地39”。西方建筑走向生态建筑40,实际上就是对西方建筑的自然的反思,是建筑的回归。
        建筑在整个风水格局中,或得益于风水格局,形乘于势41”或增益于风水格局,聚巧形而展势42”“于大者远者之中求其小者近者,于小者近者之外求其远者大者,则势与形胥得之矣43”。所以得处理好地理环境与建筑的主从关系。
        再谈武汉大学的建筑。武汉大学的建筑包括早期的宫殿式建筑群和现代建筑群。这些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依山势布置,既展示了单个建筑造型美,又注重了建筑整体布局的艺术处理,使校园建筑在空间的处理上,构成了风水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优美壮观的人文景观。
          建筑首先得处理点的外部空间设计,其次得处理好群的整体布局,这主要体现在视觉视距控制和空间序列上。
1的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是建筑本身、建筑与建筑群,建筑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组合。这就必须在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将建筑的体量、造型等与地形、地势等相搭配,从而达到一种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大小和谐的效果。这就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愉悦。
        武汉大学的建筑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其外部空间的布局处理,就是对中国传统形法风水理论的最好阐述,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中西文化的不谋而和。
        武汉大学的建筑的建筑高度从建筑所在地面算起,一般在五层楼左右,约为20 m,加之附属构件,如樱园城堡上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歇山式建筑,其顶距地面也不超过30 m。在建筑群方面,最大的建筑群的长度也没有超过230 m~320 m限于的尺度范围,如以老图书馆为中心的建筑群。而建筑与建筑群的进深,也是在三四十米。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0 m左右。这样的建筑布局,既使得个体与组群明显,又不失其宏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而这种设计的思想也正是形法风水的其中内涵。


百尺为形是形势风水的基本尺度,这个尺度既是对个体建筑高度、宽度和进深的限制,也是对个体建筑,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的限定依中国古尺,从周尺到康熙量地官尺,百尺应该为公尺23 m~35 m
        据研究表明,百尺为形与当代建筑理论中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和细节动作作为标准的近观视距限制基准若合契符。这一视距限制值广泛应用于影剧院、体育馆、街道、广场、建筑群的外部空间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视距给人良好的心理感受,富有人情味”44
     那么依照形势风水的尺度标准,以基本能看清一个人来作为局部空间设计的标准,无疑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武汉大学的个体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群与建筑群之间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2的空间布局武汉大学教学区和行政区建筑按照中国传统的明堂风水布局。由北向南,总体上有三大明堂:珞珈广场(前土明堂)、鉴湖(原名未名湖,中水明堂)、九一二操场(后土明堂)。早期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是依这三大明堂而建(图5)。
        其中围绕前土明堂而建的建筑大致有:图书馆、教五楼、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科院。围绕中水明堂而建的有:梅园小操场、教务处楼、梅园宿舍楼、樱园以老图为中心的建筑群、宋卿体育馆等。
         围绕后土明堂的建筑有:人文馆、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行政楼、理学院建筑群。这三进院落式的结构非南北直向,而是迂回婉转且地势逐渐增高,这样的空间序列效果是通过人的行动路线,予以人变化的视觉群效果之上的。
         四周的建筑,共同合抱前土明堂之。教五楼处于前、中明堂之间,有隔离前后气场、构建严密围合之效,位置选择恰当。学府路建于狮子山余脉之上,低岗延绵,珞珈广场以人文建筑和自然建筑相结合,构筑成为一个盆地地形。
        中水明堂依于自然地势,建筑基本围绕小盆地依地形地势而建,既富于海拔的变化,又错落有致、环抱有情。鉴湖之水上倒映狮子山白垩建筑群,波光水影,绚丽至极。
         后土明堂与中水明堂一样,是火石山与狮子山之间的小盆地,行政楼与理学院,人文楼、公共管理学院楼与樱园城楼建筑群,新闻学院楼与行政楼遥相呼应,既体现了中外建筑的和谐又体现了古今文化的辉映,典雅庄重,美轮美奂。
        除了三大明堂之外,由于武汉大学冈峦众多且有一定的延绵,故小山谷众多且多为形胜之地,如风雨操场、梅园四舍前的小盆地,新文科区。
         所谓聚小形以成势,武汉大学内部的建筑及其建筑群基本全为绕明堂而建,故明堂可以称为小势之尺度限制值为千尺,即约合为当今公尺的230 m~320 m
          据研究表明,230 m~320 m是一个以人活动为中心的科学尺度的规定。其一为远观视距的限制值,可以观人之轮廓和和行为特征;其二此距离宜人步行45
    武汉大学的明堂、包括名堂周围的建筑之间的距离都限制在此视距之中,与前文所述建筑设计的视距相比,这同属于良好的视距控制。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人文景观的制高点——老图书馆,无论是从远视还是近观,既不予人以压迫感,又不失其巍峨壮观,这就是远观视距与近观视距的完美结合,其艺术成就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无疑是建筑上的一大成就。
这样的明堂格局,在传统形法风水看来,同样是风水上乘之地,特别是中水明堂和后土明堂,其地势犹如掌心,可以称之为掌心名堂。《疑龙经》称:掌心者,掌根中间之隆起肥厚处,阴阳生极也;穴宜肥厚,如掌中之凹处46”,讲的就是掌心明堂。《藏经》则言:福厚之地,雍容不迫,四合周顾,辨其主客47”

同样注重围合。可以说,武汉大学拥有的众多盆地地形皆是形胜之地。盆地,风水模式的强化48”。武汉大学的建筑围绕盆地而建,据现代科学研究是有很多科学道理的。首先,最易见的就是盆地,可以抵挡北风凛冽,这是一门生存学问,古人早已谙之。狮子山可以看成是一道天然屏障,否则冬天寒风迎面直来,岂能容人居住。其次,就是聚气。气是风水之根本,有气方能草木茂盛、六畜旺盛、财丁兴旺。《地理大全》就说:外山环抱者,风无所入,而内气聚。外山亏疏者,风有入尔,则内气散。
49”

《阳宅统楷》也曾说:何以藏气?何以聚?乃为垣周四外,宅居其中……瑞气无从而泄;蔼蔼乎,如祥云之捧日,绕绕乎,若众星之拱辰,观此,可卜为吉宅50”。在传统形法风水看来,盆地地形是最好的聚气之所。综观整个形势风水,都讲的是寻得一个如盆地一样的围合场所。围则聚气,这是相当关键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收集电磁波的最好工具就是形状如半球状的雷达,盆地地形似天然雷达,其聚气之功效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形都无法匹敌的。据陈怡魁先生的研究,长波有益于健康,而盆地易于聚集长波51。在这一点上,有的学者认为是微波的作用,如亢亮、亢羽52,但可以肯定的是,盆地能聚集利人身心健康的波。武汉大学的前中后名堂都具备聚集电磁波的作用。人工环境同样具备,最典型莫过于四合院和天井,武汉大学的哲学院楼就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顺便说一下,在聚气方面,珞珈广场周边建筑的唯美中稍有不足之处就是生科院的大门设计上,如若设为面向珞珈广场宜为最佳,其道理上面已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大学的建筑在整个风水格局中的得胜有二:其一为的设计,其二为的布局。这既合乎形法风水基本原理,也具备心理学、物理学等科学原理。所以说,武汉大学的建筑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良好结合。由此也可以推测,早期建筑的设计师同样尊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文明之间找到了谋和,这同时也是中国风水文化合理性所决定的。
         结语:前文已主要从大的”——武汉大学的地理格局和小的”——武汉大学的建筑布局两方面对武汉大学的形势风水作了分别论述,现在就武汉大学的外围地理格局、内部地理格局、建筑空间布局、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五个方面对武汉大学的形法风水加以总结:
武汉大学由外及内,山川与建筑重重围合,从长江到外护山、内护山,自然围合三重。这种典型的山环水抱格局,利于藏风聚气,是形法风水聚气的理想之所。
岗峦与建筑围合,构建盆地地形,是依盆地而居的形胜之地,同为形法风水之宝地。
武汉大学的穴位依高地而建,是穴居高处的风水宝地。
建筑的体量设计与群体布局的艺术处理得当,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愉悦。园林式的设计得益于武汉大学内部的众多冈峦,富于层次感。
          简言之,景观价值突出。在早期,武汉大学前面尚无高楼大厦,可见案山,登高甚至可见南湖,以案山对境、借景,使视线有所归宿,更富于层次感和深度感。不过,盛况不在,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是不可能做到尽览数里外之山水了。但在校园之内,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其独特的魅力。珞珈山挺立于校园中央,东西,为群山之首;狮子山静卧在校园东南,与珞珈山南北相望;洪山低缓俯伏,一内一外,东西拱卫,护穴有情;其余几座小山头簇拥在它们周围。诸丘蜿蜒起伏,相互呼应,错落有致;登高远眺,视野开阔,东湖波光尽入眼帘;仿古建筑构思精巧,群而不乱,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更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令人留连忘返;现代建筑与早期建筑一脉相承,风格协调,美轮美奂。
         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从这方面,武汉大学仍为风水之吉地。
         良好的风水选址除了景观效果之外,便是生态价值。武汉大学具备良好的山水围合,狮子山可以摒挡冬季寒风;东湖水可以调节气温;正南取向可以获得充足光照;高地建筑排水便利;珞珈山和校内植被良好,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等(图6~7)。所谓草木茂盛,吉气相随53”,生态好的地方定是气聚之地。武汉大学生态良好,同样是风水吉地。
总而言之,武汉大学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合乎形法风水的典型布局,在早期,风水学对于武汉大学的选址、营建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指导作用,在以后,风水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武汉大学的营建服务。总体说来,我们得处理好人与地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4”建筑是礼之具,是人的精神物化表现,处理好建筑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系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筑或得益于或增益于风水。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不能凌驾于自然地理之上,得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古今的时间和谐、中外的文化和谐。就武汉大学而言,武汉大学的建筑必须依山就势,注重体量,注重建筑群体的关系,注重生态,注重景观搭配等。在大格局方面,应该构筑明堂风水格局。
         就形势风水的未来之路而言,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风水学是一门关于如何生存的文化,在古代的认识水平下,是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理论支撑和阐释的,故这门看似天才直觉的学问一直显得神秘,且在一段时间遭人疑惑甚至唾弃。当今之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门生存文化,这是必要的。其次,这门结集千年的生存经验的学问,虽是直觉和经验的总结,实为潜科学准科学,虽然很多学者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这门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过诸多努力,仍任重而道远。
        本文通过武汉大学这一实例进行风水文化的解读,并力求运用其他学科,如景观、生态等加以阐述,意在阐述风水这一传统文化的真实面目、提升对武汉大学地理与人文的鉴赏高度,如果其合理之处能够得以承认,也算是为风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献绵薄之力。
注释(1)文中武汉大学主要指老武汉大学(合并之前)的中心区,即本部教学区和行政区。
22001625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料见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至第五批》(第卷)第570—571页,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2004.12
3)目前对李四光当年的选址意向已无法考证,但从武汉大学的风水格局看以窥探出,李四光当年选址时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形法理论的。
4)开尔斯的设计见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李晓虹、陈协强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5)语出《陔馀丛考》;转引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第88页,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转引王其亨:《风水形势说和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第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7)转引王其亨:《风水形势说和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第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8)转引王其亨:《风水形势说和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第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9)转引王其亨:《风水形势说和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第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10)转引王其亨:《风水形势说和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风水理论研究》(王其亨主编)第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11)《阳宅十书》,《古今图书集成》第675卷;另见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第135页,团结出版社,年第一版。
12[]杨筠松撰:《撼龙经》,《中华杂经集成》(第二卷)第6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语出《天元九略》,转引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第023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版。
14)转引陈怡魁博士讲述、张茗阳编
原文出自《华中建筑》2009年第7期/本文转载自211工程——大学信息网

TOP

首顶。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据说中大的永芳堂也有不少人从风水角度来分析。。。

TOP

武汉大学,很憧憬啊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