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

  ——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助理教授布兰克

  2014年07月02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记者 杨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应进一步拓展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将视角从传统的田间地头延伸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虚拟世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英语与传播助理教授特雷弗·布兰克(Trevor Blank)日前出版了新书《民俗学和互联网研究的概念性框架》(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Folklore and the Internet),提出互联网也是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布兰克。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常认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只能在真实世界中开展,为什么您会将民俗学研究与互联网相联系?

  布兰克:传统的观点忽略了眼下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数字化”。学者过去认为,数字化仅与技术发展或者大众传播有关,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在互联网上也存在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甚至是风俗习惯等。在互联网出现的早期,这个虚拟空间中充斥着各种术语、故事、恶作剧和传说,它们都是民俗学家应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以美国为例,现在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5%以上,网络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它为人们提供了自我表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表达都能体现美国当代的社会文化。

  不过,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变化,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另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久而久之,互联网不再只是言论和观点的传播平台,而是发展成为民间文化、风俗习惯不断演变和创新的平台。因此,在我看来,互联网是民俗学家开展民族志研究的独特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网络中的虚拟社会,浏览人们的播客、博客,观察他们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表达自我,研究人们如何在互联网和真实世界中无障碍地转换身份、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等,进而对当代人的生活展开进一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学者主要关注互联网民俗学研究的哪些方面?

  布兰克:目前,西方学者对在线文本及其叙事方式,以及网络空间中的艺术表达非常感兴趣。另外,如今人们习惯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与他人交流,这种生活与之前没有互联网的生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意义等,都是西方学者当前主要关注的问题。

  在美国,在线文本及其叙事方式中有一种特定类型非常受欢迎,即都市恐怖传说(Creepypasta)。这种类型的故事由短篇恐怖故事组成,通过留言板、论坛或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和共享,阅读这些故事的人大部分是青少年或者年轻的成年人。

  这种类型的故事大多是为了吓唬读者。例如,我正在研究的都市恐怖传说中出现了“瘦长鬼影”形象,鬼影个头很高,没有五官,身穿西装打领带,身上还带有触手状肢体,他们用触手绑架、杀害儿童。这些鬼影喜欢在多雾的街道出没,也喜欢在树林里隐藏自己。后来“瘦长鬼影”还衍生出了许多其他角色,甚至还有游戏。这些故事或游戏会为青少年成长,以及成人应对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考。通过收集这些流行的民俗文化叙事,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分析,同时也能看到个体如何利用互联网与他人互动,以及人们如何与媒体互动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为什么在新书中提出一个“概念性框架”?

  布兰克:过去一些民俗学家通常认为,在互联网中研究民俗学既不可能,也不合理。因此,我通过提出“概念性框架”来强调研究互联网的合理性,以及强调民俗学家需要意识到在数字时代下,研究网络空间中与口头传统文化的不同表达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不亚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志研究。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研究人类在现代,尤其是眼下社会中的生活和经验。

民俗学研究“盯上”网络空间-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shx/shx_bjtj/201407/t20140702_1237748.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