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外申请课题有多难?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国外申请课题有多难?


欧洲汉学学会这两天在立陶宛的首都Riga召开年会,所里的大部分老师都去了。楼道里空空荡荡的,一个教授说:隔壁的印度学所有个Workshop,不去听听吗?

就被拉去凑热闹了。

研讨会的题目是关于印度-伊朗-中国之间历史上的海上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一个德黑兰大学的教授,介绍了伊朗文献关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出口物品的纪录,其他两位发言的教授分别来自波恩和慕尼黑大学。他们主要讨论的是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及个案问题。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波恩大学的伊斯兰学教授。他没有讲内容方面的东西,而是提到了如果要用本课题去申请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项目,会有多大的难度?会遇到些什么样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欧盟和德国的许多基金会,都倾向于资助有许多不同学科参加的团体项目,所以该教授现身说法地讲了一些他自己的经历,其中的一个观点比较有趣。

他说要想搞跨学科,就得有理论或者拥有普遍性的视角,对此民族学(实际上是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占优势。而很多基金会也爱聘请这两个学科的专家做评委。对于搞历史-语文学出身的学者来说,这是个真正的挑战。你怎么样才能把本学科的那些东西,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术语包装起来出售呢?

以前该教授曾试验性地和人类学家合作,让他们牵头来写申请。奇怪的是都没有成功。所以这次他准备抛弃这种方法,还是回来找同样搞历史-语文学的学者合作,只要大家从事的区域不同,不也可以构成跨学科的团队吗?这样,至少大家在学术范式上可以一致,讨论起来不会牛头不对马嘴。

这位老师的话,点中了近年来盛行的所谓跨学科研究的要害。学科之间的合作,到底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还是生产一个新的理论?事实证明,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理论,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也不相同,所以以上的两个目的都难达到。结果很多课题都变成了张贴着跨学科研究招牌的各自为政和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

除了理论和方法之外,还有许多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比如资金和工作如何分担?还有,研究成果出来了,功劳该归于谁?在成果发表时,如果作者是平等关系,一般都以姓名的开头字母为先后。听说有学者专门为此改了姓名的。本来以Z打头的,改成AB,不就可以排在最前面了吗?

但正因为存在这些难处,跨学科研究的课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申请的:一方面资助方提供的钱很多,另一方面申请者也相对较少。很多课题在酝酿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因为以上种种问题而流产。有韧性坚持到最后的,只要理论方法还说得过去,就会拥有一定的成功机率。

TOP

TOP

他山之石也!收藏。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0-7-15 23:37 发表
他山之石也!收藏。
不客气,我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比如国内申请课题,一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7-20 21:26 发表


不客气,我们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比如国内申请课题,一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酒量不够人家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