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来讨论下国民性吧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我们来讨论下国民性吧

冰岛火山爆发,欧洲许多机场被迫关闭,无数航班被取消。据说在伦敦甚至有旅客化上几千英镑坐出租车前往目的地。看着电视上那些滞留机场、回不了家的旅客辛劳的样子,不禁想起了几年前自己也曾有过的一段相似经历。
记得那是在2006年7月,我去英国剑桥开会,回来时买好了从伦敦希斯罗机场回科隆的机票。当天下午赶到机场,就发现情况不对。所有服务窗口全部关闭,到处都是保安,旅客们三五成群地在互相打听或发表议论。原来是因为机场收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威胁,临时停止使用,当天的所有航班都被取消。
那明天的航班呢?问谁谁也答不出来。就连航空公司的服务人员也全都躲了起来。唯一留给旅客的消息是:请回去等候消息,事后可以和航空公司联系退票。
去过伦敦的人都知道,希斯罗机场离市区好几十公里的路程,而且在伦敦这样的城市要想临时找到一个下榻之处,也非易事。更何况,没有任何人可以向你保证,明天的飞行就都正常了。除非回伦敦去坐火车 – 如果能买到车票的话。不管怎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定不小,而且航空公司绝不会负担这笔费用。
尽管如此,大部分旅客还是听从劝告,老老实实地离开了飞机场。我在伦敦人生地不熟,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想回去的,于是就在航站楼里不甘心地四处徘徊。一会看见有几个男士聚在一起讨论什么,我便凑过去听。原来有一位先生,因为第二天在慕尼黑有重要工作,无论如何都必须赶到德国去。他租了一辆小车,在问周围的人,有没有愿意和他一起开往欧洲大陆的?
我一听马上雀跃而起,说:我愿意呀!不过我是要去科隆,不是去慕尼黑。要是可以的话,你就把我带过海峡,只要见到大陆,不管是法国还是比利时,把我扔在那里就行了。
当时我的心情,是一心想赶快回到欧洲大陆。只要两脚踏上陆地,再搭车也好,坐火车也好,找家旅馆住下也好,反正总比留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干等强吧。
那人听了我的话,说:毕竟我们方向不同,我还是得找别的同伴。至于你,如果我们最后有空座位,就带上。
听他这么说,我心一凉,觉得多半没戏了。不过出于礼貌也不能马上离开,就傻站在一边,看他继续游说其他人。片刻,有位年轻人站出来报名了。原来他也是要去慕尼黑、赶在星期一早上上班。
他俩一达成协议,前面那位先生便对我说:你可以跟我们一起走。不过我得看看把你放在哪里。因为我们要往法国走,绕经科隆就有点远了。
我一听兴高采烈,连连称是,哪敢说个不字?
晚上8点,我们三个带上点干粮、加满油就出发了。不到两小时,就到达了多佛港,把车开上了列车,已是半夜11点多,到达对岸的法国正好是半夜12点。
“你们可以放我下来了,找个靠近城市的地方就行。”我主动对他们说。出我意料的是,驾车的先生却道:我看地图上经比利时和科隆去慕尼黑也不比从法国去远多少,我们还是送你去科隆吧。
什么什么?有一刻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还是很快回应了他一个又响又脆的叫好声—只怕他多想之后又反悔呢。
于是我们的车子由东转北,朝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方向飞奔。他俩坐前面,一个负责驾车,另一个负责陪他说话,免得他睡瘾上来出事故。我坐后排,在两位英国人面前,生怕自己不甚流利的英语让他们听了厌烦,就不敢多说话,干脆闭上眼睛睡觉。等第一觉醒来时,车子已驶过了布鲁塞尔。第二觉醒来,已是早上5点多,快到科隆了。
在科隆-波恩之间的高速公路加油站上,我下车告别了这两位在我眼中近乎伟大的英国绅士。想到他们还要开至少6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心里多少有些歉疚。我问驾车的那位该付多少钱,他只跟我要了50欧元,还不够加满一箱油的钱,让我更加觉得过意不去。
令我至今懊恼的是,当时因为又困又累,竟然没有记下两位先生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不过我也常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多半是出于一种善意,或许也出于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所以我不刻意地去记住他们或建立联系,而只在心中对他们保持崇高的敬意,等到将来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形时,也能想着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应该也是最合适的回报方法吧。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TOP

这哪儿是逃离,完全是浪漫之旅。

TOP

也得看人,别带上个换人什么的。

TOP

可不吗?其实说起来容易,要是让我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一定不会带上他的。当然像王京这样的面善的主除外,咯咯
<div class="xspace-quote">原帖由王京于2010-04-21 11:35:39发表
也得看人,别带上个换人什么的。</div>

TOP

除了看人是否面善之外,当然也要看看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
一般来说,如果是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瑞士人、奥地利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人,还有日本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国民,大部分都是安全可信的。
如果遇到的是法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北欧人、拉丁美洲人和印度人,我可能就会仔细想想、仔细问问、仔细看看之后再上他们的车了。要是对方是来自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人,那我可能根本就不会上他们的车了。
不知道我这是不是有点民族偏见的味道?
不过我这可纯粹是从自己的安全角度着想哦。
如果只是讲讲和平友谊,那自然是应该博爱全人类的!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0-4-22 02: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4-22 02:36 发表
如果遇到的是法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北欧人、拉丁美洲人和印度人,我可能就会仔细想想、仔细问问、仔细看看之后再上他们的车了。要是对方是来自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人,那我可能根本就不会上他们的车了。
不知道我这是不是有点民族偏见的味道?
...
但願不會有人把這段話翻譯成法語、意大利語、荷蘭語、印度語……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4-21 20:45 发表
可不吗?其实说起来容易,要是让我遇到一个陌生人,我一定不会带上他的。当然像王京这样的面善的主除外,咯咯
這是“有意曲解”樓上的意思。

TOP

那我就再“有意曲解”一次吧:我说敢上德国人之类的车,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有助人为乐的美德,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民因为长期受到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和儒家思想的管制,比较遵守礼法。要说性格可爱,那当然谁也比不过南欧人或者拉丁美洲人。和他们一路同行,你一定会非常开心。可问题是,他们不是一诺千金的那种人,走着走着,或许就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眨眼就把你放在路上不管了....当然,美国人和加拿大人也有这个毛病,因为他们成长的空间太自由了,和北欧人一样....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4-25 11:47 发表

這是“有意曲解”樓上的意思。

TOP

曾跟老师讨论过国民性的问题,甚至差点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但是后来还是放弃了,才疏学浅无法把握。
但是,倒也反思出了一点问题。
1.国民性是个西来的词汇,它的出身就是带着原罪的。而如今我们把这个词都带到了嘴边,用以自我批判。
2.国民性本身又是个中性的词,无所谓好和坏,或者说本身就是既包括了好也包括了坏,但是,到了我们的土地上基本就等同于坏了,那就是劣根性。国人时常把这词拿出来攻击同胞“没办法,国民性如此”“中国人的劣根性嘛”云云。
3.国民性的等同于劣根性跟鲁迅这一辈学者不无关系。他们抱着疗救国民、民族的良善,不断地自我揭露和批判,多少矫枉过正了。加之后来鲁迅的文章被捧到了一定的位置,大面积地进入教科书,就更加地收不住场了。我曾觉得国人的自卑感除了晚清以来的国势衰微、屡遭败绩外,那一代学者的文章多多少少也有点添柴加火的意思。后来的历史教科书为了某些目的,也是不断强化我们的屈辱,难道自我示弱甚至激起仇恨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模式?
4.基本同时期的德国、日本也都有人在反思国民性这个东西,但是他们反思的结果跟我们却恰恰相反。他们顺着走着就走到了民族自大、军国主义,我们也顺着走向了xxxxx。
5.我们就承认有国民性这回事吧,那么,所谓的西方、欧美、日本就一定比我们的高级多少么?不是各有优处又各有劣处么?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学生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它是写如何和自己的上司相处沟通,当遇上一个德国人做老板,那就要认真仔细,容不得半点差错,不然饭碗就没了,因为德国人做事态度严谨苛刻。他们往往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而当老板是一个美国人,那就是很好相处的,美国人性格开朗大方,员工在他们的管理下较为自由,并且创新精神较多,学生认为了解一下不同国家的人的性格成因和差异性对研究不同国家国民性是有有很大帮助的。 泛泛而谈,老师勿怪

TOP

柏林自由大学的简涛老师最近在《民俗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国民性的文章,他已将文稿发给我。我正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争取明后天挂到论坛,以享各位。《民俗研究》那边应该不会有什么(版权)问题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霄冰 于 2010-4-26 16:33 发表
柏林自由大学的简涛老师最近在《民俗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国民性的文章,他已将文稿发给我。我正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争取明后天挂到论坛,以享各位。《民俗研究》那边应该不会有什么(版权)问题吧?
期待中・・・

TOP

我对英国人很有好感。

TOP

老师我今年9月去柏林自由大学攻读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我现在刚开始学德语,好难啊。您对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有什么建议吗?期待回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