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教科研论坛2012年2月第2期总第110期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24 14:18:59

竹溪教科研论坛2012年2月第2期总第110期
  教科研
  论坛
  竹溪县教育科研学术研究编辑委员会主办
  湖北省校本研究课题竹溪县课题组协办
 
  竹溪县实验小学汤青琼老师专辑
 
    全国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总结
  
  竹溪县实验小学汤青琼
  
  有幸参加这次全国新课程远程教育培训,认真聆听了三位教授主讲的:《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这三个方面,分别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教学案例呈现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盲点,在几位教授的精辟的解说,使我从思想上、认识上、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任务,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课程改革实验不是简单的教材更换,而是涉及到教育领域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改的前提下,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不能以自己的老经验,来面对新形势,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围绕这次培训的内容,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行为,分析比较,认真查找过去教学实践中的盲点,建立合作学习的新观念,改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学习时间是短暂的,转眼间我们就要离开生活了二十天的远程教育,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一定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教学中,让它充分发挥效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才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我刚教了一学期,又因分班的原因被分到别个班级的几名学生,他们瞧见了我,老远就围上来了。打过招呼之后,这个说:“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了”,那个说:“老师怎么不把我分到你的班来”。面对学生七嘴八舌的问话,我无从回答。
  学生袁宗明自信的对其他同学说:“汤老师最喜欢我”。另一名学生抢着说:“我才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他的话音未落,其他的学生都争起来了,“我才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他们的争论激起了我的深思,从教二十几年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感受,我未能有准确答案,但我深信作为一名教师,有多少个学生喜欢你,将决定你的教育的成功机率
  
  
  走进学者,走进专家
  
  能参加这样的培训,深感荣幸.我们一起走进学者,走进专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祝"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能成为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快乐家园.也希望这个平台能长期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使我理解学习的意义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让学生学的有趣.(二)让学生学而有用.(三)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学习对象,就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坚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反思自己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只是部分学生受益,说明我们的指导缺乏全面的思考.近两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网络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综合应用知识.
  
  
  
  怎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生动实际的显现出,教育过程中强化师生互动,交流中学会学习;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倡导体验,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建构自主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态度,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促进个性的张扬.
  
  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
  
  错误的价值源于寻找错误的根源.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优质课"花"起来了,常规课"活"起来了,这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的优化是分不开的.即便是某个环节不畅通教师也会千方百计的进行引导,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流程非常完美,学生学会多少?了解多少?值得深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几点观点: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寻找错误的根源,积累解决的经验。教师多鼓励少惩罚,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才能,果断、机智、有创意、有幽默感、坦诚、尊重学生等,利用错误的价值进行施教。使我联想到一个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回到教师本身,我们在讲解教学的过程中,知识本身不出错是一个要求,但是知识内在的联系、讲解的方法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也不能出现错误。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来纠错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老师并不是“神”,也会犯错误。这样会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更容易和老师交流,使老师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们的心理.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心平气和的接受老师的纠正,且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积累纠正错误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森林般幽静的安抚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不但可以达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尽其才;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对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兴趣、加强团结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合作学习的运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大海般深沉的爱、高山般有力的支持、草原般宽广的胸怀、森林般幽静的安抚。为此,我们应该尽量让人生的步调塌实一点,尽可能地赋予它最醇厚、最真实、最真诚的意义,我们必须如大海上空的白云一样,超越自己的人生而生活。我认为老师在引起学生主动学习时,关键要引学生进学习之门。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不要轻易地将结论告诉学生,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规律,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1、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障碍赛,需要不断地跨越自己2、对命运的过早抱怨或者说诅咒其实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命运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鹰,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鲨。在高段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因为兼顾有困难的学生,计算题也板书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这是低效行为。如果能指导学生算法,说明算理,让学生自行完成其效果会更好。
  自负和自卑是两个极端,但却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不能正确、客观地估量和评价自己。两者都是源于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认知,自卑的人是过低的估计自己,看不起自己,往往会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总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丧失信心,导致做事往往想做好而又做不好。产生自卑的原因是:由于教师职业不能满足主观需要,从客观上来讲,有来自于经济上、地位上、职业上、精神紧张导致教师的自卑。解决的方法:减轻压力,提高待遇,提高地位,即使通过心理升华的目标,还不能达到的应不消沉,多与人交往。最重要的是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即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要盲目自负;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不要盲目自卑。人都不是那么完美的,即便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但也肯定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自负的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识过高,每件事都从自身出发,不顾别人;二是看不起别人,总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劝言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能养成良好习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符号。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当教师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断感受情感的感染并由此不断诞生精彩观念,那么这位教师就能感受到德育的崇高从而体验到教学的神圣了。
  “把教学还给教育、把教育还给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材还给教师”,“让育人走进来、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师退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室大起来”
   
  
  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是我接到一个新班的时候,由于我对班里的情况不了解,于是想随变问问,没等我问几下有几个快嘴的学生就介绍个没完。说某某同学弱智,后来经我观察一星期,这孩子有些怪怪的,上课不看老师,也不参加教学活动,就趴在那不停的画卡通画、画圈圈。下课也不跟同学交流,样子看上傻呼呼的。在一次班会上宣布这周的作业是办一期最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班级板报。没想到在同学们的讥笑声中,他拿出了自己作品,大家为之一惊,随后嚷着让我打开看看。在同学们的我将这张画打开了,没等我开口,同学们“哇”的一声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进行特色上的点评,并在这期的优秀作品展示栏中张贴了他的作品。
  打这以后他变了,上课虽然不发言,但有趣的时候他不时的会笑一笑,渐渐的也写作业了,作文也经常在班级优秀作文展览中经常展示。成绩有时也能达优。
  
  别把自己关起来
  
  我对这段话产生兴趣:“一种称得上研究的活动就应该争取公开发表以便进入公众对话的一个部分。公开发表的价值还在于,一方面它为批评打开了一扇门户,使经由批评而得到改进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将传播研究的成果而可能带来课程知识的增长,并因此而便于他人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
  走出自己教育实践的舒适地带,到博客网中遨游一帆,让自己更充实一些。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在驾驭教材的能力方面,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在教学方法上,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不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善于思变,让课堂活起来。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却深切体会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一、精心预设创建生成的场景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
  一是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是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三是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特色。
  根据这三点基本思想,我们就比较容易地确定预设的内容:
  1、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但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教师课前必须作明确的设计。
  2、教学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大多时候,学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善解师意。
  3、学习方式。学生选择哪种方式完成教学目标,老师要提前考虑到。如公开课上老师说:“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在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强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态度不仅不能起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使用某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达到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是选择讨论的方式、探究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还是发现的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考虑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
  二、及时引导促进课堂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课堂教学时不能及时引领,课堂的动态生成无法显现。
  三、寻找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找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精彩!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先“讲”后“练”,还是先“练”后“讲”,都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优质课,还是常规课的评价,应根据课堂内容,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方面,三维目标体现了某一个方面来评价一节课的成败。知识需要容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加美感.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情境设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情境.我认为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师生关系转化为“人”的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发展。
  
  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转变心态决定你的状态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注定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心理学家对伟大成功者进行观察和研究后发现一个奥秘: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个法宝,它就像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正面写着积极心态,反面写着消极心态。正如纳粹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弗兰克林尔说过的:“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工作态度,态度决定命运,这个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成败,你友好地善待他人,他人也和善地回应你;被动、消极地对待工作,工作也就这样回馈你。工作态度能决定你是否缺乏工作激情与感染力,是否适应这份工作。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来看,我们面对的不是工厂的机器,不是生硬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思想的王国,其思想行为、习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生方式、方法,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人,不仅如此,教师的工作要求又是复杂和严格的。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甚至经常担当学生父母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如此多的角色功能极易造成教师角色混乱和内心矛盾的冲突,教师除了常规的备课、上课、批改、订正外,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教学展示、教研活动等等。教师害怕参加教研活动,认为是搞形式,增加负担,教师总会不情愿的参与,消极的应对,这就需要调整心态。
  虽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其全面素质的提高,但在具体的评价和机制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对于学生的养育、人格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等软性指标,则很难进入教师的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的好坏又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的差异,环境的影响,科目的不同等,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陷于困境。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的神经。现在是独生子女社会而且就业之难,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再由学校转嫁到教师身上,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沉重的担子使不少教师不堪重负,不得不牺牲课间的休息或课后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找学生谈话,而教育往往是投入与产出极不相称的,教师付出的多,而学生的成效不显著,而家长惟学生成绩是问,这也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的自卑感和失望感,这就需要调整心态。
  近年来,媒体对教育正面的报道力度不够,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显得乏力,却对个别出现的教师殴打体罚学生、学校食品卫生、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工作确实需要社会舆论的监督,但过多地对负面影响进行强化,势必使教育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教师既要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担心孩子在奔跑中摔跤,打闹中碰伤,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会引来媒体的曝光和社会舆论及家长的声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像是崇高的灵魂工程师,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过失者,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调整心态。
  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成功在每个人的心中,关键还在于你的态度,无数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闻,开始时,只有很小的差异,就是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而慢慢地,这种微小的差异却足够导致人与人之间命运的巨大分野:成功与失败。成功者始终善用积极思考与正面经验把握人生、接受挑战、乐观进取、创造奇迹;失败老却常常受着消极疑虑与过往失败的引导与控制,心灵彷徨、满脸沮丧、消极悲观,永远难有出人头地、收获幸福的机会。
  的确,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他(她)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异是:成功者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完善,他们乐意不断向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而失败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造就了他们的人生位置,选择自己的态度,而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职业,这种职业是要承担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而不单纯是以职业来谋生的一份工作,他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项培养人才的工程里,在这项工程里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建筑工,都要有一定的专业认识和专业素养,才能把这项工程做好,符合时代要求。作为教师要想在育人这项工程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精深的专业,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能够自我接纳,善待自我善待学生。自我接纳就是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也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进入角色,并且能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快乐。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作为教师,因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更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经常自我维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为人们所倡导。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循序善诱,乐于奉献,这样师生关系自然融洽,自然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第三,要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寻求人格完善。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第四,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性格。应该讲独立、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温和宽厚,都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性格特征。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刻苦磨练。处处留心,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日积月累,必有长进。我们都知道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有的教师已形成了某些不良性格,只要坚持用坚强的意志加以克服,学会自我克制,就会日见成效。同时也要做到勤奋学习,以智养心。性格发展与人的知识发展相联系。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水平,文明程度越高,性格发展就越和谐。为此教师要勤于学习。努力钻研业务,自觉地从名师的著作中汲取有益的实践经验。做到自我评价、扬长避短。教师在加强个性修养中,应养成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就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既善于看到并发扬自己性格中的优良方面,也勇于发现并克服自己性格中的缺陷,从而扬长避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性格。
  第五,爱生活,会减压,保持充实、和睦的家庭生活,正确看待自己。要学会弹性工作,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为此,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爬爬山、朋友聚会、做做运动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会更有利于精神抖擞地去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要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家庭问题常常是引起教师心理压力的一大根源。工作时带着家庭里的烦恼,肯定是无法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结果只能是一个恶性循环。正确看待自己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的缺点和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快乐做人,轻松做事,这样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减少倦怠
  
  社会在飞速的发展的今天,教师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不可替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尽善尽美是职业的必然需要。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适应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所以很在乎社会及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差错,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这样的反差容易造成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之间的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的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往往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对应这些身份,不同的人或社会群体所持有的角色期望也不尽一致,当一个人受时间、精力及自身价值倾向制约,不能同时满足外在社会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而这些角色又都对其具有意义,不履行任何角色都会出现消极后果的时候,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职业倦怠,称谓“职业枯竭”或者“工作耗竭”,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感情、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社会大众对教师期望过高,而教师往往为了强调其专业性,而产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便面临了理想与现实的各种差距。然而,一般教师却很难承认因工作压力所带来的倦怠,即使有可用的社会支持,他们仍旧不敢轻易利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该有问题”、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大众对专业的想象,如此一来,职业带来的无情心理压力就增大了,长期的心理负重和矛盾冲突,极易引起这一群体产生心理问题。
  职业倦怠是长期工作环境及伴随的压力中沉淀下来的,因此,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是较为复杂的,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从社会因素上讲: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给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引导教师合理定位;其次,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最后教育部门应探索出有效地教师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结合,提高教师智力和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工作压力和缓解压力的培训。
  从组织上讲: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另外,要为教师提供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尊心,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
  从教师自身因素上说,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实践证明,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倦怠。
  
  
  五年级数学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认识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何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正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正方体实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
  .一、复习导入
  二、探求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全课总结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出示正方体实物,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见到那些类似于这些物体?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板书:正方体的认识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量一量自己的学具正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正方体的认识》课后反思
  立体图形是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尽量做到对知识的呈现层次分明。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图形,再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并且以黑板面为标准进行比较,突出正方体实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它们的形状是立体图形。进而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是平面图形的延伸,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方体是立体图形中的一种。
  在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正方体的透视图,再利用透视图认识正方体的面、棱的特征,突出了认识的有序性;在学生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这是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而且明白了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实验小学汤青琼
  大旱之后,人们不希望倾盆大雨,而是盼望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全县教学副校长的岗前培训就像一场难得的及时雨,滋润着久旱的心田。感谢教育局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县教师进修学校真诚而周到的服务,感谢授课教师精心准备,非常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我们开阔了眼界。
  参训前我曾有着一丝疑惑,仅三天的时间能学到什么?其实不然。当我翻开《竹溪县2009年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实施方案》,细看“课程设置安排”时,心里乐开了花,培训内容原来是这么丰富,主讲老师又崇拜已久,这次培训一定会满载而归。教育局为我们搭建的这个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平台,使我更进一步理解一位名人所言(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什么人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的内涵。
  作为学校的一名管理者,虽然平时很敬业,由于忙于事物性的事情,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就越来越少,难免在教育写作上遇到一些困惑。当我看到屏幕上(柳垂锋)校长主讲的标题“教育写作ABC”时,不由得我细细地听,认真地记,不时地联想到自己平时的写作,慢慢地体会……
  短短三天的培训,让我认识到,加强学习,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不仅仅是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平和的心态。我将常学习,做一个精神富有者;常思考,做一个永无止境学习者。(  

  读《学记》有感
  (实验小学汤青琼)
  《学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文字言简意赅,比喻形象生动,它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作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不但应该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明白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关注教师本身的成长之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中国古代教育典籍中光辉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记》开篇就告诉了我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意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重"。它开宗明义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开一代之先河,这也是后世几千年来对教育作用和目的的基本看法。因此,"化民成俗",非教育不能做到。
  新课改第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立人"。人,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首先是活着,其次是活得更好、更幸福、更有意义,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生是学"生"的,学"生活的常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意义",学"安身立命"的真本领,而不是一纸文凭。因此新课改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了自己的核心理念,无论是课程功能、内容的变革,还是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变都旨归于这一核心,以真正实现学生学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而这种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观,恰恰是古代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新的发展。同时新课程认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其含义在:引导不在于全盘授与,不可明白无余地灌输,而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使智力腾飞。其关键就在于教师启发学生自求自悟,在古代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条件,能善教的一个重要尺度。而新课程的理念不仅表现为学习内容与方法的点拨,思维上的引导,且包括道德品质与人格精神的启迪,也包含学生学习内在情感的唤醒与不断进取精神的激励。
  那么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之路是什么?《学记》也给出了答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两句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曰:教学相长也。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走"教学相长"之路。新课程继承了《学记》这一正确理念,融汇现代教育观念给教师角色以科学的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其实,我们经常在读书学习,然而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思索过多少回,解决了多少困惑,只是走过路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实际上是缺乏对经验的收集与整理。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教师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我想,惟有读书,才能实现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修炼随意从容的人生态度,提升淡泊豁达的心灵境界。
    
  
  顾问:
  欧胜宝  冷巉  陈汝波  彭建国
  主编:
  马佾
  编辑:
  刘贤荣  胡青  颜家海  郭国霞  卫春丽  戢太成  方敦文  吴畅生  毛远意  余香贵  高如  余丙军  王建荣
  电话:
  0719-2860909
  信箱:
  mayi681012@yahoo.com.cn
  地址:
  湖北省竹溪县中峰中学校内

分享到:

TAG: 论坛 竹溪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11735
  • 日志数: 2390
  • 图片数: 3
  • 书签数: 54
  • 建立时间: 2011-01-23
  • 更新时间: 2024-04-1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