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回中诗选·续集》古诗与泾川回山西王母庙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4-29 17:32:10

查看( 340 ) / 评论( 0 )
我的《回中诗选》1992年版收录的回山西王母古诗中,与西王母庙会相关即含“谒、祠、祀、坛、醮、游、降、焚香、瑶池宴、游、登”等词的句子有百十处,己问世20多年。本文仅将新发现的与西王母庙会相关的诗意、史诗段落或词句初录于兹。

       庙会一词出现殆百年许,今人多以庙会称。其实古代称庙市、节场。泾川人真正把庙会叫“会”,“古瑶池王母会、瑶池神会、瑶池沟过会、王母宫过会、过会、赶会、玩会、上会、跟会去、跟会哩、交流会”等词才是有文献可查或城乡各色人等脱口而出的流行语。称庙会者仅是写文章者用的书面语。既然古人不用庙会一词,如果在史料中找庙会记载,就会钻牛角尖而不可出。凡有“躬祀、祀、上香、降香、敬香、祠、坛、醮、游、复整瑶池驾、千祀、畤、宝鼎、朱楼、登、百神、祠坛、游观”等字眼的庙寺史料都可认为是庙会史料。   

《辞海》这样解释庙会:“庙会亦称‘庙市’‘节场’。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即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窥见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佛教、道教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为寺庙、道观的修建,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善男信女、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更为兴盛,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异常。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庙会表演活动有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娱乐内容更为丰富。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明代庙会有—重要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其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现在,寻找泾川回山西王母庙会具体诞生时间,费力不讨好。可以说,有了庙和佛寺的那一天起,庙会就有了。



唐代人说汉代的史料



公认的唐代胡曾的咏史诗《回中》:



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全唐诗》)

胡曾说,回中在泾州,汉武帝多次来泾州躬祀西王母(青鸟是西王母使者)。这应是唐代人认为在泾川在汉代就有祀西王母的殿堂,且汉武帝多次来泾州躬祀西王母的权威史料。汉武帝能多次来泾州躬祀西王母,民间庙会肯定存在。

胡曾是唐代以咏史为名的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公元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诗:



昔年怀壮气,

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

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

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

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

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

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

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

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

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

抚躬聊自适。(《全唐诗》)

李世民在泾川薛举城伐薛举为著名史事,取胜28年后,己是太宗皇帝的李世民至泾州薛举战地写此诗,诗无王母宫信息,但下一首诗或有点滴涉及王母宫史迹。



唐代诗人许敬宗《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制》诗:



混元分大象,

长策挫修鲸。

于斯建宸极,

由此创鸿名。

一戎干宇泰,

千祀德流清。

垂衣凝庶绩,

端拱铸群生。

复整瑶池驾,

还临官渡营。

周游寻曩迹,

旷望动天情。

帷宫面丹浦,

帐殿瞩宛城。

虏场栖九穗,

前歌被六英。

战地甘泉涌,

阵处景云生。

普天沾凯泽,

相携欣颂平。(《全唐诗》)

“千祀德流清”有祀之义、“复整瑶池驾”句应指回山王母宫瑶池。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许善心之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年81岁。性轻傲,善属文。隋大业中,第秀才,依李密为记室。唐初,为文学绾学士。贞观中,除著作郎,兼修国史。寻专掌诰令。高宗时,为礼部尚书。帝将立武昭仪,大臣切谏。敬宗阴揣帝私,即妄言之,帝意遂定。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致位右相,威宠莫比。又窜改高祖、太宗实录,专出已私,其言率多诬罔,为世所诟病。咸亨初,以特进致仕,卒。敬宗着有文集80卷。



唐代诗人《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闻道上之回,

诏跸下蓬莱。

中枢移北斗,

左辖去南台。

黄山闻凤笛,

清跸侍龙媒。

曳日朱旗卷,

参云金障开。

朝参五城柳,

夕宴柏梁杯。

汉畤光如月,

秦祠听似雷。

寂寂芸香阁,

离思独悠哉。(《全唐诗》)

“闻道上之回,诏跸下蓬莱”、“汉畤光如月、秦祠听似雷”应是记述汉武帝在泾州祀西王母之史实。

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四杰”(见初唐四杰)。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干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



宋代人说汉代的史料



《回中诗选·续集》收录新发现的《上之回》17首,汉乐府《上之回》是记述汉武帝多次来泾州躬祀西王母史实的铙歌,历代诗人多有唱和,宋代诗人王谌《上之回》全文云:



蠲吉辰,

荐明廷。

只中坛,

宾万灵。

醮祠寿宫礼太一,

东祀天孙西太室。

灵芝宝鼎胙元封,

亲郊雍畴回中峰。

中峰绝险天所划,

百神驱道平如席。

云髾秀划高拂空,

翠辇玉鸾鸣霹雳。

试凭萧关望朔方,

月支稽首楼兰降。

复朝独鹿狩鸣泽,

芬树羽林归建章。

建章壁门春昼永,

井干泰液多游幸。

千秋万岁奈乐何,

几度鸾旗出安定。(《江湖后集》)

“只中坛、宾万灵、醮祠寿宫、亲郊雍畴回中峰、千秋万岁奈乐何、几度鸾旗出安定”这些字面之意,是重申汉乐府《上之回》唐代胡曾《回中》诗记述汉武帝多次来泾州躬祀西王母之史实。

王谌,字子信,阳羡(江苏宜兴)人,宋朝诗人,与释绍嵩等多有唱和,有《潜泉蛙吹集》,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江湖后集》,卷一三录有其诗60余首。



宋代诗人崔立《泾州王母宫》:



九光飞鞅去何遥,

千载灵踪隔降霄,

汉殿杳沉青鸟信,

昆丘谁听白云谣,

林峦尚锁空台馆,

城邑全非旧市朝,

怀古望真情不尽,

片心孤逐断云飘。(明《陕西通志》)



“千载灵踪隔降霄、汉殿杳沉青鸟信、昆丘谁听白云谣、林峦尚锁空台馆”等句字面之意与王谌诗意同。

崔立(979-1043),字本之,鄢陵人,宋代工部侍郎。死后葬在新郑。崔立的曾祖父崔光表,后唐时任右补阙直史馆(掌管史馆工作)。他的祖父崔周度,后周初任兖州节度使判官,被节度使慕容彦超杀害,赠官秘书少监。他的父亲崔汝砺,因为崔立显贵,累赠尚书兵部侍郎。崔立少时机敏聪慧,博学多才,更以古文见长。殿中侍御史柳开见到崔立文章就感到惊奇,在大臣中间接连赞誉。咸平三年(1000年),崔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团练推官。后任大理寺丞,出任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明县)、临清(今山东临清)知县,寿州、安丰(今安徽霍丘县)知县。晋升广州通判,改官太常博士 。又改任许州通判,升任江阴知军。皇上两次赐诏书褒扬。晋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任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知州,升任刑部郎中,历任汉、相、潞三州知州,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不久,任太常少卿,出任袞州知州。转任郓州(治所在今山东郊县)、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知州,又升任右谏议大夫,改任耀州知州。回到朝中,以年事已高,体力不强,希望补清闲的郡,才出任濠州知州,转任给事中。年过七十,加官工部侍郎。崔立回到许昌家里,谢绝人事,建花圃,植松竹,建小亭,自号“葆光子”,以诗酒为乐。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三日去世,葬在新郑临洧乡其父墓旁。女婿、安阳人、宰相韩琦为他写了《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立)行状》。崔立著有诗集《巴歈集》20卷。有儿子三人:长子崔勉,进士,任大理寺丞;二子崔公孺,任国子监博士;三子崔长孺,任大理寺丞。



宋代诗人梅尧臣《送李泾州审言二首》:



汉家旧日回中路,

天子新除太守行。

牙将握刀趋远驿,

羌人下马拜高旌。

云间白草开边陇,

山上朱楼压郡城。

勇脱区区簿书内,

壮心应欲请长缨。(《全宋诗》)

“汉家旧日回中路”不释即明,“山上朱楼压郡城”应是写回山王母宫。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城 (今安徽宣州)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宋代诗人杨楫《回中谒王母祠》碑今存泾川,全诗:



回泉深处漱瑶池,

水绕云封王母祠。

眺望凭虚尘世远,

犹疑青鸟欲来时。

仙官天外倚层峰,

洞口曾闻御六龙。

一自鸾箫声断后,

空余烟月挂长松。

万历癸未季春宋人杨楫泾州知州□□刊(《回中谒王母祠诗碑》)

杨楫(生卒年不详),字通老,南宋福建长溪县潋村(今霞浦县秦屿冷城)人。理学家。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中进士,与杨方、杨简同为朱熹高足,时号“三杨”。杨楫平生清廉有守,刚正不阿。任莆田县尉时,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杨楫屡次上疏指责其过失,叔达表面信服而心不悦,俟杨秩满至其府告辞时,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杨楫徐徐陈对,无所屈。于是被罢官而归。漕使林祈深感杨楫节直可钦,遂上书朝廷荐举他。此后,杨楫官至司农寺簿。后出知安庆,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所到之处政声颇著。杨楫弘扬朱熹理学,早年入朱熹之门。朱子见其专心致志,为学不倦,遂倾力传授。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子因受权臣韩佗胄迫害,归隐建阳考亭讲学。杨楫诣门求教,朱熹遂将自撰部分文稿交给他,嘱其迅即整理付梓刊行。杨楫受托,便日夜劳作不息;还为朱熹的力作《楚辞集注》题跋。此跋阐述朱熹注《楚辞》之缘,表达对其横遭迫害之同情。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朱熹被诬推行“伪学”,“庆元党禁”因此而起。杨楫请朱熹至其邑避难讲学。翌年,杨楫将朱熹迎至潋村(今冷城)家中,并和邑人高松(朱熹高足)设石湖观(在冷城附近)请朱讲学。不久,朱熹赴浙江雁荡、天台,杨楫一路随行,取道桐山。经高松故里西园(今西门)时,师徒同登双髻一览轩,朱熹在一览轩作闽东之行最后一次讲学。朱熹抵浙后,旧病复发。时值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秋冬之交,欲返建阳。杨楫悉闻之,“聚甚乐,比旧顿进,知有切磋之益”。朱熹病逝后,杨楫悲恸不已,遂在石湖观供朱熹像,每逢朱熹忌日便往奉祀。杨楫卒于朝散郎任上,葬于福鼎草堂山下礼澳。邑人将他祀于石湖观。生前着有奏议《悦堂集》。



宋代诗人《登王母宫》诗全诗:



雾幄云屏迤逦开,

霓旌仙杖下瑶台。

碧桃留赠成何事,

耿驭空中候尔回。(《泾川县志》)



宋代诗人《泾州怀古》全诗:



危坡下尽见残墉,

势扼长川万古雄。

泾水无泥分畎浍,

回山有脉自崆峒。

唐文曾祀龙君庙,

汉武犹存阿母宫。

更喜笔峰青翠处,

雨馀疑是画图中。(《全宋诗》)

郭瑄 ,曾官泾州监副。(《宋诗纪事》卷30)



明代人说汉代的史料



明代诗人冯时可《上之回》



上之回。

为郊雍。

至陇西。

登崆峒。

群帝来。

百神从。

祠坛三垓。

盻蠁丰融。

牡荆画幡。

日月登龙。

斗口三星。

为太乙锋。

勒兵十八万。

搀枪走蒙□西耀流沙。

东烛蒙汜。

北骇辫发。

南震儋耳。

何用答神祉。

瑄玉嘉牲。

禺驹被具。

太乙乃用享我皇帝。

俾我皇汉。

朔而又朔。

终而复始。 (陈子龙、李雯、宋征舆《皇明诗选》卷之一)

冯时可,字元成,号文所,约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左右,约卒于天启初年。出生于松江华亭,隆庆五年(1571)进士,父是明末著名“四铁御史”冯恩,冯恩曾因痛斥大学士张学敬、方献夫和都御史汪鋐奸佞不法而触怒朝廷,险些丧命,故人称铁口、铁膝、铁胆、铁骨的“四铁”御史。冯时可先后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其一生未做过显赫的大官,本是首辅张居正的门生,却不肯附和张居正的权势,因此并不受张居正的重用。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学造诣颇高,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



明代诗人杨士奇《上之回》:



传警甘泉外,

扬銮载道周。

回中戒巡省,

云动赴遐陬。

春颜承雕辇,

山光影翠旒,

吾皇亿万岁,

岁岁总来游。(《东里集》)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21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后因子致仕,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明代诗人王廷相《上之回》



回中桓桓扬帝威,

千乘万骑排霜蹄。

玉关不闭流沙垂,

天开黄道日月披。

彼穆荒游耽瑶池,

八龙拉沓桓苦饥。

嗟哉帝德沛徼夷,

且末宾贡怀康居。

昆城之西古莫绥,

白谲(王字边)大赂天马嘶。

舞干格苗虞谟恢,

皇帝陛下万岁期。(《王廷相集》)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



明代诗人郭登《过回中谒王母宫》



水光山色晃帘栊,

玉殿高居阿母宫。

青鸟未归空夜月,

碧桃初绽又春风。

泠瀼不救相如渴,

狡侩犹思曼倩工。

便欲寻仙还自笑,

茂陵衰草夕阳中。(《联珠集》)

郭登(?—1472年6月5日),字元登,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靖边大将,武定侯郭英孙也。景泰初年,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成化初复爵,充任甘肃总兵官。成化八年(1472年)卒,赠定襄侯,谥忠武。郭登诗才咨肆,或沉雄浑厚,或委婉生动,语言平易而含义隽永,大都琅琅可诵。李东阳称其诗为明代武将之冠,与其父郭玘、兄郭武合著《联珠集》22卷。《皇明经世文编》有《郭定襄忠武侯奏疏》。



明代诗人刘绘《回山王母宫回文二十韵并序》堪为绝唱,史料昭然而丰厚



回山,古回中也。世传汉武覔仙,王母降蟠桃瑞鹤焉,今其上有王母宫云。夫黄帝骑龙,穆王驾骏,金母事传且久矣。余登回山,云峰合沓,石壁巑岏,下瞰泾川,双岛荣纡而分派,环山迤逦而交峰,俯城郭于岩峡,眺林原于濆渚,信一灵境也。乃展拜层峰,祈老母寿考。王泾州载酒相随,登阁而饮,且命八童为瑶池之舞,适天宇朗霁,春气袭人,为廻文二十韵纪之,取回山之意而作云。



焚香合殿绕,

胜景得游观。

濆水岐廻峡,

塞烟接远峦。

分径川原抱,

俯岩山郭看。

枌榆乱鸟下,

栢桧老龙蟠。

沄动水摇绿,

壑披霞驻丹。

氛文五色丽,

石磴万岩攒。

熏阁兰烟细,

(氵靓)台玉露漙。

群仙拥羽盖,

彩凤挽鸣鸾。

棼栋飞文画,

藓苔障锦磐。

芸阶馥净界,

桂阈肃空坛。(《回文集》)

顺读倒读皆是美诗句,真令今人敬仰膜拜。“王泾州载酒相随,登阁而饮,且命八童为瑶池之舞,适天宇朗霁,春气袭人”,明朝有儿童在瑶池以舞,主人载酒,请刘绘这样的大人物大诗人登回山阁而饮,可谓世外享受,《回山王母宫回文》诗亦为回山史诗。

刘绘(1505-1578年)字子素、少质,光州(河南潢川)人。自幼好学,8岁能诵《诗经》,16岁举乡试第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授官行人,后改户科给事中、重庆太守。刘绘目锐躯长,处事果断,对皇帝敢于秉笔直谏。上第一个奏章《治河疏》就被皇帝采纳,后再上《九庙灾上封事》、《昼晦封事》等奏折,弹劾宰相夏言,抨击权臣时弊。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两次弹劾夏言,被排挤出京城,出任重庆知府。后挂冠辞职,回到光州故乡,建元湖,设坛讲学,人称嵩阳先生。作《易勺》、《春秋管》,均未完稿成书。有《通论》40篇和诗、赋、序、记等20卷流传于世。



明代诗人李攀龙《泾州》:



回磴层云上,

孤城返照间。

人烟趋白阪,

睥睨走青山。

刍粟浮泾下,

旌旗度陇还。

时看乘鄣吏,

车马出萧关。(陈子龙、李雯、宋征舆《皇明诗选》卷之八)



明代诗人张九一《回中山》:



承露甘泉次第开,

如何七夕上之回。

班龙五色垂天下,

翠凤千旗荡日来。

异代巡游那可问,

殊方登眺自生哀。

茂陵只在兴平里,

夜雨秋风长绿苔。(《绿波楼诗集》)

张九一(1534-1599),字助甫,号周田,新蔡县孙召乡绿波楼村人。父苹,字汝青,秀才出身,课徒为业,博闻强识,勤学好问。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湖广参议。累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张九一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诗高华雄知爽,豪宕不羁,尤善草书,与余德甫(曰德)张肯甫(佳胤)称“三甫”,俱以文章出名,被王世贞誉为“吾党有三甫”,或加魏顺甫(裳)称“四甫”。时称文坛“后五子”之一。病逝前一年,他将著作结集为《绿波楼诗集》(14卷,《四库总目》)、《绿波楼文集》(5卷)、《朔方奏议》(6卷)刊行于世。万历二十六年卒,皇帝特颁旨谕祭。县人将其选入“乡贤祠”。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称张九一为“笃行君子”。

上述诗句中史料明晰,不详述。



(张怀群《回中诗选·续集》国学书院2016年6月)



2017年4月16日古三月二十回山王母宫庙会日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0545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3
  • 建立时间: 2010-03-25
  • 更新时间: 2024-02-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