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顺地戏如何传承发展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11-06 23:00:35 / 个人分类:文化表述

  

安顺地戏如何传承发展的思考

秦发忠

 

安顺地戏一种古老的戏剧,俗称“跳神”,是明朝初期朱元璋“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军民融合的一个文化产物,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以安顺为中心,东至平坝、清镇、花溪,南至黔西长顺、广顺、紫云,西至关岭、镇宁、郎岱、六枝,北至普定。

地戏在表演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设朝”、“点兵”、“扫开场”、“跳神”、“参财门”、“扫收场”、“封箱”等部分。跳演的目的就是祈求五谷丰登、平安顺义、健康长寿的美好希望。演出时,演员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安顺地戏所演全是古代英雄忠君报国、军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剧目从《封神》到《沈应龙征西》有三十来部大书,以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为主角,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

为传承弘扬安顺屯堡地戏,“屯堡地戏的传承开发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18贵州安顺第二届地戏文化展演学术研讨会在安召开。来自贵州师大、贵州大学、安顺学院等学术派专家和地方文化土专家以及部分地戏戏友相聚一堂,就安顺地戏的传承与运用发展展开探讨交流。

   专家们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展开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对安顺文化的情怀和眼里、文字里的屯堡文化。笔者也有幸参加,亲身聆听个专家学者的高见。

   按照会议安排,本人也在会上就安顺屯堡地戏的传承发展做了简要发言。主要谈了安顺地戏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为什么要传承?传承什么?

地戏作为屯堡人的文化,是屯堡仙人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财富,世世代代的屯堡人永传不朽。地戏文化表象来看,那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戏曲种类,实质上,地戏是凝集屯堡人团结友爱、心善祈福、祭祀与娱乐为目的的精神支柱,传承的是忠义仁勇的爱国思想,是互敬互爱仁义做人准则,是衡量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基本准则。我们传承就是要牢记那份为维护国家统一,爱家爱国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和那段历史,是对古代英雄戎马生涯的缅怀.......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崇拜和敬畏,因此,我们传承的不是一个表象,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

就近些年来的地戏传承而言,由于受到经济的充斥,年轻人不愿意学,导致地戏传承面临危机,传承重任于是乎似乎落在了老人和妇女的身上。每个村里一年两度的传统演出由于参与人群的减退,似乎也是地戏戏友们自己的事了。能多展现的地戏队伍也是乡村开发较早或因宣传所需受邀演出的地戏队伍,于是,舞台化、商业化、利益化的展演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演出,或者说严重影响了寨戏的传承。

2006年以来,各单位开展活动文化宣传所需,不断的舞台展演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地戏文化,古朴而神秘的地戏文化增进了外界对安顺的认知和了解。从宣传的角度去看,舞台表演大大宣传了安顺和屯堡文化,从传承角度来讲,使得参与宣传表演的地戏队伍忽视了地戏的内在,而追求舞台表演的艺术化完美。

   安顺屯堡地戏是一种多学科的领域,不是单一的类别,从演出流程而言,从匠人们雕制好面具开光到演出完封箱,每一个流程都有一定的仪式,每一个仪式都是一种对祖先的崇拜、对英雄的敬畏和缅怀,教化育人。从使用的道具而言,服饰凝集着母亲、姑妈、妻子的那种关爱与温暖,展现屯堡妇女的心灵手巧,面具是匠人没对神灵的认知与塑造,可以说,扇袋也好,面具也罢,传承的是独具匠心的每一项传统技艺。多元化,多符号融合。就地戏唱本来说,那是屯堡文人的智慧,是屯堡文学,是屯堡人认知历史的解读,是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一种民间文学。而从演艺来讲,每一个套路,每一个动作,古朴而神秘,由衷且虔诚。舞台化的展演,遗失了厚重的仪式环节,架空了那种敬畏的人神对话,忠孝仁义成了简略的文字描述。

   随着社会发展,旅游市场的需要,舞台化,市场化,形式主义化的变化,地戏的内在精髓慢慢减退,仪式的淡化与忽视,失去的是那种由衷的情怀和精髓,展现的是千篇一律的杀打表演。你打你的鼓,他跳他的戏,难以再现边关千军万马的征战场景,表演者多是面上的爱好和喜欢,不是内在的情感。关于这点,不看别的,就是现阶段,很多村寨的开场、扫场、参庙、参财门等等仪式不断遗失,很多村已经不会了,那些仪式中的口述史才是我们的精神所在。

所以,谈到传承,不知要传承什么,怎么去传承,地戏文化不是带上英雄的面具随便摆一个动作摆拍,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哼哼几句剧本台词唱书不能解书,说书不能评书跟我们小时候老师说的读白脸书是一样的道理。了解明白了要传承的东西,才能分开两条腿走,根据群体展现,而不能丢了底线去盲目创新。

 

二、地戏属不属于傩?

近些年来,各学科专家学者从发不同的角度来对地戏文化进行研究和探析,随之,地戏属不属于傩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而言,地戏在安顺屯堡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朱元璋调北征南和填南从江南各地带进来的文化与当地原住民文化融合的一个产物。安顺屯堡人俗称跳神。而地戏这个名字是是后来取的,准确说是政府层面给取的一个学名。(因为解放以后我国最先从戏曲的层面进行研究,而跳神是一种古老的戏曲,由于不用舞台,随便找一块空地就能演出,所以,简称地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因为从不同的视野研究,所接触和研究的群体以及研究目的不同,所以,看法和观点也有所差异。从演出的目的和意义来讲,还是从面具构成来看,或是从祭祀仪式功能来说,地戏实属傩的范畴。就这一点而言,笔者以为,地戏属不属于傩它都是独立的,并不是说它属于傩的种类它就不是安顺地戏了。

其实,安顺的地戏也好,其他民族地区的傩也罢,都是傩的种类,但因为民族和存活的环境因素,各有各的特点。但不能因为一点不同就忽略了他们共有的特性。至于他们的区别,从广义上来说,组织形式不同,地戏是村集体或者家族和街道集体组织,傩是法师所有;参与人群不同,地戏是全民参与,傩是以傩队和被服务对象为主体;服务的对象不同,地戏祈保的是全村人民和全家族,而傩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当然,因为祈求的目的不同,祭祀的形式不同,当然规模也不一样。或许,这就是我们研究意境下的地戏与各地的傩的社会功能所在。

有人说,地戏不是傩,因为地戏有剧本,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是书上的历史故事,而傩没有

其实,地戏也好,各地的傩也罢,每一只队伍都有自己的剧本,只是地戏的剧本是全套的历史故事,而傩只是演绎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片段。再有,如果全盘否定地戏不属于傩,那么诸如土地、和尚、小歪歪这些角色剧本上面没有,我们又怎么去理解和划分?至于说其他地方的傩没有剧本,这是很多人没有实地调查研究,或者说还没有真正了解和懂得傩。

从地戏演出的内容来说,是古代英雄的军戈铁马征战故事,是以弘扬屯堡的忠义仁勇,但是,一个文化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我们不会忘记地戏演出的内容,但是更不能忽略了演出前的祭祀仪式,也不能忘怀了地戏演出的目的和意义还是以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安康、吉祥如意,消灾纳祥,驱赶病灾和不详。把傩定位为“牛鬼蛇神”,把地戏定位为“忠孝仁义”,这是很不科学的一种划分,看看其他地方傩的有关秦僮的演出,实际就是教化育人,弃恶从善的一本现实教科书,而细品我们地戏文化的开光仪式“三柱香烟升上天,有请上天众神仙”,不把天上的神灵请下来附在面具上,我们怎么“跳神”?

很多人担心,说安顺地戏属于傩了就不是安顺的文化,笔者认为,安顺地戏就是安顺的特色文化,安顺地戏属不属于傩文化跟是不是安顺的特色文化有什么影响和差别,与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唯一性也没有任何的冲突恰恰相反,让安顺文化融合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之林,更具有包容性,从而引来更多的外界认识和关注,让他们知道,安顺地戏无论是保护、传承还是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我们自己将宝贝你揣在荷包里夜郎自大,甚至对外人信口雌黄地说“我有宝贝”这么草率和轻描淡写,而是要借助适当的更大平台展现,与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和团体精诚合作,让全国乃至世界知道我们安顺有独特的傩文化种类,努力去促使安顺文化融入国内外文化艺术之林,进一步发挥安顺地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三、如何运用?如何发展?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地戏文化的传承,结合这些年来对地戏文化的调查研究,每支地戏队伍代表的是一个村或者说一个家族或一条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极少的个别村寨的个人,虽说政府给予传承人了一定的补助,但是要他们全年的全身心投入是远远维持不了一个传承者生计的,在本村或本支地戏传承队伍中,其他的戏友成了免费务工,不但得不到补助,还得不到一定的重视,这是对地戏传承的一大创击。文化传承者要静心传承,摸清了地戏的传承实际,了解和明白地戏的内涵之后,接下来是考虑如何将地戏文化运用到旅游市场中。

每支地戏队伍的情况不尽相同,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当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实施,不管是现在的乡村文化旅游还是未来的乡村振兴发展,文化是特点,是内涵,是发展旅游的亮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一年两度的传承演出,努力将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戏文化融入到地方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彰显好地戏文化。并因地制宜,结合市场,将地戏文化融入旅游市场中。这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是乡村振兴合理的运用,运用好了,才能利用文化给传承人带来经济收入,有了经济收入,传承人才能静心地自发投入到地戏文化传承中。如此,我们的地戏文化才能在运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所以,文化传承也好,乡村振兴也罢,传承人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因地制宜才能互推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小结

地戏文化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它属于安顺人民,属于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义务进行宣传,都有传承责任,需要大家的参与。因此,安顺地戏的传承也好,文化展演也罢,要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民间组织,也不能是一帮内部人员的自娱自乐安顺地戏的传承,要尽可能的借助社会各界力量,让政府、高校、民间组织、文化企业、大学生志愿者团体等等,共同参与。文化你我他,传承发展靠大家。全民全社会重视并参与,有效将地戏文化融入到地方建设发展中,在发展中运用好地戏文化,在运用中传承,文化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发展。

 

秦发忠,男,汉族(屯堡人),贵州安顺人主要从事傩面具雕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安顺市傩雕艺术名家,安顺市西秀区屯堡傩雕协会会长,贵州工匠。主要研究方向:傩文化、屯堡文化、地戏文化。联系方式:手机13595331375,邮箱:438970403@qq.com,QQ:438970403,网站:www.qinfazhong.cn 邮编:561009

 


分享到:

TAG: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8-11-07 05:59:50
想法很好!要去找找地方领导!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