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傩文化30年来的传承发展研究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10-06 19:50:39 / 个人分类:文化遗产

  

摘要:安顺屯堡傩雕作为一门传统的手艺活,是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中国傩文化的发掘、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作用,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在安顺屯堡中世代继承延续,养育着一方水土的一方屯堡人。曾经的一门手艺,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在市场和政策的驱动下,安顺屯堡傩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文化产业,是中国傩文化中的一个典型个案。笔者与众位专家分享近些年来的传承实践,也是想简述安顺屯堡傩雕文化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传承发展实际,佐证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年来自发参与,为发掘、研究中国傩文化付出的辛勤汗水取得了重大辉煌成果,为推动中国傩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安顺屯堡、傩雕、传承、发展与旅游

 

 

一个传神话造就一个传说,一个祷告成就一门手艺。

安顺屯堡傩雕缘起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胡氏家族的“二十四把小雕凿”,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刘官乡是安顺市西秀区一个边缘乡镇,位于西秀区东部,东邻黄腊乡、西连旧州镇,南接东屯乡、北倚平坝县。距城区约48公里,属丘陵地带,最高海拔1379.9米,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 oC,邢江河自西向流经六个自然村。全乡总面积4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2047亩,辖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28个自然村,有104个村民组,全乡3245户,149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36人。 

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屯堡傩雕技艺是世世代代屯堡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过去,傩雕艺人以给地戏跳演的村寨雕刻演出地戏面具为生。由于受传统的世俗观念影响,傩雕技艺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模式。已掌握雕刻技艺的师傅生怕别人学会了技艺抢走自己饭碗,一般是在没有人的时候或者选择在夜晚点着煤油灯工作。文革时期,地戏被列入“牛鬼蛇神”的封建迷信,面具难逃被焚烧之厄运,保留下来的老面具少之又少,从事傩雕技艺的民间技师则被视为“不务正业”,为了躲避文革不得不隐退江湖。

上世纪70年代,华国锋主席上台,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戏文化复燃,各屯堡村寨从新恢复地戏演出。地戏恢复后,以前的面具已被焚烧,而要跳演地戏,面具作为不可或缺的演出道具代表着古代忠孝仁义的英雄和神明的化身必然要重新制作,如此,给从事傩雕技艺的民间艺人带来了生计,也给傩雕技艺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条件。

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华夏大地,各行各业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屯堡傩雕技艺也不另外,傩雕艺人的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从神柜走出,走进家居和各类文化市场,走入百姓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傩雕技艺的传承由秦朝安率先打破世俗观念开始,不分区域,不论家族,不论民族、不论老少,只要想学的都可以学习雕刻,临近乡镇的青年以各种亲友关系纷纷前来学艺,不断壮大了传承队伍。一时间,已会雕刻的负责雕刻,不会雕刻的则提供原材料供应,有点经济能力和经济头脑的人则做傩雕推广销售的经纪人。很多人群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应该说他们分工明确,协作互助,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把傩雕传承推上了至高的发展阶段,为傩雕文化产业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首度由文联发起并在全国展开空前的普查,以曲六艺老先生为主的一批专家发起并成立傩文化的研究学术团体,1988年由中国民政部批准,在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相继,贵州、安徽、湖南等地成立傩文化研究中心。

安顺地戏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人俗称“跳神”,文革时期,但凡带有鬼神之说或者鬼神字样的全部被一棒子打死,被定为封建迷信。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鬼神之说没有人敢去触及,只能是从戏曲的层面对傩文化展开相关的调查研究。2005年,“第一届黄果树瀑布艺术节”在安顺举办,同期举办了“首届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屯堡文化圈正式形成,傩雕作为安顺屯堡的一门独特传统技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为屯堡文化的发掘研究提供了保障。随着专家学者的介入和深层次研究,帮助傩雕作品提升了文化附加值,给民间艺人带来了增收。2006年“多彩贵州两赛一会”的举办,给傩雕民间艺人搭建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大大提升了外界对屯堡,对傩雕艺术的认知与了解,拓宽了傩雕作品的销售市场,带动了傩雕相关产业的发展。2007年,刘官乡率先成立傩雕协会,采取“协会+企业+农户”抱团发展模式,统一注册了傩雕商标,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发展。200911月,为了展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会在安顺学院挂牌成立。以安顺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为会长的屯堡文化研究团队组建成功,展开了对屯堡文化的民族学、戏剧学、历史学、艺术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深入探析和研究。随着专家学者的介入,有关傩的各种文化形态慢慢得到挖掘和保护。

当傩的戏剧形态得到研究之后,各民族的各种傩形态得到展现,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道具最先代表傩文化融入市场,被喻为是傩文化的象征,我们说是傩文化的载体。从傩面具的造型大小、上面的符号就能基本辨别是哪个区域哪个民族的傩,如果大概了解其所在的民族剧种,也不难辩分剧本中的人物面具,并能窥视出每个面具的人物性格特征,通过什么夸张表现手法对剧中人物的刻画,而从面具的材质和符号以及刻画技艺展开研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符号代表一定的民俗语义,不同的刻画手法代表不同的时期,据此我们不难判断其出处和年代,从而从另一个层面揭开傩面具的傩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娱神娱人的工具,也是他们对鬼神战争、习俗信仰态度的重要标志。没有面具就没有古老的傩文化,也不会有关于傩的各种戏曲形式,故而,我们说傩面具是“会说话的木头”。应该说专家学者的介入,对傩雕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也给傩雕艺人的作品销售打开了文化领域的销售市场,增加了傩雕作品的销售渠道和经济收入。各民族傩的展演,当古老傩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除了活态的舞步动作和配套的服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头上的面具。它的古朴、狰狞、凶悍、腼腆、可爱,在民间艺人的刻刀下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结合传统傩面具在傩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人们把它认为是驱灾纳祥的守护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傩面具除了祭祀仪式用途外,更有甚者便从它的审美艺术去研究,去探析,深深被它的古朴艺术所吸引,被它后面的文化故事所陶醉,文化艺术界的同仁们为之倾倒,并开始花钱将其请进居室。珍藏傩神的面具除了受其护佑外,还能享受它给人们所带来的艺术情怀和文化熏陶,傩面具开始从道具观赏转化为艺术商品融入市场。在市场的导向下,在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下,傩面具开始从规格上变化,而后又从创新上逐渐变化,民间艺人在市场的驱动下,从而创作出了傩柱、傩扁等傩艺术作品。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雕刻的面具除了演出使用的道具外,更多的是家居饰品,旅游工艺品,雕刻内容之广泛,面具造型之繁多,工艺之精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面具雕刻之乡、中国傩雕之乡。

在没有统一的领导制度下,任何工作都是多必杂,多必乱,民间文化的传承更是如此。按照传统,每个面具的雕制是在学艺的历程中,由师傅一点一滴的灌输传授,把每个面具的特点和文化故事讲述记在心间。更多人的加入进来之后,艺人们为了增加收入只注重一天能雕刻多少,能带来多少经济收入,完全忽视了每个傩雕面具的人物特点,基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按照笔者多年来对傩文化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傩雕作品在“形神韵技”上,只有了形和技而丢失了神和韵。

傩雕面具不能仅仅旨在艺术的角度去观赏,更重要的是它后面的文化故事,失去了文化的本真就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大大削减了它的生命力。任何事项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傩雕艺术也不另外,剩下来的只有既能雕刻又懂得一定文化艺术以及销售的区区几个人,到1999年,几乎所有的人都改行,从此放下手中的刻刀,笔者算是这其中的一个。

 

 

民间艺人只有在吃饭的前提下,才能静得下心来去传承自身的文化,吃不饱饭,说什么传承,一切都是浮云。为了更好地传承屯堡傩雕文化,笔者三十多年来,坚守在文化传承阵地上,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探索屯堡傩雕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十二五”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文化经济共融发展”的战略导向,贵州省委委政府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6年启动了“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从事傩雕民间艺人的地位因此得到一定提升,傩雕产业作为安顺的一张绚丽文化名片再度以文化旅游纪念品,珍藏品占据文化旅游市场。随着市场所需,发展所需,2012年“三个十五万”帮扶微小企业政策出台,在政策帮扶下,刘官乡已注册的傩雕企业就有五十多家,2014年不完全统计,刘官乡的傩雕产值就达6000多万元,从事傩雕的民间艺人年均收入从以前的几千元增致三万余元。

十九大报告会上,习总书记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报告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国上下同心同向,用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各地新一轮发掘和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来发展自我再铸辉煌。真正意义上来说,屯堡傩雕文化的传承发展再度迎来了曙光,傩雕民间文化传承者坚守文化传承阵地,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九大会议精神,结合安顺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大旅游、大数据、大生态、大屯堡”的战略发展部署,在西秀区委、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始终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2015年,中央倡导弘扬“工匠精神”,2016年安顺市人民政府举办了“首届中国屯堡面具节”,同年在贵州省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安顺市总工会、西秀区总工会主办了“首届傩雕技能大赛”,活动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傩文化在人民心目中的认知感,提升了傩雕艺人的地位。多年来,傩雕艺人在传承上创新驱动,在发展上创新思维,努力彰显屯堡文化内涵。

为了改变单一靠销售傩雕作品来传承的面貌,2013年开始谋划修建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寄望以此来彰显屯堡文化和傩文化内涵。此馆于2015年初步建成,2016年对外开放。一份耕耘,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自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三万多人次,大大彰显了屯堡文化和傩文化,让更多的人们认知和了解中国这一厚重的传统文化

现在,笔者将傩雕技艺与安顺旅游、全域旅游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借助屯堡傩雕文化博物馆的影响,开展屯堡民俗、提供傩雕体验。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笔者会安排一场原生态的地戏演出,让客人了解安顺的文化,了解面具的用途,从而助推傩雕作品的销售;看完地戏演出完之后,带客人参观傩雕博物馆,给客人介绍修建博物馆的初衷,讲解不同名族、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面具特点;讲述每个面具代表人物的文化故事;然后培训,结合要雕制的面具种类和人物代表讲解制作流程、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再手把手的教客人体验傩雕技艺。如此一来,在彰显地方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加了客人体验的乐趣,客人亲自参与体验,带走体验作品,让客人的旅途具有意义,而且参与体验的作品具有故事。从而改变此前的单一销售傩雕产品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做到了文化自信,有效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发展自我。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傩雕企业响应号召,自发投入战斗,通过“百企帮百村”、“我为脱贫做件事”等形式主动参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脱贫致富。改革是为了更好传承发展,文化传承需要创新发展举措。百年老手艺没有一层不变,而是在改革开放中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所需创作适合于各类市场的傩雕文化产品。

 

结语:自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30年以来,安顺屯堡傩雕的传承发展在中国傩文化传承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发掘、研究的空间。纵观屯堡傩雕技艺的传承发展,傩雕在社会发展的总驱动下,虽然已经形成了具有地理标识的文化产业,但是要真正做到弘扬和繁荣,做大做强傩雕文化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下,凭着这三十多年的传承实践,笔者认为,文化传承只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结合贵州的旅游,创新发展举措,才能在浮躁而实际的现实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绽放出芬芳的芳香。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