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趣联:慈溪剪纸简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3-27 21:43:56


 
“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学 订阅哦!

作者简介:陈趣联,浙江省慈溪市非遗办主任,研究员,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浙江科普作协会员,浙江曲艺协会会员,慈溪社科院理事。多年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和收集,研究课题和论文曾经在文化部公共文化课题研究得优秀奖,参加过黄山论坛征文,多次参加全国非遗学术会议。

慈溪剪纸简史


      慈溪剪纸起源于何时,县志只是笼通地说很早就有了。而实际上早在北宋时期,剪纸艺术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慈溪大部分划归余姚管辖。1047年,即庆历七年的冬天,余姚县令谢景初建大古塘,深得民心,鄞县县令王安石撰写《海堤记》相送。王安石是大文豪,他的赠文当然金贵。当时百姓就把王安石的墨宝剪下来,当然,剪下来的是拓本,再让工匠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同样在北宋时期上林湖越窑青瓷就存在大量刻纹。这些刻纹的图案、刀法、艺术特色等与剪纸艺术一脉相承。比如,北宋青瓷《鹦鹉纹饰》与现在的75岁的伍琴娣老太太的《鸳鸯》剪纸如同一辙。伍老太太没有多少文化,她不可能刻意去摹仿宋代的青瓷图案,说明宋代慈溪先民就已经把剪纸艺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到了明代,慈溪剪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剪纸艺术的实用性,而把剪纸艺术仅仅作为一种手段,以寄托心灵的追求。这样,剪纸的别名“盐花”就出现了。明代,整个浙江地区收入最多的是盐,而当时的慈溪盐民数量最多。这些盐民来自全国各地,极大多数年龄不过二十岁,他们来慈溪从事煮盐,由部队管制。明代的庶民分为四等,农、屯、匠、盐。在四个等级中,盐民最低等,也最苦。煮盐最会伤害眼睛,很多盐民成了瞎子。如果有盐民逃跑就会遭到残酷镇压。这样,许多盐民在生活无望,反抗无力的情况下,就用迷信来麻醉自己,而盐花就是迷信的重要手段。盐民要祈求的东西太多了。求天,不要把盐堆弄坏了;求朝庭,不要太凶了;求无常,别让盐民总是生病;求灶神,让自己来世别做盐民。这一切总是通过剪纸这种手段表达出来。在浙江江西上海等有好多专家在研究浙东的海洋文化,如吴戈、洛地等研究绍兴的余姚腔,其实慈溪的剪纸与余姚腔是双胞胎,都是明代出现的。余姚腔与海盐腔齐名,一江之隔,对岸是海盐,这里是慈溪,只不过慈溪明代属绍兴管辖而已。余姚腔属高腔,是盐民绝望的吼声,它与剪纸一样,都是盐民精神上的寄托。在慈溪这块土地上,至今还存在着明代的剪纸和余姚腔的影子。

      到了清代,剪纸艺术综合了宋代、明代的艺术长处,如宋代的实用性,明的祭祀性,还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如窗花,服色花的出现,说明清代的剪纸有一种求美的倾向。到了清中晚期,出现了专门的剪纸匠人,叫剪花描花匠,祖祖辈辈以此为生。鞋花是匠人赖以生存的拿手活,服饰花次之,再次是窗花。在慈溪剪纸中,鞋花是最难的活计,只有把鞋花剪好了,才有希望成为剪纸匠人。随着这些剪纸匠人的增多,形成了慈溪独有的“三北纸板花”。由盐花发展到三北纸板花这是剪纸艺术的一大进步。表面上看起来,三北纸板花偏重于实用性,实际上,纸板花的基本功具有实用性。但这些基本功并不能代表纸板花的特征。三北纸板花的特征在于它的审美层次的突破性,海洋性和祭福性。

      慈溪剪纸发展到现在,存在着五种队伍。第一种队伍叫祭福剪纸、以新浦镇的75岁老太伍琴娣为代表。识字不多,母系传承,信手拈来,皆成作品,这些是老人的创作特色。她的作品的根着眼于慈溪这块海地。如《杜鲤吃黄甲》这本身是当地的一则故事,她把这则故事融入到作品中去,应用的是传统的题材,反映的是现代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而形式是典型的祭祠中常用的经幡式构图。第二种队伍为三北纸板花,以逍林镇林西村高织云为代表。她今年64岁,相对较为年轻,也有文化。她的纸板花继承了父亲高龙涛的传统,而已故的高龙涛则是典型的剪花描花匠人。1985年5月,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对她作了专门的报道。高织云的作品刀工细腻构思精巧,俗称螺丝壳里做道场,非常适合于现代企业的产品升级。第三种队伍是生物造型,这种队伍以84岁的严桂英老太太为代表。她的作品特点是跟着感觉走,完全是想象的产物。她不识字,剪老虎没见过真正的老虎;剪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像当地人的。在剪纸过程中,她从来不打样子,家里根本找不出一支打底稿的笔。就是这么一个作者,1985年被发现,一直从事剪纸创作。她的作品构思奇特,浑厚而不粗俗,和谐而不笨拙。许多老年大学的学生想学而难学。第四种队伍叫植物剪纸,以新浦镇73岁的陆月娣老太为代表。她的作品多以植物为题材,寓意深刻,构图浅显。第五种剪纸以附海镇的陈菊花为代表,即海洋剪纸,海洋生活是她剪不完的题材。作品的形式为,线条细巧,主题突出,内容容量很大。以上五种剪纸大多在学校中得到传承。如横河中心小学,附海中心小学,实验中学,徐福小学,新浦中心小学等。这些学校背后都跟着五种队伍的剪纸作者。目标只有一个,把源远流长的剪纸艺术一代代传下去。



小编寄语 

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学欢迎赐稿!

1.投稿请务必发送至邮箱:191979538@qq.com或xiangyang_ma@163.com并注明投稿字样;并加微信号:xiangyang_ma88,以便联系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马向阳

马向阳

本人现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毕业于河西学院文学院人文教育,爱好民俗学和民族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兴趣的同仁,还可以关注本人的“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3677
  • 日志数: 71
  • 图片数: 18
  • 文件数: 1
  • 书签数: 1
  • 建立时间: 2011-08-06
  • 更新时间: 2017-03-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