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龙母文化散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1-09 18:38:01

   --兼与叶春生、梁庭望、陈摩人等先生商榷

提要:虽然有不少学者以为龙母文化反映了图腾崇拜观念,但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因此,我们以为所谓龙母文化反映图腾崇拜的观点很可能并不成立;传说学的角度看,《龙母》传说不过是我国流传的多种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之一,如果仅就传说本身而言,其意义也仅局限于所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龙母》传说与真正的历史无关,它并不反映秦始皇时代百越民族的真实历史。在岭南地区《龙母》传说衍生出龙母崇拜,进而又演化为丰富多彩的龙母文化,是与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主题词:龙母文化   图腾   百越历史   自然崇拜

 

龙母文化起源于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流传着关于“秃尾巴龙”的传说,如湖南等地有《桩巴龙》的传说,山东、东北等地则广为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但是本人以为在这些地区并未因这些传说的流传或传播而形成龙母文化。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者,这些地区流传的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中龙母一直不是主角,也没有被神化;二者,在上述地区鲜有群众将龙母当作庙堂神灵顶礼膜拜的现象;三者,在这些地区也没有形成以龙母崇拜为核心的多种民俗文化现象。而在岭南地区则不同,在这一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叙事中龙母被神化,并进而成为了民间尊奉的大神,同时,围绕着龙母崇拜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譬如在广东西江流域,民间以为她掌管旱涝,主宰祸福,故而各地龙母庙数以千计,香火兴旺,人们来这里求子求财,或求其祛病除灾,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万民朝圣、忌食鲤鱼、济物放生、爱护青蛇、摸龙床、饮圣水等与龙母信仰有关的其他许多习俗;在广西的大明山地区,也有关于龙母显灵之类的传说,山下有龙母庙,周围的乡民在农历三月三、八月十五、十月初六、十二月十七祭祀龙母,届时游神、唱歌或唱戏。就此,本人以为有关“秃尾巴龙”的传说虽流传于我国多个地区,而龙母文化却概为岭南所独有。

龙母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南越志》(原书已亡佚)中就已有关于《龙母》传说的记载。1对于《龙母》文化的研究概肇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容肇祖、黄石等都曾发表过该方面的研究论文,黄石于19314月发表于《青年界》上的论文《关于龙的传说》,对两种不同的《龙母》传说异文进行比较,并指出《掘尾龙拜山》之传说“显然是为说明清明时期暴风雨的气象而起的。”2至于其受到学界密切关注,成为研究热点则是在近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岭南籍学人叶春生、蒋明智、梁庭望、谢寿球等接连发表或出版关于龙母文化的论文和论著。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重在梳理古代有关龙母文化的文字资料,如蒋明智的论文《论古籍碑刻记载中的悦城龙母传说》等;3一类是试图从民族学或人类学等视角解读龙母文化,从中捕捉历史信息,如陈摩人的论文《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等;4还有一类则是着力于探讨龙母文化所反映的民间信仰,如叶春生的论文《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等。5本人以为,这些研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常有让人拨云见日之感,但也有一些观点为笔者所不敢苟同。故不揣浅陋,在此就龙母文化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首先,本人在此就龙母文化与图腾崇拜的关系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大多数龙母文化研究者都认为龙母文化反映图腾崇拜观念,如叶春生、梁庭望、蒋明智等都持此说。梁庭望在其《大明山龙母文化揭秘》一文中指出:“龙母传说中的那条龙在大明山麓壮人的意识中是一条断尾的五花蛇,是大明山下蛇部落的图腾”。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梁氏列举了数种理由。择其要者而言有以下几点:一、凡图腾都有相应的纪念节日,在大明山壮族群众中有纪念龙母传说中秃尾巴蛇特掘与其养母生日的节日;二、凡图腾都被加以保护,禁止捕杀,大明山地区的壮族群众中有不吃蛇的禁忌习俗;三、凡图腾都被夸大神力,奉为保护神,大明山地区的群众也相信特掘会保佑人们平安,不受暴风雨和冰雹的袭击;四、凡图腾的产生地,必有相应的地名,环大明山就有许多与龙母相关的地名。6本人以为梁氏所云虽有一些道理,但其论证并不充分。就上述第二点来说,图腾确实是受保护,禁止捕食的,但受保护,被禁止捕食的却并不一定都是图腾,譬如,在我国华北广大地区,人们不捕杀黄鼠狼,不食黄鼠狼,甚至于在日常忌讳直呼黄鼠狼的名字,难道我们就可以因此推断说华北地区群众是以黄鼠狼为图腾的吗?以此类推,梁氏列举的其他几条理由也都不够充分。

关于图腾的定义,虽然学界意见不一,但有一点大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人们认为自己是这些动植物或无生物的后代。杨说:图腾“是一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部落内各群体把“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7就此,我们认为龙母文化是不是反映了图腾观念要看龙母文化中的龙或蛇是不是人类的祖先。我们认为龙母文化中的龙或蛇并非人类的祖先。广西大明山《龙母》传说中的秃尾巴五花蛇,是老妈妈救下的一条即将冻死的小蛇,后来被养育成龙8。显然,从这一传说中得不出龙或蛇是人的图腾祖先的结论。而就流传于广东德庆一带的《龙母》传说来看,似乎也得不出这类结论。《渊鉴类函》引《南越志》中的《端溪温媪》篇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9另,《岭表录异》云:“(温媪)织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拾织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10就上述文献记载看,流传于德庆一带的《龙母》传说中的龙子是龙母捡来的卵孵化出来的,而并非龙母所生,自然与人没有血缘关系,也不能由此看出龙是人类祖先。

当然,认为龙母文化反映图腾观念的学者也做了一些关于龙母文化中龙或蛇与人有血缘关系的论证。叶春生在其《从龙母文化看中华民族的两大发源地》一文中指出:“悦城之龙母,其所豢之龙,亦非一般豢养之意。她拾卵孵化成龙,与吞卵生龙原是一个含义,不过是比民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会稍进一步,跨进了父系社会的思维形态而已,怎能说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呢?整个西江水系,都亲切地呼龙母为‘阿嬷’(即奶奶),这就是亲缘关系的最好的证据。”11我们以为叶春生的观点是让人怀疑的。即使如叶春生所言我们把拾卵孵化成龙与吞卵生龙看作一回事,也不能就此推出传说是讲龙母吞龙卵生育了西江地区人民的祖先,龙曾是西江地区人民信仰的图腾,因为从龙母传说看,除龙子外,龙母并没留下后人,也正因如此,在其死后为其恪尽孝道的才只有龙子,可见即使我们认可了叶春生拾卵孵化同于吞卵生龙的推理,传说中的龙母也只是龙之母而非人之祖;至于人们称龙母为阿嬷(即奶奶),也不能充分说明她就是西江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女始祖,因为这很可能仅仅是当地人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就像我们在日常见了年长者就尊称其“大爷”、“大妈”,或“老爷爷”、“老奶奶”一样。

总之,虽然有不少学者以为龙母文化反映了图腾崇拜观念,但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因此,我们以为所谓龙母文化反映图腾崇拜的观点很可能并不成立。

再者,在此我要谈一谈龙母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与认为龙母文化反映图腾崇拜观念一样,也有不少人以为龙母文化反映着真正的历史,陈摩人即持此种观点。《南越志》中的《端溪温媪》篇云:“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元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12在这段记载中传说人物龙母与历史人物秦始皇发生了联系,就笔者看来,这不过是故事家的附会之说,而陈摩人却从中发现了古百越族群的历史。他在《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一文中指出:“悦城龙母的传说”“反映了百越族群的这一支氏族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侧影,其中讲到秦始皇的征召龙母和五龙子的阻航,隐约地看到百越族群曾抵制征召(变相掳掠)妇女入秦。龙母是百越族群中生活在西江中游的一支氏族的头领,大约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前夕。她是捕鱼和饲养动物的能手,同时也是氏族智慧集中的象征。”13陈摩人认为悦城龙母传说反映了真正的历史,以为传说中的龙母是百越族群中一支氏族的头领,传说中云秦始皇征召龙母是反映秦王朝掳掠妇女入秦,五龙子的阻航则是反映了百越族群的抵制或反抗。对于陈摩人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龙母故事属于传说,就民间文学体裁学理论来看,传说与神话不同。神话产生于原始时代,结构主义者认为:原始人类以“诗性智慧”“对周围环境作出反映,并把这些反映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因此,“具有文明本性的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想像出来,只有付出巨大的辛劳才能理解这批最早的人的诗歌的本质。”14正如结构主义者所云,神话产生于原始时代,是原始人类凭借另一种与现代人有本质区别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其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我们只有费尽心机地洞穿其表象,才能略微对它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有所领悟。传说则不然,就整体而言,传说的产生要晚于神话,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也比较接近于我们,所表现的内容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不应该从象征和隐喻的视角去解读其意义。就此,我们以为陈摩人是用解读神话的方式解读《龙母》传说,虽费力不小,“付出巨大的辛劳”,但却无益于对《龙母》传说的正确理解。

传说具有历史性,但它“绝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传说作为民间文学同作家文学有一致之处,它在反映社会生活时,也要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从本质上讲它也同样属于“虚构的故事”15。它虽然可能与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联系(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也常常是虚构的),但它只是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理解、看法或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本身。就此,我以为《龙母》传说中所谓始皇帝征聘龙母云云,不过是故事讲述者的附会而已,是不可视为真有其事的,陈摩人从龙母传说中发掘百越民族的历史,执意要通过对传说的考察来还原所谓历史真相的做法显然犯了把传说看作历史的错误。把传说当历史几乎是我国学界的通病,就民俗学界来看,既有认为刘三姐是实有其人者,也有把《梁祝》传说看作真实的事件的。如果以这种眼光看传说,孟姜女岂不是真的哭倒了长城,秦始皇岂不是真的曾经向孟姜女逼婚吗?钟敬文在其《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一文曾对此类现象发表过批评意见,他说:“过去学者信任民间相传之说法,固属非是,对此种民间创作,企图探本求源,究明刘三姐之确为真人真事,此种想法,毋论不可能实现,即使真正成功,意义亦非甚大也。”16钟敬文是论可谓中肯,但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注意。

《龙母》传说的意义是明朗的。就其核心情节看,传说大致是讲:龙母拾卵孵化出龙。后来龙知恩图报,给她提供帮助,如《南越志》中说,龙子“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17是说龙子捕鱼送给龙母接济生活。此外,在许多文献中记载的《龙母》传说都还有龙子在龙母死后到其坟上拜祭及为其移墓改葬等情节,如清《孝通庙旧志》云:“(龙母)明年得病,殒。前守宫化为五秀才,乘苇东来,如执亲丧,丧具靡不毕给,卜葬南岸青旗山之后。一夕,大风雷雨,怒浪奔涛,有鼓乐号泣之声,黎明视之,江北湾地拥成陵阜,而母墓移此。”18就以上所述看,本人以为《龙母》传说应该属于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所谓动物报恩传说就是讲人救助动物,而后被救动物知恩图报,报答恩人。《龙母》传说也正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人帮助了龙,而后龙报答人。这类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在东汉高诱注《淮南子》一书中就有记载,云:“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敷)之,后蛇于大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盖明月珠也。”19这里讲述了一则蛇报恩的传说。另《后汉书·杨震列传》李贤所作注中云:“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枭所博,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等三事,当如此环矣。’”20这里讲述了一则黄雀报恩的传说。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或故事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也一直流传于民间口头,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中记录的《蜈蚣与书生》的故事,2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黄浦区故事分卷》中记录的《青蛇报恩》的故事22,《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广西玉林市民间故事集》中记录的《蜈蚣山的传说》等23,都属于该主题的故事或传说。本人以为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肯定了人类救助动物的行为,表现了对动物生存权的尊重,也表达了人们希望与周围的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间社会对人与自然互惠关系的朴素认识,在传统社会中,对于劝导民众珍视动物生命,保护生态,具有一定的价值或意义,是一笔值得保护的生态文化资源。就《龙母》传说的核心情节来看,也属于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如果撇开其他方面不讲,仅就传说本身而言,其内涵和意义也不过如此。或许会有人以为龙不可以动物视之,其实,在民众观念中龙与蛇一向是混淆不分的,在许多传说和故事中,龙的世俗化身就是蛇,在西江地区由龙母文化衍生出的爱护青蛇的习俗,以及广西大明山地区流传的《龙母》传说中龙母所救不是龙而是蛇,都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把它区别于蛇,它固然在我国古代人民的心目中具有神圣的一面,但同时它又常常被看作是“可畜又可食”、“可狎而骑”的“蛇、马之类。”24

总之,本人以为,从传说学的角度来看,《龙母》传说不过是我国流传的多种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之一,就传说本身而言,其意义也仅局限于所具有的生态文化价值;《龙母》传说与真正的历史无关,它并不反映秦始皇时代百越民族的真实历史。

在岭南地区,《龙母》传说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衍生为多姿多彩的龙母文化。龙母文化的核心是龙母信仰,龙母信仰属于何种信仰,这是我们理解龙母文化的关键,下面我们将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叶春生曾就该问题做过研究,他认为龙母信仰是“自然崇拜结合图腾崇拜转而成为宗族神明崇拜”25。前边我们已经谈到,就《龙母》传说的核心情节来看,龙母文化不反映图腾崇拜,龙母也不是哪个部族的祖先,但是我赞成叶春生龙母文化发端于自然崇拜的观点。我们以为从《龙母》传说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龙母文化,其中自然崇拜观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前所述,在我国古代人民的心目中龙有其世俗的一面,但也有其神圣的一面,人们把它当做可以兴云作雨,主管一方水域的神灵加以膜拜,这是原始自然崇拜的产物。《龙母》传说衍生为龙母文化,正源于这种自然崇拜观念。传说中龙母有恩于龙子,自然接受龙母的管辖;以龙母特殊的身份完全可以充当人与龙之间的中介,向龙传达人的意愿,让龙顺从人意。我以为正是按照这样一种思维逻辑,人们一步步把龙母神化,龙母才成为了为万民膜拜的一方大神,而《龙母》传说则由一般性的传说而衍化成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龙是主管水的神灵,龙母自然也是水神。叶春生在讲到龙母圣迹的时候列举了三条,其中第一条是“整治水患,抗击洪涝灾害”;第二条是“执杖护航,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26,我以为这这两条都可以看作是支持龙母是水神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

总之,我们认为岭南地区龙母文化的核心是自然崇拜,具体地说就是水神崇拜。如前所述,我们曾讲到在全国多处地区都有关于秃尾巴龙传说流传,为何单单在岭南地区形成了以水神崇拜为核心的龙母文化呢?我以为这是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分不开的。首先,岭南地区潮湿多雨,时有水患发生,当是《龙母》传说渐渐衍生出龙母崇拜的重要原因。不少龙母文化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如蒋明智就指出,“人们将龙母作为水神崇拜”“与当地自然灾害有关”,他特别提到民国三年七月广东德庆曾一月之间连发三次特大洪水27。叶春生也认为龙母文化之所以兴盛于广东西江地区与该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他说:“西江地区水患频繁,常常有灭顶之灾。”28我以为他们说出了龙母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频发的水患,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支配自然的愿望,基于这种愿望而把龙母这一传说人物升格为水神,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地理环境方面看,俗语云:“北人骑马,南人坐船”,岭南地区多河流、湖泊,交通、运输多靠水运完成,而这一地区又多山地,地势崎岖不平,故而滩多、水急、浪险;同时古代航运设备也非常落后,因此人们把离家外出视为畏途,然而人们又不能因此而停止出门交易或旅行,无奈之下也就只有虚拟出一个保护神来为自己提供安慰。此外,龙母文化的形成可能还与岭南地区的生产方式有关,黄桂秋在论及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时曾云:“大明山是广西中部高海拔、大跨度的重要山脉,对山的四周方圆地域的气候形成影响很大,一年四季当中,有时风调雨顺,有时久旱不雨,风调雨顺的时候,当年水稻就获得丰收,久旱不雨的时候,只有求助于龙母神灵赐雨,减少干旱缺水造成的稻谷损失。总之,稻作农业离不开水,水由水神支配掌管,水神龙母居住在大明山顶峰,要想风调雨顺、水稻丰收,必须祭祀大明山水神龙母。就是说大明山龙母信仰的产生与大明山地区壮族民众的物质经济生产因素有关。”29黄桂秋以为大明山龙母文化的形成与大明山地区的生产方式有关,大明山地区是稻作农业区,离不开水,这是大明山龙母信仰形成的重要原因。我以为这一观点在解释岭南其他地区龙母文化的形成时也很可能同样适用。总之,我们认为,在岭南地区《龙母》传说衍生出龙母崇拜,进而又演化为丰富多彩的龙母文化是与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龙母文化并不反映图腾崇拜观念,也与真正的历史无关,如果仅就《龙母》传说本身来看,它不过是一则以动物报恩为主题的传说;由于岭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龙母》传说才逐渐衍生为以水神崇拜为核心的内涵丰富的龙母文化。

本人才疏学浅,就龙母文化的认识难说有多少独到之处,而值得商榷之处或许不少,若然,则诚望各位学界贤达不吝赐教,本人定当获益匪浅。龙母崇拜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现象,龙母文化也是岭南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愿我们的研究有助于对龙母文化本质的认识,自然也希望有利于对这笔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或利用。

 

1(清)张英:《渊鉴类函》43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2黄石:《关于龙的传说》,《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3蒋明智:《论古籍碑刻记载中的悦城龙母传说》,《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年第1期。

5叶春生:《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6梁庭望:《大明山龙母文化揭秘》,《当代广西》,200611月上半月号第21期。

7堃:《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8蓝鸿恩:《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1年,第238239页。

9(清)张英:《渊鉴类函》43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0(唐)刘恂:《岭表录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1页。

11叶春生:《从龙母文化看中华民族的两大发源地》,《思想战线》,1988年第4期。

12(清)张英:《渊鉴类函》43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3陈摩人:《悦城龙母传说的民族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7年第1期。

14(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页。

15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83页。

16钟敬文《民间文化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9页。

17(清)张英:《渊鉴类函》43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18欧阳煜:《悦城龙母祖母》(资料本),德庆县文联等印,1992年,第87页。

19(东汉)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91页。

2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86页。

2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636637页。

2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上海黄浦故事分卷》(资料本),1988年,第716723页。

2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玉林市民间故事集》(资料本),1987年,第104107页。

24(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495页。

25叶春生:《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26叶春生:《龙母传说与民间传统的关系》,《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27蒋明智:《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28叶春生:《从龙母传说看西江文化》,《西江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9黄桂秋:《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TAG:

登泰山看世界——马东盈的民俗学博客 引用 删除 马东盈   /   2012-11-13 00:20:56
龙母文化却概为岭南所独有,值得商榷。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32492
登泰山看世界——马东盈的民俗学博客 引用 删除 马东盈   /   2012-11-12 02:22:50
龙母文化却概为岭南所独有,值得商榷。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viewthread.php?tid=32492&extra=page%3D1
蛊毒黄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蛊毒黄   /   2012-02-14 16:32:50
黄桂秋在论及广西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时曾云:“大明山是广西中部高海拔、大跨度的重要山脉,对山的四周方圆地域的气候形成影响很大,一年四季当中,有时风调雨顺,有时久旱不雨,风调雨顺的时候,当年水稻就获得丰收,久旱不雨的时候,只有求助于龙母神灵赐雨,减少干旱缺水造成的稻谷损失。总之,稻作农业离不开水,水由水神支配掌管,水神龙母居住在大明山顶峰,要想风调雨顺、水稻丰收,必须祭祀大明山水神龙母。就是说大明山龙母信仰的产生与大明山地区壮族民众的物质经济生产因素有关。”29黄桂秋以为大明山龙母文化的形成与大明山地区的生产方式有关,大明山地区是稻作农业区,离不开水,这是大明山龙母信仰形成的重要原因。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63511
  • 日志数: 32
  • 图片数: 10
  • 建立时间: 2008-10-23
  • 更新时间: 2020-06-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