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津成功召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9-24 20:36:53 / 个人分类:媒体专访

冯骥才文学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津成功召开

 

新华网天津9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19日至20日,“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成功召开。海内外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并深入当今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展开对话。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的道路,并竖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挑山工》《珍珠鸟》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的心灵。

  除小说、散文、随笔、游记外,冯骥才还著有剧本、散文诗、创作谈、评论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其创作体量巨大,洋洋数百万言。

  在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成就,甚至影响更加深远、意义更加重大。他对文化的觉知、判断、思考、行动和倡引,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文化学者之一。“文化的先觉者应该是率先的行动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就出于作家的时代敏感与社会责任,发起对天津老城和小洋楼的抢救,这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第一次自觉的文化行动。

  进入本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遭受重创,冯骥才更毅然放下文学和绘画两支笔,转身为民间文化上下奔走呼号。由他倡议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时十三年,对中华大地上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地毯式普查与盘点;由他首倡、国家四部局联合开展的中国传统村落普查,在全世界都史无前例。

  他还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的身份,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推动文化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遗产日的设立、《非遗法》的制定、四大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期等等,都有他的努力与贡献。

  鉴于冯骥才在多个领域都有如此重要的建树和影响,有必要对他的成就、经验、理论和思想进行总结。这也是召开“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的缘由所在。

  此次来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都是海内外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大家,包括乌丙安、陶立璠、刘铁梁、曹保明、罗澍伟、向云驹、潘鲁生、苑利、黄永松、郑培凯等文化学者,胡平、何向阳、赵丽宏、李辉、吴义勤、王尧、周立民等文学评论家,以及来自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多国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学者。铁凝、韩美林、张炜、张平、魏明伦、吴为山等冯骥才的文艺界老友也齐聚一堂。

  借研讨会召开之机,为促进天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加强学校的人文教育,提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师资力量和学术建设,特聘请俄罗斯学者罗季奥诺夫、科罗博娃以及法国学者布鲁诺·绍费尔·伊瓦尔为天津大学客座教授;聘请中国学者刘铁梁、苑利、李辉、王尧、周立民为天津大学兼职教授。研讨会现场,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亲自向几位教授颁发了聘书。

  此外,冯骥才非虚构新作《激流中》、演讲集《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随笔集《为文化保护立言》、观点集《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散文随笔集《竖读》等多部新书还将随着研讨会的召开出版发行。

  本次研讨会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