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入侵与文化的茫然 ——浅谈玉林狗肉之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7-01 05:22:15 / 心情: 熬夜之后困ing


“文明”的入侵文化的茫然

——浅析玉林狗肉之争

2014年夏至玉林“狗肉荔枝文化节”在被网友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之后引发了大量的动物保护者涌入当地,并与当地人以及外地食客发生了冲突。虽然动物保护者们的行为解救了一定数量的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餐饮行业的正常运行,但仍然没有组织玉林狗肉节的举办,甚至更多的人在他们的举动影响下加入到玉林的食客大军中。在不断的冲突中,当地人的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而这样的冲突也加剧了文化冲突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在自诩为文明的代表的动物保护者们眼中,他们将传保留统饮食习惯的群体看做落后或愚昧的。实际上,这样的冲突是源于两个或多个不同世界、不同文化环境的观念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也可以说是由“狗粉”所持有的西方的或现代的观念与当地人及食客传统的习惯之间发生的冲突。

一、“狗粉”群体的构成

“狗粉”一词来源于网络。是网友把对极端爱狗者群体的称呼,这一群体也是当前与普通人发生交流最多的动物保护者。按照网友的概括,这一群体对狗盲目崇拜,并非真正的爱狗人士。过分爱狗,宣扬反对吃狗肉等言论,把狗看得比人重要。从这一特点来看,“狗粉”这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

而“狗粉”的组成,也正像这一群体自己常说的“城里人”“文明人”。他们多数成长于城市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更广阔的传媒接受空间。同时,他们还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成为城市中的“有闲阶级”。他们可以通过饲养宠物来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新生代的演艺明星,公知以及城市中的富人。他们的文化场域,让“狗”这一个词有了特殊的理解情境,他们把抽象的,概括性的“狗”的概念具体成为“宠物”。这一群体独特的生活世界,让他们习惯于将“狗”解释为“宠物”,进而赋予其“朋友”的含义。

此外,由于这一群体中部分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可以利用传媒工具或者扮演传媒人的角色,将自己这样的观念有意识地传播,用以得到其他与自己处在类似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的更广泛的认同。

二、冲突的一方面:被曲解的现代“文明”

过激的爱狗行为是在近些年的城市中出现的,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可以更迅速地通过传媒接受到异文化。兴起于西方的饲养宠物猫、狗的行为逐渐在城市中被接受。在媒介对宠物的不断解释的活动中,人们接受了宠物的人格化。同时,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城市中的人带来了比以往更大的物质财富。城市中的一部分人有能力进行宠物的饲养,在饲养宠物的生活中,人们继续强化了宠物的“人”的意义。事实上,这是人们饲养动物由功能化转为娱乐化(或消遣化)的表现。

这种功能的转变,带来了语境的转变。人们身处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特定词语的理解就会有独特之处。在娱乐化或消遣化的生活世界中,人们作为解释者,凭借宠物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将“狗”这一对象的意义解释为“玩伴”或“朋友”。这样的语言规则体系也成为了这一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文化规则体系。而实际上,由这种语言规则体系形成的文化圈是相对封闭的,在此种文化场域内,动物被解释为宠物,而宠物又被人为地赋予了“朋友”“伴侣”“忠诚”“友善”等诸多象征意义。但是在其它的文化场域内,尤其是在功能性饲养动物的文化场域,人们又有属于自己群体的语境来解释动物的意义。在功能性的语境内,不同的动物都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生存发展需求的工具意义上的实体。并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差别。所以这种语境之下,人们不会将动物解释成具有人格意义的宠物。两种语境之下的人们,对“狗”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功能性语境中,“狗”或其他动物是没有宠物这种解释的。所以,承载着两种文化的不同的解释方式在发生交流时不可避免要带着冲突。

另一方面,由于“狗粉”群体相对于保有传统习惯的地区的人,他们占有并能有意识地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本,通过传媒进行修辞性的活动——宣传,来扩大他们对于动物所解释出的意义的影响。在文化的扩散中,他们的观念和对意义的解释方式更具有主动性,扩散也较快。尤其是在政治的权力退出文化冲突之后,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则更具有影响力。这两种资本往往更容易被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群体运用,转化为一种符号资本。在发达的大众传媒的推动下,政治权力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大众的符号权力。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成为了一个解释符号意义的重要工具,有意识地控制传媒这一工具,也就使自己对于意义解释的话语体系得到了传播的空间,同时又在更多人的认同中强化了这样一种权力。当一种话语体系变成一种符号权力的时候,关于意义的解释便具有了一定的暴力含义。

传媒更有助于修辞的进行。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手段,将自己想要让他人看到的意义放大,同时将事物其他的意义舍去。将一个真实的事物变成了一个人为加工过的对象。在不同的解释过程中,人们选取的意义解释项不同,那么对于一个相同的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对于更容易掌握媒介的极端爱狗群体,他们在解释杀狗、吃狗这类现象的过程中,有意选取并放大了杀狗的残忍以及狗的痛苦,意欲将这样的行为解释为残忍野蛮。同时,在利用媒体的过程中,他们反复强调狗的来路以及疫病等信息,将这些解释项加入到他们的语言系统中,用来换取更多“局外人”认同这一群体的观念。

在运用他们所掌握的资本解释这样的事件的过程中,“狗粉”的语言规则、文化观念并不是源自于自身情感或生活经历的。他们将动物解释为宠物,进而将屠宰所谓的“宠物”“伴侣动物”视为野蛮与落后,实际上是他们用西方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对自身周围的世界进行解释的一个体现。饲养宠物的风尚从西方传入,让一批不为衣食担忧的人有了另一种满足感。于是便认同了西方的这一种语言系统。而西方饲养宠物的风气以及对宠物意义的解释,本身也是人为赋予的。西方宫廷或上层的贵妇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开始饲养宠物狗,进而上行下效开始了人类对狗娱乐化的需求。加上立足于西方基督教伦理的西方现代社会对于狗的态度,西方都市或上层的人对于狗的意义,就解释为“伴侣”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西方“文明”国家的发达,往往成为其他地区人们接受其文化体系的原因之一。在文化的交流中,呈现出西方文化主导的现象。西方文化掌握着更大范围的符号权力,他们视自己的文化为文明,通过掌握的权力,将文明的一个意义解释为对宠物的爱。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极端爱狗者,似乎是急切地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一个立足点,所以在不清楚文明为何物的情况下,认同了西方这样一种话语体系以及意义解释的规范。实际上这是对文明的一种曲解,是认同了西方符号权力形成的文化体系的一个表现。

三、冲突的另一面:无处安放的传统

中国的食狗传统很早便确立。狗作为六畜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是纯功能性的。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对周代养狗食狗有过解释:“犬有三种:一者田犬,二者吠犬,三者食犬。”其中“食犬”就是供祭祀和食用的狗。《礼记》中提到周八珍中的“肝膋”,是以狗肝为原料的。张采亮《中国风俗史》中说汉代人“喜食犬,故屠狗之事,豪杰亦为之。除了游牧民族政权及中原汉族某些特殊时期(如宋徽宗因为属狗所以禁止全国杀狗吃狗)之外,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对于狗的解释,并没有宠物的含义,更没有伴侣等象征意义。有时候,像樊哙这样的杀狗人也是代表了豪气、有侠义精神,正气。所以明代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说法。在当下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城市之外,将狗的意义与其他家畜等同的这一种传统的解释还保留着。

    此外,从地域来看,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冬天寒冷,食物短缺,而狗肉又性温,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有以狗为食的传统。岭南地区虽然气候炎热,但湿气瘴气重,部分地区水又极冷,所以狗肉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地方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不断有了对自己周遭世界的独特解释和传统。

然而带有这种传统的人们,多数还是把他们这样的行动看做是一个习惯。是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层面的观念,而不是一种文化资本。这样,他们往往不能够有意识地将他们的语言系统进行有效地解释并传播。由于生活在传统之中的人们在修辞的使用上往往处于权力的劣势,所以,他们的语言系统不能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符号资本。在他们旧有的场域中,这种行为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进行解释,更无须将其符号化。再加上他们很难利用媒介将自己对于这类活动的解释传递给自己群体之外的人,所以带有其它文化惯习的群体很难从传统的角度上去理解并认同这样的行为。

同样地,普通人的意义系统里很难有“文化”这样的概念,他们不太可能将习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所谓的“文化节”,是掌握着文化资本的政府(政治权力)人为赋予习俗另外的解释意义。然而政治力量本身有它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解释习惯。它对于“文化”的解释,有时候与“传统”是相悖的。对于某个特定的文化事象,政府并不走进这个事象所存在的那个文化体系中,不从它存在的文化语境去解释它的意义。相反地,对于习俗的解释,往往倾向于收效迅速的经济语境。将这个文化事象解释为增加本地经济收入的符号,再通过自身占有的社会资本和符号权力,将这种解释通过修辞性的行为把它变为文化的对象。

实际上,对于习俗,不从传统的语境来解释,会让解释行为立足不稳。可能当地政府也未必清楚这一习俗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背景,在面对掌控了大众传媒的极端爱狗群体,明显就缺少了底气。而民众在政治权力的缺席时,又不能对传统进行有效的解释,这让本来有着丰厚传统基础的风俗缺少了文化的立足点。在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反复宣传下,处于弱势的传统似乎缺少了文化的支持。对于当地民众,又不愿意认同这种失落,这样两个群体无法达成共识。冲突也随时可能爆发。

四、给传统走向未来一个解释    

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体系之中,文明多数时候被赋予了西方式的意义:技术进步,政治完善,社会财富极大增长等等。由于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体系,那么这种社会体系之下,西方文化的解释者运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本,将自身的文化观念、文化规则进行修辞性的阐释,将自身的文化文明化。事实上,当前人们对西方的认同,往往倾向于认同经济和政治,对于文化,我们自身往往视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附加意义。但这种解释方式恰恰是与西方解释自身的行为是相反的。所以我们常常会误读西方的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伴随着“文明”思想的冲击,我们在解释某种事件的意义时,会将现代语境与传统语境混淆,导致我们对于传统的理解也出现困惑。西方将“狗”的意义限定在“宠物”或是“工作犬”的范围内,而中国传统将“狗”的意义解释为功能性的物,只有职务不同,其与人的关系都是同样的。“文明”的言语体系将我们固化在现代的语义场里,在面对传统的习俗时,我们脱离了西方文化体系的语境,只是把我们在西方文明语境下解释出来的意义代入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对传统的对象进行再阐释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误解。

传统走向未来,是一个自主的对文化事象做出合乎语境的解释,并作出文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人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通过解释特定文化事象的意义,理解自身在其体系中的位置,理解这样的文化体系对人的模塑作用。其中,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产生的某种倒转(如人对于狗的态度和人对人的态度的互换)则是影响着对传统文化作出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到:

TAG: 狗肉 玉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2
  • 日志数: 1
  • 建立时间: 2014-07-01
  • 更新时间: 2014-07-0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