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春: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1-23 10:27:19 / 个人分类:论文文章

结语

综上所述,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今日中国民俗的研究趋向可以归纳为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

所谓传承经典指的是站在当代立场上的中国学者虽然看到了以往理论框架不适应于当下国际视野、跨学科发展趋势的需要,但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也认识到这个传统框架奠定的中国民俗学基础是深厚的。如果轻易地抛弃这个传统,那么我们的研究将离民俗学的主体性越来越远,以至于被涵盖到其他学科中去。因此他们充分肯定传统理论的历史合理性,然后站在学科主体性的立场上,根据今日的社会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前面已经谈了很多创新点所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加强民俗学的主体性并不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的呼唤,而必须是继承的创新。今日中国学界如果轻易地抛弃学术传统无异于放弃站在巨人肩上的可能,而只有站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发展出巩固学科主体性的新学说。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今日的传承经典有两个表现,一是传承传统理论;二是立足于传统理论框架完成新时代的资料研究体系工作,比如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国民俗史的当代撰写等。

所谓知识创新当然指的是在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上的新主张、新学说。在这里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些看上去相对偏激的批判理论,虽然对待学术传统的态度不够中允,但是过激的论点却起到了刺激学界反思学科理论生命力所在的积极作用。除了正文中分论的新领域开辟外,这里还可以归纳出一些中国学界的新共识,比如关注社会结构变动对于民俗传承和变迁的影响。再如重新从书写与口传双重性的角度,还原民间文献的流传原生态,建构分析活态性的民间文献的研究模式等。另外创造当代书写民俗的模式,也是今日中国学界知识创新的重要领域。

总之当代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表明,社会思潮为民俗学的诞生创造了理论生成的土壤,同时民俗学的研究也必须具备推动社会思潮发展的力量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我认为具有创造性和推动作用的阐释力不仅是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更是民俗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在。作为一门传统学问,民俗学的兴起大多与文学和历史学相关,而随着时代和这门学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民俗学者关注到民俗和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的学者研究一方面紧密地和传统民俗学重视的“传统”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密切与迅速变化着的当代社会相联系,直面现代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提出的问题。虽然这些学者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但是笼统地来看有一个共同点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描述和阐释现代民俗,发展出具有推动力的学术主张。目前我们还非常缺乏的是充足的具有研究范式探索意义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我们还有待于在民俗学的不同领域里构建起新视角立场下相对成熟的研究概念体系和分析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微.“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C].//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4-116.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民间文化论坛2006,3.

[4]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董晓萍.现代民俗学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高丙中.“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7,1.

[7]董晓萍、[]蓝克利.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鞠熙.碑刻民俗志——北京旧城寺庙碑刻民俗分析及其数据处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9]刘铁梁.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0]刘铁梁.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1]萧放.历史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刍议[EB].

[1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刘宗迪.论《海外经》与《大荒经》与上古历法月令制度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1.

[14]郭必恒.《史记》的民俗学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

[15]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民俗学视野下的《礼记》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

[16]黎敏.建国初十年(1949-1959)民俗文献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17][]约翰•迈尔斯•弗里、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20]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1]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上中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2]顾希佳.浙江故事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23]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4]陈岗龙.蟒古思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萧放、吴静瑾.中国岁时节日研究综述(1983-2003[C]//民俗春秋——中国民俗学会2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34-362.


分享到:

TAG: 民俗学 中国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