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史料:历史的壮举 关键的一年——集成普查的六条标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5-21 17:22:11 / 个人分类:民间文学

历史的壮举 关键的一年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六条标准

 

刘锡诚

 

为了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而进行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以及集成总编委会的要求,1987年将是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结束普查的一年。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学校的师生参加了这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作壮举。据统计,截至到1986年底,以县为单位,大约已有2/3的县基本结束了普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大约已有1/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结束了普查。那些正在进行普查和尚未全面展开普查的地方,希望能抓紧1987年这关键的一年,以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指导,按科学的要求把普查抓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由于这次普查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集成”领导机构分头组织力量进行的,有必要规定几条标准,作为各地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共同遵循的原则。合乎这些标准的,那里的普查就可以宣告基本结束了;不合乎这些标准的,那里的普查就不能宣告基本结束,或者需要返工,推倒重来。

不久前,我参加了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第二次工作会议,听到各个试点单位的汇报,又看了浙江省“集成办”发来的《民间文学集成工作通讯》,知道他们那里的一些情况。在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于198631718日召开的第一次民间文学集成经验交流会上,作为省内9个试点单位之一的海宁县作了普查工作汇报。他们的汇报中说:“海宁县过去进行过一次全县范围的普查,但由于当时条件关系,原搜集的作品与集成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必须进行复查和补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要提高对编纂集成的目的意义的认识,反复认真学习理解‘三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要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有些地方还要有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只有这样,复查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回浦乡在1983年就搞过普查试点,当时采风搜集来的资料已经过整理汇编成册。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也是这次编纂集成的重要资料。但在当时,由于片面强调文艺为现实服务,致使人为地加入水分;有的对真实性注意不够,仅根据片言只语,凭借想象敷衍成篇;有的把人物向史实靠拢,用史料去匡正传说;有的动植物传说添油加醋,过分牵强。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在认真学习‘三性’要求后,就下决心把已经整理的24篇民间故事作具体分析,然后重新找故事手、民歌手进行采访复核,使之恢复原貌。由于进行复查,他们工作做得比以前更为深入,还搜集到不少原先没有发现的东西,取得可喜收获。”[1]海宁县民间口头文学搜集工作的曲折经历,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他们已经结束了普查,但经过学习文件,他们认识到了他们那里的普查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表示坚决推倒重来,这种敢于否定自己的科学态度很值得学习。

下面,我提出六条标准,供各地参加普查的同志们讨论、参考,这些意见并不是新的,而是已经颁发的“集成”的有关文件中都有的,我不过是作了一些综合和归纳而已。这些初步的意见,经过各地同志的讨论、补充、修改后,可以搞得更完善、更准确些。

(一)作为一个县(乡、村),在这次普查中是否发现了在当地知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歌手和艺人?他们讲述和演唱的口头作品是否记录下来了?

故事讲述家、歌手和艺人是一些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物,他们一般都具有强记博闻、阅历丰富、能言善辩、风格独异等特点,他们讲述和演唱的口头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如情节完整、语言生动),因而涵盖面也就比一般人相对地大得多,如把他们的作品记录下来了,他所在的村、乡里流传的作品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因为任何一次搜集、考察,都不可能像篦梳一样平均使用力量于每一个老百姓,总是事先掌握哪些人是会讲述、会演唱的人。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能根本没有故事家、歌手和艺人,但对于一个较大的范围来说,如一个县的范围内,大抵就有这样的人物。

(二)当地流行的民间文学体裁(形式、种类)是否都已经搜集记录到了代表作品?

每个县(乡、村),在普查中都应摸清流传着哪些体裁的口头作品。神话、传说、故事各有哪些种类的作品?民歌各有哪些体裁或形式的作品?谚语各有哪些类别的作品?有些是普遍存在的体裁、形式、种类,有些则是本地区、本民族所独有的体裁、形式、种类。每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种类)都应努力搜集到并记录下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广泛流传的或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是否已经搜集到并记录下来了?

从全国来看,从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都有一些广泛流传的、或有普遍意义的作品(例如我国的“四大传说故事”),不能因为这些作品到处都有流传,就给予忽略。相似性、传播性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之一,如果我们忽略这类广泛流传的作品,那么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问题(传播路线、流传范围、变异与嬗变、地域特点等)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四)当地独有的作品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是否搜集到并记录下来了?

如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小调一类作品,其地域特色就特别明显,大多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为本事,在流传中多所附会,成为口头文学,离开了当地的“水土”,是不可能成活的。因此,在注意搜集广泛流传和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当地独有的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

(五)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在普查中所搜集到的民间口头文学材料,是否是直接从讲述者的口头忠实记录下来的?过去搜集并发表过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物)民间文学作品,是否按忠实记录的要求经过重新审核、甄别或复查过?

为了把今后将要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座宏大工程建立在翔实可靠的民间文学材料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沙滩上,必须把紧忠实记录关,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是按讲述者讲述的原貌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的(笔录或录音),而不允许在记录过程中就按搜集者的意图随意加以修改。对于过去搜集和发表的民间口头作品,应逐一重新审核、甄别或复查后,作出判断,决定取舍,既不可一概吸收,也不可一概排斥,具体作品要作具体分析。

(六)普查中搜集记录的民间口头头文学,是否加注了附件材料(讲述者、讲述环境、作品产生和流传变异情况及其他)?

要求有必要的附带材料,是民间口头文学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民间口头文学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流传衍变的,是“层累地造成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传承者和讲述者,都会叠加上或改易一些细节、元素、人物、甚至情节。对于一篇作品来说,在讲述时,讲述者与讲述环境对于作品的口述文本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本文系根据作者在山东省民间文学集成培训班、19863月召开浙江省第二次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会议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西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修改而成的。——作者附注。)

(原载《民间文学》1987年第2期)



[1]晓华《交流各地工作情况 介绍普查试点经验——省集成办召开第一次集成经验交流会》,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通讯》第5期,1987410,杭州。


TAG: 六条标准 普查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4-05-22 08:18:32
向先生致敬!
这些“旧事旧闻”对于我们来说依然非常重要。您们老一辈做事的严谨与高度负责精神永远是我们的财富和榜样。在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部门文化单位分配工作人员时还或多或少考虑文化爱好与兴趣及相应特长等等,而近一二十年来各单位安排工作人员时几乎全部是投机钻营的关系户,对文化工作的兴趣与责任心非常淡漠甚至冷漠,让人非常揪心。
刘锡诚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4-05-22 05:59:14
谢谢润平!因为5月28日就是“集成”启动30周年的日子了,作为亲历者,我有责任把一些旧事旧闻找出来,还原历史记忆,并记在我的博客里。全国参加普查和编纂工作的,有200万人,有许多人是为此投入了青春的。借此老夫向所有的同行伙伴致意。
张润平 引用 删除 张润平   /   2014-05-21 22:10:54
此六条标准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尤其是第五、六条,在现在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很多地方远远没有做到,大都是随便应付差事而已,绝大多数不够真实。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