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展示会上的发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3-03 14:09:25 / 个人分类:遗产保护

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

一期成果展示会上的发言

 

刘锡诚

 

主席先生,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以冯骥才和罗杨先生为课题组负责人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正式启动于20101230日,迄今过去三年了。在数字化专家和民间文学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经过民协工作组和汉王公司的不懈努力,于2013122日通过了验收,“工程一期”宣告基本结束。“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的最终成果“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库容为8.88亿汉字(据我的统计,约为159万余条[]数据;刚才罗杨同志讲话公布的官方数字是近120万条),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华文民间文学数据库的翘楚。作为一个在民间文学的搜集、编辑、研究领域里耕耘了60年的老兵,我对“工程”(一期)的如期结项,对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前人没有做过、也没有条件做的这项伟大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特表示热烈祝贺!也借此向参与数据库建设的所有同志表达我个人的由衷的赞美和诚挚的感谢。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的数据资源,主要由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为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而开展的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所搜集记录的中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民间文学口述作品的汉字文本所构成,以数字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完整地保存下了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存在和流传形态。大家知道,文化是随时处在流变之中的,民间口头文学像滔滔的逝水,是流动不居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时间节点上,而是随著时代的、社会的变迁脚步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嬗变。“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一期)所留住的民间口头文学资源,不是已经逝去的时代的民间文学的样相,而是20世纪最后20年这一风云激荡的时间段里的“活态”样相。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文化传统(地域和族群)多样,通过如此丰富而多样的民众的口述作品的文本,保存并永远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们承载着各民族广大民众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民间文学作品,何其珍贵!何其难得!当然“一期”工程是阶段性的,未能穷尽我们民族的一切民间口头文学资源。比如“三套集成”只是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而没有民族史诗的完整记录。“二期”如能顺利启动,必将把我国各民族现在还在口头上流传的民族史诗和叙事诗实现数字化,也必将有秩序有步骤地拓展,上承20世纪初年,下延21世纪的今天,逐渐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口头文学数据库”,把中华民族的有悠久传统而又有时代特点的口头文学宝库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毋庸讳言,这是我们今天还健在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记得三年前,我在启动仪式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启动的口头文学记录资料数字化工程,将把以往几十年间积累起来的各种形态的口头文学资料,用数字化的手段保存起来,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我们的诺言:来自人民,还给人民!”“资源共享”是我们建设数据库的初衷。人民,广大民众,是民间口头文学的持有者。

2014228日于中国文联会议室


分享到:

TAG: 数字化工程 中国口头文学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