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序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3-07-20 16:52:39 / 个人分类:边缘书话

甘成福主编《平凉民间文化瑰宝》序言

 

刘锡诚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它是民族的瑰宝,精神的家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民众道德素养、寄托民族情感鼓舞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文化部长孙家正呼吁: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个性,守护精神家园,让我们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作为龙的传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呵护“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护之也”……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早在20万年前,平凉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人文始祖”伏羲降生于静宁成纪,轩辕黄帝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西王母降生于泾川“回山”,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的熏陶哺育下,平凉相继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成纪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四大文化名片,尤以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为平凉所独有这块曾经投射出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曙光的地方,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途程中,养育了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朴实鲜明的黄土风情,创造了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从古老的神话到历代的风谣,从窑洞民居到特色饮食,从民间风俗到手工艺品,从庙会节庆活动到日常生活习俗这些积淀深厚、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奇特的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脚步,成为华夏文明“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

 

2005年以来,通过全面普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县(区)两级保护体系,简历了平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数据库。全市共有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共计1531项。经市政府批准公布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10大类92项。这是我市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创造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2010年,全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其中有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成功申报省级保护项目21个,即平凉“春官说诗”、平凉剪纸、平凉纸织画、崆峒派武术、春官歌演唱、“崆峒笑谈”、“李天套中医骨伤治疗技艺”、灵台“灯盏头”戏、皇甫谧针灸术、“灵台木偶戏”、“灵台唢呐”、崇信陇东民歌、“山梁走唱”、“顶灯说唱”、“华亭打乐架”、安口陶瓷制作技艺、庄浪“马尾编荷包”、“南湖曲子戏”、“静宁阿阳民歌”、“打花鞭”、“静宁烧鸡制作技艺”。康和等35人被公布为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编辑出版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平凉小曲子戏》剧种志、《华亭曲子戏》剧种志、《庄浪南湖眉户》、《灵台灯盏头》、《崆峒笑谈戏本》、《崇信民歌》、《平凉民间文化瑰宝》等“非遗”史料14部,15千余册。这些工作为全市“非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华夏文明演进的记录,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名片。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的记录和保护成果的全面展示,《平凉民间文化瑰宝》的出版,不仅是西北高原民族融合中形成的陇文化的一大成果,也必将对继续传承、弘扬、复兴和宣传平凉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让这些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瑰宝,永远伴随着平凉美丽的身影,传之子孙万代;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101025北京

 

《平凉民间文化瑰宝》,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


分享到:

TAG: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 平凉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