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关于七夕赠送莲花——高有鹏先生来信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8-13 14:06:26 / 个人分类:寻风问俗

关于七夕赠送莲花——高有鹏先生来信

 

 

赠送莲花可以使古老的七夕节日生发异彩

 

高有鹏(河南大学)

 

七夕节日是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伟大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它仍然可以跨越历史文化,在当代节日生活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其魅力主要体现于奇特的想象力,以爱情的歌唱贯穿千年万年。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它理解为中国的情人节;赠送莲花、莲蓬、莲子、莲叶、莲藕,可以使其内涵不断丰富。七夕的实质是文化生活,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找到节日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精神,进行发扬光大。

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这是一个农耕时间符号因为天文崇拜而形成的文化系统。牛郎织女故事使七夕节日更加丰富多彩,婚姻生活为主体的故事元素不断被扩大,从而形成喧宾夺主的文化衍生即传说支持风俗,风俗不断生成新的传说,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生生不息;天文崇拜被融入农耕生活之中,时间主体不断被强化成为记忆传统七夕在农耕文明中,是家国一体文化特性的重要表现;农耕文明是七夕的重要主体。

七夕之夕,为朝夕之夕。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包含着另外一种意义的太阳崇拜,即生命转换,太阳落山,星辰出现。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后世的七夕偷瓜,应该是这种遗俗的表现。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星占最早出现于日月崇拜、五星崇拜(不同于五行)和大量恒星、彗星等星野。《左传》《国语》中,有人统计星占内容有四十多条。星占作为信仰,受到韩非等人的批判,但是,它作为文化传统,一直被民间所接受,形成星人一体的文化观念。歌谣中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这里的意义更复杂。有这样的民间信仰,所以七夕习俗中的牛女崇拜被不断衍生为新的故事元素而越来越生动。牛女故事在《诗经 小雅》“大东”中已经初露端倪,提及“七襄”;七夕在《夏小正》的“七月”中被描述为“初昏,织女正东向”;明确二者统一的是《西京杂记》:“汉彩(采、婇)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聚以习之。”后来《荆楚岁时记》中描述出后世此种习俗的丰富化,明确提到乞巧的内容。唐五代之后,乞巧习俗越来越兴盛;自汉代,农耕生产与农耕生活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文学作品中描述七夕的诗文越来越多。那么,汉代形成七夕节日,至魏晋南北朝形成乞巧习俗,应该说这是文字记忆的结果。

   自汉代,至清朝,每一首七夕诗歌中,都包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如“江南可采莲”与“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鱼戏莲叶”。这些诗歌中,其关键词的意义就是节日文化的主体 在宋代,七夕尤盛(拙作长篇历史小说《清明上河》“春潮”卷第一章部分详细描写了当时的磨合罗习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专章描述七夕。官方文汇《宋大诏令集》有“改用七日为七夕节诏”,提及往日“多用六日”、“讹俗相承”。自此可知,七夕节被固定为七月七日,在宋代的出现是因为矫枉过正。宋代诗词中,七夕词比起历代最多。有人统计,《全宋词》可数138[1]。苏轼、秦观、陈师道、李清照、范成大等,各显奇异。今天,我们缺少了这份浪漫的情怀;年轻人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是没有文化和缺少想象力的表现。

    



[1]黄杰《宋词与民俗》,第4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TAG: 高有鹏 来信 莲花 七夕 赠送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引用 删除 竹林遗风   /   2010-08-13 15:59:58
同时 就高老师提出的送莲花的建议  倒是不错 呵呵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引用 删除 竹林遗风   /   2010-08-13 15:58:41
“今天,我们缺少了这份浪漫的情怀;年轻人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是没有文化和缺少想象力的表现。”
我是高老师的学生。
但我觉得高老师这话说的有点绝对吧。年轻人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正是年轻人从传统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为生活服务。不一定非要抱着传统农耕文明不放。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