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多自谦,戒浮燥,胸怀平常之心,甘为边缘人。粗茶淡饭,布衣裘褐,倒可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写出多少能够传世的作品来。——录自随笔《边缘人》(1998)

旧作:鸿来雁度无音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5-22 14:53:19 / 个人分类:艺文随笔

鸿来雁度无音息

 ——-鸟的文化阐释之六

 刘锡诚

  仰卧在绿草成茵的河岸边,天空中传来了一声声归雁的“嘎嘎”声。鸿雁的叫声,总是勾起心底一种归思的伤怀。“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万里衡阳雁,春来又北征。”(陆光宙《归雁》)

  中国古诗里有关雁的诗句真可谓汉牛充栋,写尽了诗人们凄丽哀婉的情愫。中国地理上与雁有关的地名、山名、水名也难以数计,倾注着普通老百姓对雁的钟情和厚爱。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无非说明雁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民俗生活、道德观念有着深厚的、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

  雁是候鸟,冬天南来,夏天北去,永远象那些飘零流浪的旅人一样。但人们又普遍认为,雁的家乡是北方,它们在那里生育子女。在北方孵出的新雁,一到秋风万里,寒霜相逼的季节,便挣扎着在雁父雁母的带领下开始南翔的万里征途。诗云:“湘浦波春始北归,玉关摇落又南飞。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吴融《新雁》)“洞庭春水绿,衡阳旅雁归。差池高复下,欲向龙门飞。”(刘孝绰《赋得始归雁》)它们来到了温暖的洞庭和衡阳过冬,然后再飞回它们的老家--北方雁塞。诗人们把飘零到南方,在洞庭湖和衡阳一带度过一个冬季的雁飞回北方叫作“北归”。其实,雁之南去的地方,并不是如诗人们所说的,“南分五岭云天远,雁到衡阳亦倦飞”,而是远到两广、福建、台湾;雁之北归的去处,也不是诗人们所说的止于雁塞,而是更远更远的西伯利亚。

  抛开那些诗的咏唱,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来阐释,作为生物的雁的背后,则隐藏着许多至今也还难以说清楚的民俗文化内容。

  首先,在礼俗上,雁是古代举行婚礼时专用的一种的礼物。《礼记·昏义》说:“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迎拜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为什么女婿要抱着一只雁,作揖升堂,拜此奠雁呢?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民国丛书)写道:“古人以男女配阴阳。雁随阳,故奠雁。婿既为妇御,又先驰归,备迎妇于门外。牢者牲也。共牢者,共食一牲也。古食罢以酒漱口,必以卺盛酒者,取合同之义也。今日婚者,坐帐后饮交杯酒,盖犹共牢合卺之遗意。而雁不易得,代之以鹅。亦曰奠雁,甚无谓也。”(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236页)《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纳吉用雁,如纳彩礼。”《白虎通》解释说:“贽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宋吴淑著《事类赋注》解释何以用雁说:“今有明行列之次,辨长幼之纪。”注引《仪礼》注曰:“以雁为贽,取其有行列之次。”《说苑》也说:“以雁为贽,有长幼之礼。”看来,对于雁在婚礼上的功能,其说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雁是一种文化象征。

  其次,在道德上,雁是情义忠贞和爱情不二的象征。雁的配偶习性,与鸳鸯是一样的。甚至在夜间寄宿荒原沙滩时,雁们也总是交颈而眠,警戒工作由雁奴来承担。金元好问为《雁丘词》所作的序里讲了一个令人伤感喟叹的故事:“大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扑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雌雁死去,雄雁竟然因失偶而投地而死,如此壮烈!词赞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地南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黄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欢通饮,来访雁丘处。”离群的孤雁,失偶的孤雁,令人想起丧偶的孀妇寡女,凄凉莫名,寂寞无主,惆怅鸣逝,无以为终。孤雁的哀鸣常常引起诗人们的悲悯情怀。

  再次,在实用上,雁的来去常被原始人作为判断季节转换的根据。《抱朴子》说:“金人据鸿雁以正时。”就是指此而言。原始时代,没有计时的方法,人们便观察候鸟的来去,以推断时序的更迭和转换的规律。在农村,现在也还有这样的习俗存在呢。杜甫的《归雁》诗:“欲雪违边地,先花别楚云。”正是说的这种习俗。当秋风骤起,冷冬即将来临的时候,世居北方的雁们便准备携老扶幼离乡背井南迁了。由于它们在北方生活了一个夏天,身体瘦弱,所以能飞得很高,乘风而去。这时,农人们也该准备秋收冬藏了。当繁花含苞待放未放的暖春即将来临的时候,它们又带着满心的喜悦返回自己阔别已久的故园。由于江南丰饶,它们的身体变得丰腴,不能象来的时候飞得那样高,只得用嘴巴衔着一根长约数寸的芦苇,以平衡身体或落在水面上休息时作凫水之用。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雁北归必衔芦”。这时正是农人们准备送粪春种的时节了。

  1994年3月24日

  (原载《工人日报·生活周刊》1994年4月10日)


分享到:

TAG: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英古阿格   /   2010-05-22 23:33:02
学习了。
刘锡诚的博客 引用 删除 边缘人   /   2010-05-22 19:43:26
谢谢木兰山人。
木兰山人 引用 删除 木兰山人   /   2010-05-22 18:25:21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