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壮族神话与马家窑文化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11-30 09:27:07 / 个人分类:原创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7年年会”论文

人民网2017-11-25原创首发

壮族神话马家窑文化

田波 王强

【摘要】对比壮族神话、马家窑文化,可知:壮族的坡芽歌书、花山岩画与马家窑彩陶在图画文字上可找到共同点,壮族的蛙神节与马家窑文化的蛙崇拜遥相呼应,壮族的米洛甲神话当是女娲神话的演化,壮族的伏羲神话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昆仑神话的古意,壮族与马家窑人都奉行拜祖教……古羌是华人的主源,马家窑文化的主人是炎黄时代前后的古羌,而壮族的主源百越,当是古羌的分支。因此,壮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壮族是马家窑人的远亲。

【关键词】壮族神话、马家窑文化、创世神话、祖先崇拜、中华民族

引 言

目前,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是广西定居最久的民族。《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老师,是位心忧社稷的壮族学者,2017/9/17在微信里发了一张用“古壮字”书写的麽教经典的图片,说:“不把这些经本吃透,愧对公祖。”她所说的经本,是壮族的麽教经典,比如《布洛陀经诗》,讲道:太古之世,人间混乱,伦常颠覆,伏羲下凡,济世救民,立下祭祖等规矩,方有我辈。

同理,马家窑彩陶是华人的“公祖”留下的“经本”,有待我辈去领悟、传承、光大。这些彩陶上,就有关于女娲、伏羲等人的信息,而他俩被甘肃的百姓奉为“人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等地,“以陇中大地湾核心向四周辐射,东经泾渭流域上游,西至黄河上游龙羊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之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陶文化圈”。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巴马峪沟口,东西约350米,南北约280米。[1]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定型之地。传说,女娲、伏羲、黄帝都诞生于甘肃,故称“羲里娲乡”、“羲轩桑梓”。轩,即姬轩辕,指黄帝。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是中华早期的农业文明,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马家窑文化,是史前彩陶文化之最。炎黄蚩,即炎帝、黄帝、蚩尤,被誉为第一部中华“正史”的《史记》以他们开篇。“有史自炎黄始”,早成常识;“上下五千年”泛指中华文明,而它是以炎黄蚩为起点的。马家窑文化与炎黄蚩文化,在时空上大致接近;因此,马家窑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以壮族神话为个案,结合马家窑文化的解读,重述文化祖先,探索中华起源。本文所说的神话,即创世神话,是关于族源记忆的神圣叙事,是民族文学的源头。昆仑神话是中华创世神话的脊干,壮族神话属于中华创世神话。将壮族神话、马家窑文化放在中华文明的大背景里,多角度对比,是很有趣的事。当今中国,对类似案例的剖析,有助于巩固华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复兴。

一、图画文字

在中华文明里,商代的甲骨文被视为成熟文字,但它绝不是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形成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甲骨文之前,最有可能的是陶文,即刻绘在陶器上的文字。布洛陀神话《造文字历书》讲到壮族最早的文字——刻画文,源于螟虫爬出来的纹路,因此称作sawva,即像虫子爬出纹来的字。它又称作sawgoek,意为本源字、本源书。[2]

“壮族的文字发展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刻划文字时期,其次是始于唐宋的古壮字时期,最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壮文时期。布洛陀神话中描写了壮族先民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使用的刻画文,称其为Sawgoek(根源书)或Sawva(花纹书)。目前发现最早的刻画文出现在广西钦州市大寺镇那葛村马敬坡出土的商代石磬上。在中原汉文化进入岭南之后,壮族先民又参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可以表达壮语读音与意思的古壮字。古壮字在唐朝就已被使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的唐碑上,刻有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壮字。整合了布洛陀神话的布洛陀麽经经文,更是以古壮字写就并流传至今。”[3]

(图1)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认为彩陶上的“卍”字(图1)、“巫”字(图3)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而这个“卍”字跟太阳鸟、太阳崇拜、生殖崇拜、阴阳观念有关。[4]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卍”字是女娲伏羲交尾图的哲学化、抽象化、易学化,象征的是造化之道,并且在纳西族东巴教里可以找到根据,而古籍《淮南子》把女娲伏羲视为主宰天地万物生息繁衍的阴阳二神。显然,马家窑彩陶上的这个“卍”字跟笔者写作本文时所用的文字在造字法上是大不相同的,并非许慎《说文解字》总结的六书,而是以图画来象征性地表达,权且称作“图画造字法”。那么,这个“卍”便可称作“图画文字”。这种图画文字,至今仍流传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壮族的坡芽歌书,便是用图画文字写成的。

坡芽歌书,出自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剥隘镇的小山村“坡芽”。壮语的“坡”,即山坡,而“芽”是一种黄花灌木,俗称“黄饭花”,是壮家做五色花糯饭的染料。坡芽,汉译“山花烂漫的地方”。在一块长两尺、宽一尺的土布上画着81幅图画,有月、星、树、人、犁等81个物象。每个图案约一寸见方,呈红色,用削尖的竹签蘸上天然的红色仙人掌果汁绘成的。俗称“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汉译“歌书”。一个符号对应很多音节、很多词汇,即许多音节和句子浓缩为一个符号,既隐晦又富于哲理,老歌手看到一幅图,就可唱出一首歌。语言学家周有光,将坡芽歌书定位为“文字之芽”。清华大学教授、古文字专家赵丽明老师,认为坡芽歌书“在文字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学形态上,具有《诗经》的韵味”。[5]

因此,很可能早期的坡芽歌书也记录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即追溯起源的神圣叙事。先民往往用神话或神话味很浓的简洁叙事来构图,表达含蓄而深沉的意思,从而成为“图画文字”。从广西花山岩画、马家窑文化,就可看到这种构图法,或者说“造字法”。

二、青蛙崇拜

远古时代,初民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生存问题,既涉及人的繁衍,也涉及物产的丰收;所以,生殖崇拜是当时的主流文化。这种情形,在远古岩画上多有体现,往往用赤裸裸的生殖舞蹈来表达对生命的礼赞、祈求。

广西南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两岸山崖上大约200多公里的壁画,是春秋战国到汉朝的壮族文化,统称“左江壁画”,是中国最大的崖画群,分布地多达七个县;其中,花山最为宏大,故又称“花山壁画”。壁画全是红色,有人物、动物、器物、天体等图案。无论正面侧面,画中的人物多呈蛙形,双脚马步半蹲,双手托举,场面热闹,图案定型,用色血红,尽管有狗、铜鼓、犀鸟等图案,但以蛙为主,且壁画上的正面人物皆成蛙形,因此是一种祭祀蛙神的图腾仪式

左江岩画,多画在水流湍急、河道转弯的悬崖绝壁上。这种地方,民间多被看作鬼魂神灵的聚集地,因此比岩画晚出的悬棺也多放置在这种地方。“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蟾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续博物志》)“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者,则患病。”(《异闻录》)“新宁州东南三十里,有画山,山崖上有仙人形。”(《广西通志》)

广西左江花山崖画,有大量以蛙为内容的图案,是先民举行祭祀的形象记录。左江岩画,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蛙舞,还有孕妇舞、男女交媾舞、戴笠求雨舞等舞蹈,与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多人牵手舞(类似如今羌族仍在跳的“萨朗舞”),以及彩陶上的蛙龙崇拜、女蛙崇拜,在功用上都是一致的,即:对于人,是祈求人丁兴旺、种族繁盛;对于物,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壮族的图腾谱里,不乏飞天入地、硕大灵异的神物,上到舞动云端的天鹅,下到出没无常的长虫;凶猛的森林之王猛虎,温顺的人类之友家犬;硕大的牛,娇小的蜂……它们都曾经是壮族先民神坛上不可怠慢的神灵。但是,却没有一个比得上不起眼的青蛙普遍受宠,敬畏有加。”[6]

“古代百越各族普遍认为雷神主宰天晴下雨,对其敬奉祭祀。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广右敬事雷神,谓之天神。’以后一些民族又增祭雷神的使者蛙神。广西东兰一些乡村的壮族每逢久旱无雨、禾苗干枯,便以一村或数村为单位到蛙葬场祭拜蛙婆求雨,请摩公或村老唱颂蛙婆恩德,诉说干旱苦情,祈求蛙婆向天上雷神报讯赐给甘雨。”[7]“壮族的青蛙节,是祭祀青蛙图腾的仪式。”[8]“壮族认为自己是青蛙皇帝的后裔。”[9]

蛙婆节,俗称蛙神节、蚂歌会,是广西东兰、 南丹、天峨等县壮族传统节日。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仪式。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娱神的歌舞盛会。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是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10]

壮族传说,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蛙神。广西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蛙神,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蛙神节,多从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有找蛙神、祭蛙神、孝蛙神、葬蛙神等祭仪。传说,远古时代红水河一带遭逢大旱,人们祈雨无效。有只小蛙神变成一个英俊的小后生,并由村寨中的韦姓人家收作养子,取名“龙王宝”,从此红水河畔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几年后,外族入侵,生灵涂炭。龙王宝应征带领兵马,潜入红水河凿穿敌军船底,敌人官兵沉入河中。立下大功的龙王宝被封为驸马,却在与公主成婚前,因褪下的“蛙神皮”被烧毁而随之死去。人们为纪念龙王宝对壮乡的功德,因此定下“蛙神节”。[11]

“在侗台语族群尤其是台语支民族分化之前,他们已经广泛采取稻作农耕的生产方式,观察到了‘蛙类-雨水-稻作丰歉’的关系。为了实现丰产丰收的目的,在当时特定环境、原始思维活动支配下,在模拟和接触巫术的作用下,人们通过针对蛙类的祭祀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保障。与此同时,蛙类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这种生殖方面的优势也为蛙类增添了神秘色彩,成为信仰产生的原因。”[12]

“流行在壮族地区的‘蚂•【虫、另】节’和‘蚂•【虫、另】舞’属于一种民俗文化传统,直接传承了上古的蛙崇拜仪式性内容,整个过程充满着生殖意味,而这其中又包含了口传文化(神话传说)的内容。关于‘蚂•【虫、另】节’的起源,大致据壮族民间传说,古时有个叫东林的后生,在为母亲守灵时,因青蛙闹得心烦,便用开水烫死了青蛙,从而惹来‘人间遭大旱,遍地哭当歌’的大祸,后来得到神祖布洛陀的指教:青蛙是天女,她妈是雷王,你们伤害了青蛙,雷王恼怒便不肯降雨。要给青蛙戴孝,将她隆重地安葬,才可得到雷王的原谅。当东林照办之后,果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3]

米洛甲,是壮族的女始祖,又译作“米六甲”、“姆洛甲”、“姆六甲”等。广西凌云县的壮族神话《布洛陀》,说:男性神布洛陀开天辟地和定万物时,将其阴茎化成一根巨大的赶山鞭,把一切赶得飞跑。恰巧女性神米洛甲蹭在前头,其阴部变一座巨山,而阴道则变一个石洞,把万物都装在里头,随后又把万物一一生出来。[14]米洛甲的女阴,在这个神话里可谓神奇至极。

中医女阴称作“蛤蟆口”、“蛙口”,寓意“人从蛙出”。蛙是龙的原型;因此,蛙类可象征女娲。根据中华吉祥文化的谐音表意法,“女娲”这个人名,又可写作“女蛙”、“女娃”、“女洼”。甚至,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又被称为女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象征,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15]“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女娲造人的传说,体现了远古最朴素的一种崇拜,即生殖崇拜。”[16]

当年的马家窑工匠,在彩陶上有限的空间上,把蛙的图案由纵向改为横向画时,便完成了青蛙到龙的奇妙过渡。(图2、图4)因此,这种马家窑蛙纹,是龙纹的原型之一;龙并非起源于马家窑之蛙,龙起源于众多的原型,它们是大自然实有的事物,上有星辰、虹霓、闪电,下有鱼、虾、蛙,中有虫、蛇、山脉、江河、古树、牛、鹿,等等。

有些马家窑彩陶上,蛙神的下身有一个硕大的女阴,显然她是一位生殖大神。(图3)那么,她是谁?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蛙-蛙龙-中国龙”(图4)、“蛙-蛙神-女蛙-女娲”演变过程,被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解读之后,获得广泛认可,他说:“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件带文字的女娲彩陶,意义非凡,有必要为人类始祖建馆立堂,为国家立魂,使民族归心。”他所说的“文字”,即分布在“女蛙-女娲”四周的众多“巫”字,模样跟甲骨文类似。

同为始母神,米洛甲从花中诞生,而花是女阴的隐喻,女娲又称“女阴”,她是龙神降世。中医把女阴称作蛙口,壮族自称是“青蛙皇帝”的后代,有蛙神节,而蛙是龙的原型,因此女娲又叫女蛙。女娲、伏羲,作为洪灾的幸存者,血亲通婚,再传人类,是中华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部族的普遍说法;因此,女娲被华人奉为“中华圣母”。米洛甲神话与女娲神话,是同源异流的,还是米洛甲神话是女娲神话的原型之一,或者米洛甲神话是女娲神话的演化?这个问题,值得深究,因为它有助于探索中华起源。

壮族神话、马家窑文化,既证实了图腾崇拜的存在,也证实了图腾崇拜的演变。由此,可以考察许多问题:华人为何常常自称“龙的传人”?为何汉代的女娲伏羲交尾图上的这二位是龙蛇之身?为何说壮族的起源跟古羌、跟马家窑人有关?

三、人祖崇拜

人祖,即族源记忆里最早的一对夫妻。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人祖崇拜的定型标志着民族意识、民族宗教、民族精神的定型。信奉“拜主(上帝)教”的欧美民族,其“人祖”是亚当、夏娃;信奉“拜祖(祖先)教”的中华民族,其“人祖”是伏羲、女娲。女娲、伏羲是开创中华的文化英雄,被中华正统奉为“人文初祖”,被甘肃民间奉为“人祖”[17],被中原民间奉为“人祖婆、人祖爷”。

华人的民族意识奠定于先秦,祖先崇拜是华人的民族宗教,共祖信仰是祖先崇拜的最高境界。“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遁甲开山图》),这是汉文古籍把一个中华共祖的根谱追溯到女娲的最后记载。通常认为,女娲位列三皇,大禹是“五帝”之末。三皇五帝,是中华共祖的象征,是中华文缘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宗教的主角。民族宗教、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三合一的,认祖归宗就是敦亲睦族,民族团结就是中华一家。

“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流传极广,在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傣族、阿昌族、畲族、瑶族等均有流传。”[18]“汉族著名的造人神话,首推大母神女娲。女娲神话产生于黄河流域,到处是黄土的自然环境,这就给黄土造人增加了几分真实感。我们童年时代常听老人讲女娲用泥造人的故事,老人最后总说:哪怕你刚洗过澡,一出汗也能搓下‘泥’来,就因为人是泥捏的。在北方农村天晴晒炕时,揭开炕席,便会看到席缝落下的尘土,老人也会联系到人是泥捏的神话传说,认为人身上总往下落土。由此可见泥土造人神话传说在我国民间的久远影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也都广泛流传着女神用泥土造人的神话。例如,壮族的米六甲,是从花中长出的女神,她想造人,便撑开两脚,站在两座大山上,突然吹来一阵风,觉得尿很急,于是撒了一泡尿,并把尿湿的泥土捏了很多人,从此世上便有了男人和女人。”[19]

女娲在中国古代,被奉为人类始祖神、社神,又兼地母、人皇之职,主掌天地万物的繁衍生息。当大禹等人被奉祀为社神之后,女娲就成了社神之王,俗称“社皇”、“社王天子”。《封神榜》将女娲奉为民族守护神、护国女神,商纣王亵渎了她,遭致天谴而身死国灭。因此,古话有“江山社稷”之说,有“社稷之忧”、“社稷之危”等成语。汉族神话,渐渐淡化了“社皇”女娲作为创世大神的身份,而突出了她的地母身份、人皇身份,因此后世将“社神”解释为土地神,俗称女娲为“送子娘娘”。

“传说中,敢壮山是壮族的创始祖布洛陀和妻子姆六甲居住的地方,他们被尊称为祖公和母娘。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祖公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周围百色、田东、德保、巴马、凤山、东兰、隆安、田林等十几个县的群众都络绎不绝地汇聚敢壮山,朝拜布洛陀祖公神庙,形成了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20]“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将在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4月2日至4日)大规模祭祀其人文始祖布洛陀,届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和云南省的万名壮族民众将齐聚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参加祭祀仪式,这是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祭祀活动。”[21]

壮族人类起源的神话,也与布洛陀有关。一般布洛陀不直接造人,他往往在造人最困难的阶段给予关键指点,才促成了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出现。比如麽经《布洛陀孝亲唱本》里说,天王氏造了人,但却无肉无喉,无腰无身,无脚无奶无睾丸。后来伏羲造了稻草人,稻草人才变成正常的人。但由于古时候米粒大,人吃了不聪明,伏羲王造十二个太阳,先是大旱三年河水断流,后再造水淹天,造雨淹云,地下全淹完,只剩下伏羲兄妹。兄妹做夫妻,妹怀孕生下来的人仔像磨刀石,丢弃野外。后来在布洛陀的指点下,兄妹杀牛祭祖宗,敬父母,人仔才有头有手,变成千人百人,各起姓氏。[22]

马家窑彩陶上多次出现的“卍”字纹(图1),当源于易学的阴阳论,即“卍”字起源于对男女性交而生儿育女这件事的知晓和礼赞。因此,远古岩画上的卍字舞是模拟男女性交的祭祀舞蹈。土家族傩舞《茅古斯》、苗族芒蒿舞,则是其遗存。在现实中,很少以男女配对的形式上场,而是以清一色的男性上场,配对起舞,其中一个则象征性地表示女性舞伴。

生殖崇拜的由野而文,促使先哲将男女交媾升华为阴阳之合,再演变为“卍”字符,实现了宗教观念的哲学化、表现方式的艺术化、表现方式的简洁化、表达手法的含蓄化。人类探索自身的生殖之谜,先是认为生儿育女是女人独自完成的,后来才发现男女交媾才能生儿育女。相应地,在创世神话里,最初是全知全能的始母神、“天地全神”,后来才是男女二神共同创世的神话,升华为哲学,便是阴阳二神。[23]

“卍”字,当是东巴教的本巴奔。易学,是中华的古典哲学之巅峰,开创于伏羲画八卦,以阴阳论为核心理论。纳西族是古羌后裔,是马家窑人的远亲;因此,他们也奉女娲伏羲为祖,他们的传统宗教是东巴教。东巴经每当谈到天地万物的形成,就归于至关重要、重复率极高的“本巴奔”,意即阴阳和合,其原型是伏羲女娲神话,若画成一幅图便是伏羲女娲交尾图。纳西语,“巴”是青蛙,属龙的原型,象征女娲,女娲又叫女蛙;“本”是蒿草,即伏羲占卜用的蓍草[24],象征伏羲。纳西族的主源在古羌,他们的祖先是从甘肃、青海一带的昆仑山,经过千万年的时间,迁徙到云南的;因此,东巴教遗存了古羌的信仰,纳西族奉伏羲女娲为祖,故有“本巴奔”之说。[25]

……

(欲知全文,请参阅:壮族神话与马家窑文化(原创首发)  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2/165373967.html


分享到:

TAG: 马家窑文化 壮族神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