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曾国藩赞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7-06-24 00:41:51 / 个人分类:原创诗词

曾国藩赞

/田波  2017-6-21,成都

华夷之辨盛孔门,祸害中华到如今。

民族内斗数千载,曾公一出万象新。

太平之乱列强笑,何须欧美亲用兵。

力挽狂澜扶朝廷,好大一颗忠孝心。

知行合一服天下,敢作国士第一人。

倘若学林多效此,泱泱中华可复兴。

注释:

  【1】太平之乱:即天平天国之乱。田波《宗教,是另一种政治》,认为:“始于16世纪的殖民主义,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全球化浪潮,其主导力量是基督教的传播。明末清初,部分基督教传教士散布的迷信论(中国的祭祖是迷信),激起了中华本土宗教(包括中华民族宗教、苯教、萨满教、东巴教、儒教、道教等固有宗教,以及华化的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顽强抵制,揭开了中西宗教之战(中华本土宗教与基督教的持久战)的序幕。500年来,中西信仰冲突一直是中国的最大隐患。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义和团运动(1900),是一反一正的两场宗教战争。清朝花了200年才建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内乱,摇摇欲坠。30年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什么挑起了华人的窝里斗,引发惨烈的连锁反应,让中国逐渐陷入‘印第安困境’?”

【2】曾国藩无可撼动的领导力从何而来  https://mp.weixin.qq.com/s/f5ke9dXcOZ2XnXm_tNVnfA

2017-06-19 水煮历史

作者:曾国藩研究专家刘绪义

领导艺术,是最高端的管理学,是一门高深学问。一个杰出的团队,必然有一个深谙领导艺术的带头人,必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在历史上,曾国藩的湘军集团,就是一个杰出团队。如果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曾国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卓越的职业经理人。置身于一个经营每况日下、内部管理山头林立,内耗严重,官僚主义横行的公司,而他,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成功冲破各种藩篱障碍,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中流砥柱,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韧性和个性。

湘军是所谓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临时性武装,并非国家的正规军。而作为一个文人,从没有带过兵,也并非出生在将门世家的曾国藩,何以在最短的时间把一支本是乌合之众的草根团练队伍,捏合成赫赫有名的“湘军”,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曾国藩必然有他独特的领军之道。

在整个湘军体系中,曾国藩是拥有着绝对的领导地位的。后世一提到湘军,总是以他为实际统帅;同时代的人,也视他为湘军领袖。其实,长达十年时间中,曾国藩只不过是一个空头名号的没有实权的统帅,但是湘军中各级将领,都对他敬佩有加、生死相随。在坐困江西,危机四伏时,刚刚回到湖南衡阳老家治伤的水师统领彭玉麟,就收到曾国藩的告急信,要他尽快赶回。而当时湖南通往江西的路已被太平军切断,彭玉麟接信后仍然立即出发,绕了个大弯,“茫鞋千里”,步行千多里路赶回曾国藩大营,与之共度难关;有的湘军统领远在千里之外打仗,临时被当地督抚征调,只要曾国藩一封信,他们都要求返回曾国藩军中;就连拥有湖北巡抚实权的胡林翼都表示“唯涤公马首是瞻”。

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因父丧回湖南守制,清军提督福兴奉旨赴江西会办军务。但福兴来到瑞州视察湘军时,湘军诸将都把他当成是客帅,根本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领导。福兴想调动湘军,没有人听他的。但只要远在湖南的曾国藩一张纸条,湘军就义无反顾奔赴千里之外,救援身处危急的友军。由此可见曾国藩在湘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唯涤公马首是瞻”并非虚言。

胡林翼

曾国藩离开湘军回家守制期间,湘军“二把手”胡林翼坐镇湖北,统筹全局,加之太平军内部局势的变化,湘军东征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一举攻克了江西重镇九江,一举扭转了曾国藩在江西时的困局。胡林翼还大力举荐和任用湘军大将李续宾、鲍超等,其声望地位之隆,俨然有取代曾国藩之势。曾国藩在家听说之后,心中对胡林翼都产生一丝羡慕嫉妒。然而,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备受胡林翼赏识的李续宾,却专门给胡写了一封信,公开提出请胡向朝廷说情,让曾国藩复出。他说,环顾国内大局,惟湘军是赖,而要实现克复南京、平定东南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请曾国藩再度出山,由"涤帅"主持前方战事,由"胡公"在后方支撑大局;现在大家都在想念"涤帅",有的人还开始说出了一些不利于胡大人的话了。

胡林翼收到信后,不但没有怪罪李续宾,而且很快就想办法怎么让曾国藩复出。事实上,他也看到了曾国藩的领导力,是自己所不逮的。

身处尴尬境地的曾国藩,并没有被李续宾等将领所抛弃,他们反而为了能使他尽快复出而努力奔走。这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基于湘军这个团队的事业发展。可见,曾国藩的领导力是无人能比的。

领导力即号召力。这领导力从何而来?绝对不是上司给的。上司只赋予你一个领导职位,在这个职位上你有多大的领导力,取决于你的号召力。简而言之,就是你说话有没有人听。因此,当一个领导发现部下不听话时,就应当马上警醒,这是领导力下降或者丧失的标志、信号。

那么,曾国藩这种无可撼动的领导力从何而来?

著名曾国藩研究专家刘绪义把这简单归结为曾国藩的“五个一工程”。所谓“五个一”是指一面旗帜(一个主义)、一支队伍、一个班子、一种文化和一块地盘。

一面旗帜

旗帜就是主义,就是使命、理想。曾国藩的旗帜是“卫道”,吸引的自然是抱道君子。理想凝聚人,使命激励人。有理想才有担当,有使命才有动力。这是聪明人最好的战略。

一支队伍

队伍是基本盘,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是领导的基石。离开了队伍,领导就只能是孤家寡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曾国藩沉淀懂得这一点,因而对队伍的生死表示极大的关注,不打浪仗,不打险战,就是绝不会将队伍置于危险的境地,平时连行军都要求不超过50里,注重保护队伍的战斗力。

一个班子

班子是领导集体,是队伍中最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有机的统一的组织。曾国藩湘军的领导班子没有明显的成形机构,但是在他心目中初具雏形,大致成员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其中两湖巡抚、湖广总督、江西巡抚、安徽巡抚和湘军水师统领,后来又加上了浙江巡抚,江苏巡抚是相对稳定的班子成员。自己的幕府只是参谋、咨询机构,还算不上班子成员。大政方略、战争谋划,他会征求他们几个人的意见,听取他们的看法,并且做到虚心纳谏,和衷共济。这个班子中曾国藩无疑是核心,在不违反他既定的方针路线下,他乐于接受各方意见。

一种文化

曾国藩很重视湘军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团队的风气。湘军总体上虽然是由农民组成,但却是一支有文化的队伍。文化熏陶人,文化改变人。思想如果没有文化作基础,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产生巨大的精力力量。

一块地盘

地盘放在最后,并不意味着地盘不重要。相反,地盘就是根据地,就是势力范围,队伍的来源、经费的来源,都在这里。曾国藩长期没有地方实职,没有实职,就是没有地盘的人,好在他团结了一批有地盘的地方督抚作为他的班子成员,因而,尽管很多时候需有求于他们,总体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尤其是两湖地区,湘军队伍和经费大半出自这里。有地盘才有利益,没有利益,空谈理想,是虚伪。

“凡是勇于做事的人,心中都有大欲望。”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以外,绝大部分是为利益而来。这利益可能是金钱的回报,可能是自己发展的空间,可能是世俗的官位。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相信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呢。所以曾国藩作为一个明智的用人者,特别注意满足人才各自的欲望。这叫做你替他着想,他为你卖命。曾国藩称是“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 马克思、恩格斯说得很透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

曾国藩前期为什么挫折多,大半是因为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被清廷看作是并不重要的“消防队长”,直到他获得两江总督后,情况才发生根本改变,只用了3年多就打下了最后的堡垒。

曾氏的门生薛福成后来总结了一句话,可以看到地盘的重要性:“大臣建树之基,在得一行省为之用;而其绩效所就之大小,尤视所凭之地以为准。”大臣能不能有所建树,基础是担任一行省的实权领导,绩效大小,也取决于这一行省的地位。正是看到了曾国藩的例子,后世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争夺地盘也就成了主要目标。假如北京一开始就赋予曾国藩地方督抚的实权,可以调动必要的资源,如王阳明那样,便宜行事,也许这场太平之乱不会持续那么久,12年的时间或许可以缩短大半。

曾国藩将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一支精兵,而从湘军出身的名臣名将也是人才辈出,星斗灿烂,乃至“湘军精神”流传后世,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这无不体现了曾国藩强大的领导力和管理智慧。

打造一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工作效率高、执行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企业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曾国藩的领导艺术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家学习。曾国藩的治军理念非常契合当代企业管理,或者说曾国藩管理军队的理念和实践至今仍然没有过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分享到:

TAG: 忠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