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天山的哈萨克族 ——2016年新疆西王母蟠桃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7-04 12:20:35 / 个人分类:原创随笔

天山哈萨克族

——2016新疆西王母蟠桃

/耕田书童

诗云:游牧部族哈萨克,不知何时居天山。猴年有幸去新疆,不远万里来结缘。见了美女忙合影,长相类似咱祖先。惜乎鸟语听不懂,诸多美食可解馋。古槐树下演婚礼,毡房之前在擀毡。鞭子下面谈恋爱,男儿无不打得欢。结亲盛行姑娘追,马上小伙甘受鞭。新娘伴娘婚纱美,宛若天鹅在下凡。弹起欢快叮咚曲,盛邀宾朋舞翩跹。一对新人来客扮,乐得大伙笑翻天。阿爸阿妈合个影,再到毡房兜一圈。急急忙忙要赶路,只好来年再上山。

2016617-20,新疆阜康第四届西王母瑶池蟠桃会系列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年会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层论坛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4176。简言之,即2016年新疆西王母蟠桃会。很荣幸,我参加了今年的蟠桃盛会,在天山,去天池的路上,亲睹哈萨克风情,印象很深。“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部族”,这一美誉,让人想起《礼记》的大同世界,让新疆之美倍增,但愿这种哈萨克族的优良风俗,引起社会国家的高度重视,传遍神州,造福天下,为中国梦助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助力。

新浪微博的博友“@栗旭同晒新疆”,2016-6-6说:“【晒新疆2650——为什么哈萨克族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新疆的哈萨克族分布于伊犁、阿勒泰等地,作为比较纯粹的草原民族,热情知礼是哈萨克族的美德。长期的草原生活,牧民们为了生存与野兽、大自然搏斗,形成了互助的风俗,即使有什么天灾人祸,也不至于有人无家可归而沦落街头为乞丐。”栗老师,问我:“亲,新疆这么大,你知道多少?”我,答复:“回亲的话,今年才来第一趟,历时5天,走马观花都谈不上,因此很想多来几趟,向你们取经。”

“哈萨克族历来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在哈萨克语中:‘kaz’意为‘天鹅’,‘ak’为‘白’意为‘白天鹅’。‘白天鹅’的双翅是骏马和歌声。他们以牧为业,热情好施,族人之间互相帮助,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_TC风尚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841b8fc0101e46j.html  2012-12-23 14:20:57

按《春节考源》关于“昆仑三族”的民族理论,哈萨克族是凤族,崇拜凤凰,以及凤凰的重要原型——白天鹅。他们把白天鹅视为祖先,在族源神话里,女始祖就是白天鹅。哈萨克是龙凤呈祥之族,即龙凤联姻之族,母图腾是类凤——白天鹅,父图腾是类龙——羊。“哈萨克以白天鹅为始祖。‘哈萨克’这个词,意即‘白天鹅’。《牧羊人与天鹅女》说:一个牧羊人,是个孤儿。一天,沙漠大风吹来,黄沙滚滚,羊群失散,草原变成沙漠。牧羊人热得头晕,喉咙冒烟。每当他昏倒在戈壁滩上,就有一只白天鹅用柳枝向他嘴里输水。后来,白天鹅在草丛中脱掉了天鹅羽衣,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与牧羊人成婚。婚后生儿育女,他们的后代就是哈萨克。于是,白天鹅成为哈萨克所崇拜的图腾。”(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哈萨克族敬仰祖先,甚至比中原的许多汉族做得还好,他们有两句古话:“祖先留下的财产,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不知道自己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儿。”所以,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华民族宗教(社皇教)一个活生生的范例;因为,祖先崇拜是社皇教的核心,社皇教是影响最大的拜祖教。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都是哈萨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就有的古俗。因此,现实中还可看到比伊斯兰教更古老的萨满教的影子。

新疆,古称西域,太大(是祖国版图的六分之一),太美;新疆中部的天山天池,古称瑶池,有西王母神话让人浮想联翩,有神湖圣山让人仰慕,有哈萨克族风情让人沉醉。去一回,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去几回,或许能看个名堂;定居于此,想必是许多内地人的夙愿。

(哈萨克族婚礼)

(哈萨克族婚礼)

                                           (那木吉拉老师、哈萨克族姑娘、耕田书童)

注释:

   1】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是哪个?-哈萨克族百科  http://kazak.baike.com/article-44331.html 

2011-07-25本文行家:塔玛夏

哈萨克族历来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在哈萨克语中:“kaz”意为“天鹅”,“ak”为“白”意为“白天鹅”。“白天鹅”的双翅是骏马和歌声。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他们长期游牧于深山老林或荒漠草原,经常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野兽作斗争,造就了强壮、团结互助、纯朴友善的性格。哈萨克有史以来就以殷勤好客而闻名。有谚语说:“祖先留下的财产,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凡是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烈欢迎,谒诚接待。平常待客是奶茶、包尔沙克、奶疙瘩、奶皮子、酥油等。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羊杀马款待。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如果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倘若过客在黄昏时投宿哈萨克人家而遭到拒绝,便可传告他们的头目,这个拒绝过客的家庭,一定会受到惩罚。实际上哈萨克人是从来不拒绝过客住宿的。正因为他们热情好施,族人之间互相帮助,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在天池风景区周边的百十户哈萨克人思想观念也更新了。过去他们没有经商的习惯,他们认为做生意是坑人,不道德。他们一直信奉着一句格言式的俗语:“今天卖奶子,明天见不到太阳。”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入人心,哈萨克人也做起生意来了。只要游客一进入风景区,就会发现一群牵马的哈萨克人围住客人,争先恐后地让客人骑他们的马上山游览;有头插羽毛的小姑娘在招呼客人买蘑菇、买酸马奶;有身穿红裙子的少女叫卖天山雪莲。毡房旅舍、林畔饭店,有头戴花巾的大嫂及身穿民族服饰的哈族男女在接待游客,时而还听到用生硬的汉语的叫卖声:“烤羊肉、香的哩!”“手抓肉、热热的!”天还是天池的天,地还是天池的地,只是多了哈萨克人对服务行业的参与,天池更加增光添彩,热闹非凡,游客的吃、住、玩又别具一番民俗风情。

2】哈萨克族民族的历史是怎样的?-哈萨克族百科  http://kazak.baike.com/article-44425.html

2011-07-26本文行家:塔玛夏

哈萨克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先,每个小孩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七代祖先的名字,有些人甚至能背出十几代、几十代祖先的名字,由此而作成的氏族谱系对于哈萨克部落氏族的演变及族源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哈萨克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自己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儿。”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哈萨克的起源问题。中国的研究者往往将哈萨克与乌孙联系起来,理由之一是现在哈萨克人中还有名为“乌孙”的部落;其实还可以再往前推,比乌孙更早还有塞人(Saka)部落游牧在今哈萨克草原的广大区域,在今天的哈萨克人中同样也可以找到许多以“-塞克”结尾的部落名,而“哈萨克”一词本身中的“萨克”也与Saka有关,如有一种看法就认为:“哈萨克”的本义正是“真正的塞人”。

从语言上来看,塞人是属于印欧一系的民族,和波斯人是远亲,乌孙则是突厥一系的民族,但是语言跟种族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考古学的研究证明乌孙和塞人一样都是欧罗巴人种即白种人,因此乌孙与塞人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将乌孙语划归突厥语族,实是因为乌孙处于塞人与突厥先世的交界地带,而突厥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种族,以铁勒人为主体,其中渗入了不少塞人因子;同样,塞人作为印欧草原上的古老的游牧民族,分布又广,其语言由西到东从印欧语逐步向阿尔泰语过渡,中间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因而乌孙既可以Asii的名称出现在塞人部落联盟中,也可被视为原始的突厥人。

从语言和人种上来看,原始的乌孙最早可能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与坚昆(即后来的黠戛斯、吉尔吉斯)是近亲,后来逐步向南迁徙,曾经在敦煌、祁连生息过一段时间,因受月氏的压迫,又西迁到了伊犁河谷和七河流域一带,在这里他们发展壮大起来,先后击败月氏、塞人,建立了强大的乌孙国,并成为汉帝国对匈奴作战的重要盟友。乌孙国中,有大量的塞人,他们同部分残留的大月氏人一起,接受乌孙人的统治。

大月氏同乌孙一样,也是哈萨克的族源之一,近代哈萨克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乌孙是大玉兹中最主要的部落,“玉兹”这个词就与“月氏”有关,今天的哈萨克人提起大玉兹时,总以乌孙为代表,他们常说:“大月氏就是乌孙”,可见大月氏很早就融合进了乌孙。与乌孙一起同为哈萨克族源之一的还有康居(康里)、奄蔡(阿兰),这也都是塞人一系的部落,今日哈萨克部落大玉兹中的康里和小玉兹中的阿尔钦被认为分别就是康居和奄蔡的后裔。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乌孙”的名称在中国史籍上就消失了,这时候中亚兴起了嚈哒人,漠北是柔然人的天下,乌孙中有一部分为躲避柔然人的压迫,就逃进了葱岭,一部分留在原地,其中因受突厥压力而西迁的一部后来成为突厥西边的可萨(曷萨)部,还有一部分辗转流落到漠北,融合部分铁勒部落后,发展为西突厥十姓之一的突骑施。

突骑施也是现代哈萨克的来源之一,在哈萨克语中,突骑施也叫做“撒里乌孙”,“撒里”是“黄”的意思,“黄”与“黑”相对,是指头发的颜色,可见突骑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是古乌孙人的嫡裔。撒里乌孙也是今日哈萨克的一个部落名。西突厥衰微后,故地上兴起了突骑施汗国,唐帝国也积极扶持它来抵御大食的进攻,以保卫其西部疆域。突骑施汗国内部分“黄”、“黑”两姓,可汗所出的突骑施部是黄姓,即欧罗巴人种,另两部车鼻师和处木昆是黑姓,即蒙古人种【黠戛斯部落中也分赤、黑两姓,赤姓(赤发蓝瞳)为正统嫡传,黑姓(黑发黑瞳)则被认为是李陵的后裔,由此也可以证明突骑施和黠戛斯的先世——乌孙和坚昆的亲缘关系】,黄、黑两姓相争不已,加上后突厥的打击,突骑施汗国很快便衰落了,继之而起的是葛逻禄汗国。

葛逻禄也是现代哈萨克的来源之一,今天的哈萨克部落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部落名。葛逻禄在中亚的霸权较为长久,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十世纪中叶,它又作为主体之一,联合部分西迁的回鹘等,建立了著名的喀拉汗国(即中国史籍中的黑汗王朝),汗国的东边是佛教回鹘人的高昌王朝,西南是伊斯兰教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后来喀拉汗国灭掉了萨曼王朝,从而统治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正是在喀拉汗国时期,开始了突厥人大规模的伊斯兰化,而中亚的突厥化也在此时达到高潮。汗国的文化也极为发达,马赫穆德·喀什噶尔就是在这期间写出了成为后世研究突厥学经典之作的《突厥语大辞典》;汗国还以“圣战”的名义出兵灭掉了有千年佛教文化传统的和田国,使整个南疆全部接受了伊斯兰教【后来高昌回鹘归降成吉思汗的蒙古,整个新疆便不再有佛教徒的国家了】。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及赫赫有名的匈奴,它在哈萨克的形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北匈奴主体西迁后,有很大一部分留在哈萨克草原上,在中国史籍中叫做“悦般”,悦般人非常讲卫生,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周围的其他族人,今日哈萨克人中也有很多特别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可能就和悦般人有关。悦般到了突厥人统治的时代被叫做“咽面(样磨,牙格马)”,是西突厥十姓之一,上面提到的喀拉汗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不少咽面部落。今天哈萨克的大玉兹中有名为阿尔班的部落,中玉兹中有名为阿尔根的部落(又叫做匈奴),据认为就是匈奴人的后代。

契丹亡于女真之后,耶律大石率馀部远走中亚,征服当地各部,建立了喀拉契丹汗国(西辽王朝),成为中亚的新霸主,国亡后,契丹人大部留在原地,也成为哈萨克的族源之一,今日哈萨克中还有名为“克塔伊(契丹)”的部落。契丹源出东胡,当属蒙古人种,黑瞳黑发,故而西辽也被称作“喀拉契丹”,即“黑契丹”。西辽亡于乃蛮,乃蛮和克烈等部也是今日哈萨克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萨克中玉兹中还有叫“乃蛮”和“克烈”的部落,而这两个部落也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的主体。乃蛮和克烈虽然后来加入蒙古部,但他们和汪古部一样,原先都是属于突厥系统的,即他们源出于铁勒诸部,从前曾经加入过突厥、回纥的部落联盟,但这并没有什么矛盾,因为蒙古本身就是一个混合的部族共同体,其核心出自室韦,而加入了不少原属突厥的部落,越往西突厥成分越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的西蒙古语和东蒙古语差别较大【卫拉特蒙古的先世斡亦剌惕活动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唐努乌梁海一带,这正离突厥先世和坚昆栖居的地域不远;而蒙古本部的先世蒙兀室韦则是活动于蒙古高原东部的鄂嫩河、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接近大兴安岭,距鲜卑的始居地不远。

按照某些突厥语学者的分类,哈萨克语属于突厥语族中的克普恰克语组。这个克普恰克也是西突厥中的一个部落,在中国史籍中叫做“钦察”【当初正是由于受到钦察人的压力,乌古思-土库曼人才大批西迁,其中的一部迁至小亚细亚,发展成为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参见拙文《突厥与土耳其》】,俄罗斯人称他们为“波罗维齐”,而在东欧、拜占庭的史籍中则叫做“库曼”。钦察是西突厥西北部最活跃的一个部落,他们向西、南两个方向的发展都很积极。向西,他们一路战胜了伏尔加河、顿河、第涅伯河、德涅斯特河流域的哈扎尔人、保加尔人和佩彻涅格人,一直行进到多瑙河畔,还多次打败罗斯人、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向南,他们则逐步占据了里海、河中之间的广大地区,使得原本游牧于此的乌古思部落纷纷向南、向西迁移。于是钦察人势力大盛,欧亚间的那一大片草原也被叫做“钦察草原”,而欧洲的商人要想从陆路去东方,就必然会经过钦察人的领地,因此,他们认为在亚洲掌握库曼语(即钦察语)就跟在欧洲掌握拉丁语(或者说像今天我们掌握英语)一样重要,为此,当时的欧洲还专门出了一本《库曼语汇编》【足以和眼下的《赴美英语指南》、考“托”诸书以及著名的《考“寄”红宝书》相提并论;这部《汇编》也成为后世突厥学家们研究古突厥语言的宝贵材料】。蒙古西征时,钦察和俄罗斯(当时叫斡罗思)组成联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于挡不住蒙古的铁骑,拔都在征服了钦察和斡罗思全境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因为汗国境内以钦察人为主,所以也叫做钦察汗国。后来十五世纪中叶成立的哈萨克汗国,即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后的一个汗国中再分裂出来的。因此,现代的哈萨克语由钦察语演变而来,哈萨克也通常被归入突厥一系,虽然加入其中的蒙古成分也有不少。

金帐汗国不久便在其东部领土上分出了白帐汗国,后来从白帐汗国中又分出了乌兹别克(月即别)汗国。1456年,为了逃避压迫,钦察草原上的一些部落在两个汗王的带领下从南部的乌兹别克汗国脱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哈萨克汗国,从而奠定了近代哈萨克民族和国家的基础,“哈萨克(Kazak)”一词最早也出现于此,它的本义是“自由自在的人”、“独立不羁的勇士”。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另一个与之同源的词,这就是“哥萨克(Cossack)”,两者本义相同,发音相近,在俄语中,“哈萨克”写作Казах,“哥萨克”写作Казак,几乎完全相同。哥萨克本是俄罗斯人中的一些农奴,因不堪沙皇的压榨,逃到南方,而南方本是突厥语的天下,因此他们也借用表示“自由的勇士”的“哥萨克”这个突厥语词来作为自称。后来,哥萨克又被沙皇徵召为雇佣兵,成为侵略中亚、北亚各族人民的急先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打着“自由战士”名号的哥萨克们,不去设法解放其他被压迫的人民,反倒使更多的民族丧失了自由,美好的名称遭到如此的亵渎是谁也没有料到的】。

1991年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为独立的共和国,从而取代蒙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看看地图就可以发现,哈萨克还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即它的领土中有一小部分位于里海以北、乌拉尔河以西,那是属于欧洲的地区。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来还和蒙古人有关,当然,也离不开俄罗斯人的影响。原来,那片地区本来正是西迁的土尔扈特人的牧地,他们为了躲避新兴的准噶尔人的压迫,不远万里来到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哪想到俄罗斯人的压迫更厉害,办法,又只得折腾回去【看看《东归英雄传》便可想象其场景之惨烈】,就在这之后,哈萨克小玉兹有一个叫苏丹·布克的部落首领,看上了这片土尔扈特人空出来的牧地,于是投靠沙俄,申请率领部落移居该地,沙俄正好想分裂哈萨克、拉拢小玉兹,因此欣然同意,这样,那片地区就成了哈萨克人的牧地,后来成立加盟共和国时,苏联也就把它划给了哈萨克斯坦。那个本应是“哈奸”的布克,反倒变成了近乎民族英雄的开边功臣,呵呵,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哦。

                                                (天山的哈萨克族风情园广告画)

3】哈萨克族是怎样谈恋爱的?-哈萨克族百科  http://kazak.baike.com/article-44329.html

2011-07-25本文行家:塔玛夏

你听说过“姑娘追”吗?你亲眼看过“姑娘追”吗?原来,“姑娘追”的新疆哈萨克族的一种马上竞技活动,它富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的纯真而又浪漫的生活情趣,它有时就是纯情男女相爱的一场喜剧。你如果来到天山、阿尔泰山中的牧区草原参观旅行,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同胞,会很乐意为你展示本民族的奇风异俗,让你一饱“姑娘追”的眼福。

哈萨克族,在新疆十三个主体民族中,人数居第三位。他们主要居住在天山北麓风光绮丽的山林、草原中,也就是现在以伊宁为首府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沿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回去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哈萨克”一语,译成汉文就是“避难者”。

据说,哈萨克族的先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被迫西迁,后来又受乌孜别克汗的逼迫而东走,屡屡逃难,故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哈萨克”一词,译意是“白天鹅”。在哈萨克口头文学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远古时候有一个叫卡勒恰恰德尔的年轻勇士,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昏倒在戈壁上快要渴死了,这进,一只白色的雌天鹅翩翩飞来,用口涎给勇士解渴、疗伤,帮助他死里逃生。勇士醒来后,白天鹅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并和勇士结为夫妻,生下一子,就起名叫哈密瓜哈萨克(白天鹅)。儿子后来也娶妻生了三个孩子,叫大玉兹、小玉兹。他们的后代就组成了哈萨克族的三个大部落。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哈萨克族的先民之一就是西汉时期的乌孙人。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为了抗击敌国月氏人的骚扰,派张骞到西域联络乌孙共同钳制月氏。汉武帝还采用联姻的方式,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柔弱的细君公主不适应当地生活,不久因病去世,汉武帝又将解优公主嫁予乌孙王。女中豪杰的解忧为乌孙王生儿育女,辅助朝政。她从汉朝带来的女才子冯撩,文武双全,为乌孙国的强盛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与乌孙的这一段和亲佳话,反映了汉族与哈萨克族曾经在历史上有过的打戚亲关系。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马上功夫十分了得,歌舞弹唱也是代代相传。每年夏秋季节,牧场上草青林绿,牛羊肥壮,哈萨克牧民常常聚集到一处平整的草地上,举行传统的竞技优育比赛,主要是赛马、刁羊、摔跤、姑娘追。赛马参加者多是十来岁的少年骑手,马匹一定是他们最心爱的奔跑如飞的伊犁骏马,在规定的时间、路段中,看谁跑得快,其激烈场面,不亚于香港的跑马地。优胜的骑手被部落当成“巴特尔”(勇士),优胜的骏马也受到部落的奖赏,为它披红挂彩,雀跃欢呼。刁羊,是一种比骑术、比耐力的游戏。各部落推选出自己的优秀骑手,参加比赛的多达十来人,个个是骑术精明,身手不凡的大汉。赛场主持人将一只山羊宰杀,割掉羊头,把羊身放入盐水中浸泡,使皮毛增加韧性,然后把它放在赛场中间的草地上。在赛场另一处还要放置一个离地略高的篮子。开赛的号令一下,只见所有参赛的骑手都朝着山羊一拥而上,谁先拾起羊,便夹紧在胳膊下,飞快地朝篮子奔去,其他的骑手哪肯罢休,都纷纷围上来抢羊,你争我夺,互相冲挤,马嘶蹄乱,扭成一团,最后就看谁能牢牢擢住山羊,冲出重围,迅速把山羊投入篮中而取胜。比赛结束,优胜者就把羊肉煮熟,分给本部落的乡亲们共享。他们叫这种羊肉为“幸福肉”,预示着本部落今年人畜兴旺。哈萨克族的民族式摔跤,和蒙古族的颇为相似,都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不许拳跤乱来。现在,他们也引进国际式摔跤的新项目。

在每次传统的竟技比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姑娘追”它往往是全场比赛的压抽戏。“姑娘追”据说是由上古“追姑娘”的风习演变而来,至今既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娱乐项目,又是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好机会。参加者一般都是未婚的青年,一男一女搭成对儿。比赛分“去程”、“回程”两段。比赛开始,男女双双在去程上并辔徐行。这时,小伙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姑娘倾吐心曲,甚至调情逃逗,姑娘羞到耳根发烧,也只能保持沉默。到了终点,双双勒勒转马头进入回程的一瞬间,小伙子立即扬鞭催马,拼命逃奔,那温柔的姑娘忽然之间竟变成了个沙场女将,飞马猛追上去,一靠近小伙子,就挥鞭狠狠地抽打,这时小伙子是绝对不能还手的。如果这姑娘对小伙子心中有意,自然会手下留情,只见皮鞭子老在空中转圈子,却总是落不到他的身上,即使是轻轻落在小伙子的身上,也只是她表达对小伙子情感的示意。如果对那小伙子刚才言语轻佻,惹恼了姑娘,这时姑娘就会用鞭子狠狠地“报复”一番,那连珠式的劈里啪啦的皮鞭,直打得小伙子抱头“鼠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此时赛场周围男女观众都会笑得前仰后合,还呐喊助威,大叫:打,打,打!这种游戏有时会激起一些大叔大婶们的兴致,也会相邀上马,远起了“姑娘追”,回味年轻时候的风韵。这一来,赛场的气氛就更加高涨了,那两位大叔大婶诙谐的表演惹得人们大笑到捂住肚子“唉呀”的叫唤。这真是:哈萨克风俗实在怪,鞭子底下谈恋爱!

                                                         (哈萨克族:擀毡)

4】《礼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新浪博客的博友“清欢有味”,2016-07-04对这篇博文的雅评:“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所有的遇见。”

(哈萨克族:欢迎您!)

(所有照片,皆为原创)


分享到:

TAG: 哈萨克族 蟠桃 天山 西王母 新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