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谐苍生循往复 神话千载气自留

山海经研究心得之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6-06-09 22:20:17 /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

      高考结束了,我也从苦海中跳了出来。因为是高中教师,因此必须要经过一天的考前培训和两天的监考。累死了!
      说实话,在监考过程中我偷懒了,因为看着一个个高中为了所谓的“理想”而奋斗,心中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趣。所以也就索性思考《山海经》中的神神怪怪。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始终在尝试用西方神话学理论或是中国比较感性的神话思维和考证方法解读“鸾鸟”这个神兽,可是做了近三年,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我总觉得我正在走进一个怪圈中:总是尝试着使用理论去解读神话,或者是寄希望于能够总结出有逻辑的观点。这样做真的就对了吗
      我有时候在想,研究神话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有的人说是更好地挖掘中国文化或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可思前想后,我觉我错了!我曾经认为的观点也错了。现在的社会不需要神话,因为我们就是活在创造当中,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每一时期都有新的思想融入我们的世界,我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神话,还研究古代的神话干什么呢?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批判我,尤其是现在仍然在做深化研究的老师们。但我还是想说。
       上研一的时候,我写了一片小短文叫“道韵说”,这篇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我也觉得比较满意。是根据中国古代所谓的“气”和“韵”得来的。意思是我们的神话并不是在弘扬某一时代的某种精神,也不是在特意的在记录什么,而是通过一种形象化思维将上古的一抹痕迹留给了后人,这一抹痕迹并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道”。比如大禹治水,流传下来很多年了,传唱了很多年了,并也衍生了种种神话故事,可到头来寄语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关键词在“水”这个字上,大禹并不重要。为什么?翻翻《山海经》,里边的林林总总都是有根据的,有敬天的,有拜月的,有畏神的等等,都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疑惑,源头在于自然,而并不是解读过程。所以如果定位史料中记载的大禹治水,那么神话的本源就是水,很简单。
      想到这里,我觉得通达了不少,以往的思考都是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背负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和理念,却不知创造神话的人都是人类的祖先,也就是一些没有文化的人。
      近来看陈丹青先生的讲座颇有感悟,就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真正懂得去欣赏的人太少了,文化古迹很多,出土文物很多,但是真正看到或是见到亦或是亲手抚摸过的人少之又少,每每做论文不是这个理论就是那个理论,谈天说地,博古通今,煞有介事。但是仔细一想,真正能站得住脚的那一抹感悟又有多少,我曾经查过,从1934年开始2015年,关于神话的论文大致在15万篇左右,这是何其庞大,但是从1934到1990年期间,论文少之又少,大多都是报纸或是某本书中对于神话思想的感悟,细读妹妹感觉收获很多,但是1990年至今的论文,虽然长篇大论,可是味同嚼蜡,思之令人厌恶。这是何故?
        神话,一抹传承于古代的气韵或是道韵,应该是用来摸用来看,用来想用来听的,我想一个真正干过农活的文化人,对待“牛”这个神话原型肯定要比一个只做理论从各个角度剖析它要真切的多;一个真正经历过洪水灾祸或是泥石流的人一定懂得大禹治水这个神话的真正含义。有些事情说不通,但是我们却能感悟得到;有些事情说不明白,可能要比倚马万言要强得多。
       所以,有些人一直在谈论中国文化的没落,一我认为是时代的变化;二我则认为是研究文化的人出了问题。可能不对,但是确是真的感受,研究的太多了,太透了,也太过了。把好端端的东西研究得越来越抽象化、理论化,我想当某一天,某一位专家站在讲台上用编码文化从新解读中国图腾的时候,有可能是中国神话学的进步,但也是中国神话灭绝之时!

分享到:

TAG: 山海经

耕田书童 引用 删除 耕田书童   /   2016-08-25 22:55:49
5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