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 文化:西部开发的关键发力点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8-25 16:19:33

文化 文化 文化:西部开发的关键发力点

【人民网.舆情频道】2012-08-24 10:45:33消息来源: 赵小玲 张汉信
 
什么是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在文字范围表述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因此,我们今天关注的焦点限定在国家“文化大发展”,以及这个大背景下西部如何搞文化开发的问题。采访的对象是长期生活在西部,又对东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思考的人士,也有著作等身的西部大师级人物。当然,作者也参与其中。
尽管观点各异,大家的一个共识是:文化确实是西部开发的一个关键发力点。回首十多年来西部开发的经验,从投资、对口支援、家电下乡等等,诸多措施效果有限,而文化开发符合区情、国情,正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最大需求。还有:
一,西部的文化资源比地下矿产还要丰富,没必要等、靠、要;
二,文化开发总比制造业的投资成本要低很多,而文化产品却能与发达的沿海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走向世界;
三,文化开发从来都是带动其他行业的先行因素,如同长征遵义会议,具有战略方向意义;
四,文化开发能避免与东部的同质化竞争,开发效率有比较优势,还能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并蓄积可持续的后开发优势,也就是把国民经济的战略大后方留给子孙后代一部分。
 
文化繁荣?还是垃圾发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个《决定》标志着我国文化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说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的是: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如何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用继承和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回首过去,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一次“文化大革命”,否定了一切。今天,当我们规划了文化发展的远景和开发政策时,大家又一哄而起,好像对文化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亲热”。历史似乎像钟摆一样总是这样左右摇晃。
那么,我们的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家底如何?有清楚的界定吗?下面我们呈现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张怀群(甘肃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被誉为西部文化“泰斗”):
西部有一种坚守,那就是文化。
以文“化”人,是文化。“文”,是规矩、规则、技术、智慧等的总和。“化”,是进化、转化、变化、深化、教化——达到改变。
以文育人,改变人,发展人,是文化。文化话题大于海,只能简单讲述。
首先,把文化条理明晰化,让文化成为一条清清亮亮、轻轻松松、温温柔柔、人情味强烈的链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一定要干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不是摆设、形式,不是概念、点缀。
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生活化、世俗化起来。
文化是民族之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脉”,和水一样,要流,要传,那就从古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源头传下来。
我们回头看了一下,中国几千年了,现代几十年了,原来只建成了物质家园,公路、楼房、私宅、家电、汽车、还有剩余的衣食百货,原来都是物质家园的内容。精神家园才刚刚提出,也就是才上路。其实它早已存在,只是我们投入的智力、精力、财力太少,或是零。
只有人民的精神家园像人民的物质家园一样富有、文明、多彩多姿时,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
现在是商品及文化快餐过剩时代,似乎什么都过剩,天下过剩,匹夫无责,难出文化大师。“五四”时期出大师,因那时举国需要他解决现实紧迫问题。
同样如此,大师问题不解决,文化建设中的混乱、本末倒置、沉渣泛起就难以解决。呼唤大师,呼唤旷世奇才,比呼唤几千亿投资更重要。
我们这个时代,若没有与盛世匹配的传世名作,使世界文化大河上的中国文化大帆高扬起来,文化中国之衔就提不起来,中华文化航母在世界上就显赫不起来。今日的文化鱼龙与泥沙俱下,必然阻塞文化河道,文化之脉不纯粹、不清晰,文化紊乱综合症就显得横行起来。
伴随现代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败失信、唯利是图等生活现实,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向前走,走进现代化;而老百姓的伦理道德却往回走,选择走进传统。这是人们未泯的良知对文化垃圾的本能抵制,大家纷纷去敬拜神祗,敬拜如神一样完美的伟人、贤人,这是道德和精神的追求,试图抵制在现代不应该死灰复燃的腐败、物欲横流的民间行动。
我们看到无数可敬的人,在回归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文化本源,主动传承忠孝的当代形式,向真、向善、向美展开了不竭的民间奋斗征程。在腐败、腐朽面前,农村父老乡亲们才是忠孝双馨、美德无暇的群体,他们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也正是他们支撑着文明世风、国泰民安的大局。
文化强国建设正拷问我们的智慧,拷问我们的才华!
 
赵小玲(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今天,文化发展虽然有了好的形势,但还是要理性地研究文化市场的需求,客观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发展的现状。西部有中国文化很好的起源性遗存,文化开发当谨而又慎。
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将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扶持。全国的地方政府也紧随其后,频频出台一个又一个的扶持政策。企业为此蠢蠢欲动,仿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如何规划一个当地政府想拉动的文化项目。
但现实发展的状况并不是那么乐观,有 “一头热”状态:官员热、群众冷;规划热、落实冷;宏观热、微观冷;保护热、开发冷;投入热、产出冷,等等,发生了诸多不匹配的现象。
你到基层政府、文化单位、文化企业一看,大家都在跃跃欲试地搞概念文化,或者炒文化概念。似乎文化的“经”一念,拉动内需的经济大戏就活了。大家似乎都在消费国家的政策,通过项目来争取政府资金支持。
书法作为一种大众化艺术,其作品的市场价值被近年来的不规则的市场炒作严重扭曲。一幅书法作品,一旦拍卖行加入,从起价的几万,不断追加到几十万、上百万。还有的作品在拍卖中被名人效应蒙蔽,拍卖行高举专家、名人大旗,与其背后找来的托儿共同合作,赚取投资者的钱,大家私下来分赃。这样名人作秀,公司策划包装炒作,拍卖行配合,使一些投资者摸不清南北,就当了冤大头。甚至一些大企业人士也稀里糊涂私下卷入其中。
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电影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我国的电影业过度重视名人效应,名导演被全社会捧上了天。目前我国每年制作几百部的电影,但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没能获取利润。几位电影导演大鳄就主宰了中国电影的大半壁江山,其他电影的票房则不容乐观。而且,名导演之间、名演员之间相互攀比、暗中较劲,经纪人挖空心思策划、推波助澜,演员的出场费翻番涨价。本来,一部好的电视剧一两千万就能拍成,但由于名导演、名演员等主创人员的出场费用就占到总投资的60%-70%,投资人的预算不断提高,负担也越来越重,尽管拍摄过程中节衣缩食,影视剧被迫流于粗制滥造,产品质量严重扭曲。
当下影视市场多把焦点集中在名导演、名演员身上,虚名之下大家都在拼眼球、拼暴露、拼实力,没有人拼内容、拼思想、拼价值,道德的滑坡先从电影业业内人士泛滥。如此现状如何能够形成影视市场良性发展的状态?
电视剧市场的现状中,拍一部电视剧拖垮几家投资企业的情况比比皆是。投资人普遍有被骗入局的感觉,心理严重受伤。我国一年产出几万部电视剧,却面对着有限的终端平台,投资人缺乏产业投资技巧,民间资本还没有罢手,已经至少有上万企业自认“倒霉”了。
而一批真正优秀年轻导演的作品一直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发行渠道,作品无法进入院线,亦没有展示的平台,好作品都胎死腹中。名导、名演们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新人才的发展空间都被霸占了。
电影的核心发动机出了这样大的问题,让人心里真的好痛。看到我国年轻一代那么喜欢电影,又看到电影基地遍地开花。为什么不能共同组织年轻的电影艺术人才拍摄有乐趣有文化尊严有艺术价值的好电影?由中宣部、广电总局牵头制定观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全国范围内公开竞争,选拔优秀的作品进入院线播出,一来能选拔优秀的艺术人才,推动人文艺术作品的发展,二来平衡当下名人垄断不规则的矛盾市场,理性的引导影视产业发展。然而,微弱的呼吁能奈其何?中国文化产业天下熙熙,一哄而起,大大超越了文化的本真使命。
我们急切地呼吁文化产业当应回归理性了。
再看动漫产业,政策刚一出台,各地对项目蜂拥而至,圈钱大饼越画越大,由于体制和制度上的原因,迄今全国已有几十家动漫大旗下的文化产业基地。但由于体质不完善,加之政府喂奶式的推动,不仅没有使得这个产业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好势头反而无形的给投机者创造了条件,导致很多很多动漫公司不注重项目质量、内涵挖掘,全部精力亦投入到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上来。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的发展。
在这种皆大欢喜的背后,黄色文化屡禁不止,香火文化、大建寺庙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复古的、暴力倾向的产品满天飞,拜金至上暗流涌动,文化垃圾发酵的东西装满了大家的眼睛,世俗化的倾向让这片大陆很少找到一片神圣的天空。而我们的统计数字最后的总结,却是“文化繁荣!”。
理性、科学如不能得到统一,文化开发自然会出现各种障碍。某种程度,有时感觉有些“文化大跃进”的苗头。希望西部的文化开发,在保留中华文化固有的基础上,多一点理性思考,少一点运动式亢奋!
大学教师
今天,传统文化、原生态文化一夜走红。但不要忘了,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我们都看得很清楚。但今天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大有超越一切的气势。抛开传统文化优秀方面不谈,难道这种文化传统真的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净化,完全适合中国现代化发展了?
传统文化的负面绝不会因为一次革命,一次运动,就能完全改观、消失的。它暂时地消失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它会折回来;或者,它表面上改观了,但底下的暗流仍在。我把传统文化的这种弹性与隐蔽性概括为“文化的陷阱”。这种陷阱,从政治制度层面来讲,会使张勋复辟,会使袁世凯称帝,更会使不穿龙袍的皇帝君临中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蒙昧于世界大局,再英明的帝王也在局内!”
某种程度讲,十年“文革”是一场浩劫,但这场浩劫有一件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负面东西曾有一次扫地出门的清理,文革“清道夫”,把中国这间大房子一切封建的“牛鬼蛇神”都给打倒!但今天,经济因素的拉动,文化还没有来得及形成产业或者获得真正的“大发展”,更多的封建“牛鬼蛇神”却又跑出来了。到处都是立项、圈钱、建寺庙。举一个例子,打着文化开发的幌子,许多大学生也去庙宇里镀金。然后夜间再出来,脱掉僧衣,开车约会。这是文化开发还是“闹剧”开发?
砸钱是砸不出文化产业来的。纳税人的钱早晚都要有个交代。
美国文化就是带着大家都一起玩,一起玩篮球、一起看电影。多少好事都是让大家参与和互动,都是人家艺术大师精心设计的。我们的产品往往是自娱自乐式的。电影都是导演说了算,不是观众说了算。没有办法,观众就用门票来投票,不看你这些垃圾了。因为你的电影一开头,10分钟后大家都知道这爱情故事是如何硬性插入的,结局如何,中间怎样曲折,最后又怎样皆大欢喜,我们都知道结果。我们的导演艺术水平不谈,技术也过得去,就是思想意识的清洁度不够,不是来自清洁的智慧。好像一个脑残的人在背后给大家在洗脑,讲故事都像一个模子。你说这样的电影能抓住年轻一代的心?甚至还痴心妄想地“走出去”赚取外汇?
赶快到黄河里好好洗个澡吧,读读唐诗宋词,提高点灵性,长点德行,本着人性,别用“裸露的兽性”来提高票房了好不好。
 
人文导向?还是政经导向?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优先选择?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就是“文化方向之问”。
我们今天涌现了多少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大作家?创新与创造才是教育与人才的实质,是文化本体性的东西。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学生们,都被迫与社会共用一个脑袋,我们社会深层的灵魂即文化就一定有方向性问题。无形中,仿佛文化顶层有一道黑色的紧箍咒,成为整个社会不可逾越的底线,这就成为我们的文化之伤。
在文化开发之前,我们应该要有一场辩论:何为贵?何为贱?如何扬弃?如何包容?这样,我们再访问古道,寻求善道,好行在期间。
今天我们都认为西方的文化很强势,一部大片就掳走了年轻一代的心(如《泰坦尼克号》)。一部小说就风靡整个世界(如《哈利波特》)。我们本该比西方更强势,因为我们的文化积累更丰厚,我们的文化人才更庞大。有一位资深的美国人在中国游历多年,他回国后感慨地说:“中国的天才比美国人口还要多。”
看来不是人才出了问题,还是文化选择、文化目标有偏差。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我们文化出现了梗阻现象?以至于政府推动、企业赞助、一次次的运动式发起,可我们的文化产品还是走不出去多远,能流传广远甚至影响世界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对时尚的看法,至今还认为西方的月亮最亮、最圆?
 
张怀群:
我们的确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我们想要的文化。过去我们西部单单注重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没有看到,如果不能有效开发,服务于这个时代的整个人类,我们西部的文化就失去发展前途。并有可能也保护不了多久。
因为西部文化太丰富,我们就不会开发了吗?
我认为,西部文化开发“选材第一,压倒一切”。
古人的选材能力今人难以企及,留下来的名著、名篇、经典国学精华,能活在老百姓心中的历史戏曲剧本,如《杨家将》等千年不衰,均是选材成功!
今天我们呼唤选材大师,选出能成经典的题材后,再去写、拍、演、播、唱、跳、舞、画。
问题是,与秦统一,汉盛世、唐盛世、康乾盛世创造的最高文明、最大疆域、最稳定的社会、最受益的民生、最开放的外交相匹配的大片,大电视剧、大舞台剧、大小说、大动漫、大音乐、大唱片、大舞蹈、大国画、大诗词、大音乐舞蹈史诗、大协奏曲、大交响乐、大合唱、大评书、大民间艺术、大梦工厂等,自古至今没有产生!更不用说,夏、商、周中华文化源头的文化,未能用文艺作品来传世。
还要加上隋朝,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至今版图完整。隋朝深化郡县制、均田制,开创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在甘肃张掖开第一届世博会,开大运河,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文明影响了自隋至清的古代,甚至当代,比如科举制即“国试”的技术部分,至今的高考还在使用。
秦统一、汉盛世、唐盛世、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岁月,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现代中国文明的黄金岁月、现代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正在持续的是改革开放,历史峰巅、现代峰巅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峰巅。改革开放是现代化主旋律,其它是历史主旋律。
我是甘肃人,自然对甘肃多说一点。
太多的人、太多的甘肃人不知道秦始皇、李世民是甘肃人。甘肃打文化品牌,打来打去太杂乱,有几十种文化,敦煌、读者、牛肉面使甘肃喜形于色,以为这就是甘肃文化符号,唯独忽略了秦始皇、李世民是甘肃人。说此话题,不是玄耀皇帝身世,沾皇家的光,而是秦始皇、李世民对中国统一、中国文明、中国文化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古代的皇帝无与伦比。
甘肃,这个当代的落后省份,这个贫穷的狭长地带里,为什么能出秦始皇、李世民世系?十六国帝王有38个帝王是甘肃人。是什么文化基因,什么文化气候,什么文化生态,什么文化智慧、什么文化灵性造就了他们?他们在全人类几千年的杰出人物中,有何过人之处,有何伟大精神,有何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伟大品格、伦理道德秉赋、人格力量?甘肃的文化水土对甘肃文化、中华文化有何影响?
在国学中、国史中提炼出的类似人物、事件、故事,大的历史主旋律、题材、内容,如果以好莱坞大片的编剧、导演水平来运作,何以不能拍出与《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比肩的大片、3D大片?以此题材,难道产生不了荡气回肠、雄浑悲状的大音乐,人类需要震撼心灵的大音乐、大唱片?难道目前的青歌赛唱法就最好?这肯定会震撼、倾倒全世界观众,肯定会跨越地理、人文、肤色、语言,而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万世传承、愈看愈新的经典。
 
针对我国目前的文化开发现状,记者调查中得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文化的本真含义,文治教化的功用失去了。文化的意义、价值判断出现了问题。我们今天把文化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缺乏了价值判断的取向,文化只能是良莠不分、泥沙俱下。本该长起来的好苗却没有长出来,而垃圾文化发酵,让年轻一代来硬性灌输饕餮盛宴。于是,色情文化、鬼文化、暴力文化充斥市场。
文化商人们从来对国人心灵的净化没有任何的负担,挖空心思就是迎合人们的口味:人们怎么愿意看,我就怎么开发。
虽然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政府还是有规范文化的责任,就是要弃恶扬善。有非党派利益的文化嗅觉,知道当代人灵魂深处的需求。不是含有私利的标准,而是符合人类心灵深处的标准。不把人文导向设为主旋律,这个巨大的市场就拱手让人了。
如果只有负面的文化能赚钱,那么良善的文化就再也没有机会登上年轻一代的心灵宝座。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近年来走到哪里都多次强调一个例子,他说:“俄罗斯大师曾经说过,从小他的母亲就让他看《战争与和平》,并且经常告诉他哪些片段精彩,从此《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他衡量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在此以后,他就再也不能忍受那些垃圾了。可见,青少年读的书、看的电影、听的歌都可以构成一个文化权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如果青少年经常接触的是垃圾,那么他们以后就再也不能接受经典了。这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叶朗教授在《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四个战略性问题》中指出,第一,应提出一个概念,准确地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特征,意义十分重大。第二,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人文导向。第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效地回答“钱学森之问”。第四,让文化经典“走出去”,因为国际友人说“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不强烈”。
我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所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方向。可惜,我们的学术理论界对公平、正义的研究甚至不如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水平。大家没有足够重视这个方向性的引领,如何真正成为我们国家的社会文化总纲。
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国,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若公义不能像大水滚滚、如江河滔滔,那么假、丑、恶就会占据主流舞台。
看来,我们的文化选择何等重要。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对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说:“中国只是出口电视机,不能出口电视节目的时代,还不能成为世界大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的内容必须是符合人类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
经典的文化作品,都是能跨越地理、文化小圈子和历史长河这三座大山。文化开发不能在小河沟里转圈子,一定要到大市场去获得检验。“走出去”就是面临大西洋、就面临太平洋,不能包容西方的东西如何打开西方的文化市场?文化作品强调丰富性,包容性。
当今我们的文化选择就是没有坐标系,只有物欲横流。这原因就是多年来我们的上层建筑都太重视器物方面的研究和投资,没有看到文化背后那鲜活灵魂的闪现。在社会上,清华大学王鲁湘教授被称为“知道分子”,就是说他是懂得“形而上”的,而那些专门研究器物方面的就是知识分子。“知道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眼睛。没有眼睛的知识分子再多也是瞎子领瞎子,最后都掉在坑里。
 因此,叶朗教授文化战略问题的第一问很重要,就是要给我们的时代文化找一个定位,总结一个概念,以便修正今后的方向。
记者在总结诸多文化研究者思路的基础上,试图这样来分析我们当今的文化风貌。
 1、近30年来,受全球化和西方影响较深的处于进取状态的沿海商业文化;
2、近百年来,受革命思潮和政党影响的处于反思状态的民族主义文化;
3、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熏陶,如今主要沉淀在西部处于自然状态的儒家文化;
以上三种文化的叠加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三个文化中国”同时并存的奇特的当代中国文化风貌。这不仅让急欲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如坠雾里,甚至也让身处其中的国内文化学者们也辨不清来龙去脉。这是种混合型文化、多元并存的文化,导致我们常常出现一定的文化茫然。我们从互联网里可最直接地感受到,不同文化影响的人互相激辩的情形。甚至在一个人身上都同时并存的矛盾的二元、三元文化结构。中国有“十人九儒”的说法,正是第三种的文化积淀,作为包容性的深刻存在,使得急剧变化的转型时代,中国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和走回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文化强国的梦想,一定不仅要让本国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形态都认同,更主要的是让世界一些强势文化也认同。这是中国创造大于中国制造的地方。
跨越地理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跨越民族的文化才是有普世价值的文化。
蜘蛛侠本来是令人讨厌的蜘蛛形状,可是因为当今罪恶横行需要“侠”的时代,它就成为善的化身,力量的代表。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我们的小说“三侠五义”也畅行一个时代。都是因为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要,全世界的盼望。社会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补充满足感,宣泄了一切的压力,一定程度就归正了一些人的行为习惯。
 所以,我们的文化开发一定要建立清晰的坐标系。特别是当我们面对西部这个相对来说文化的净土,是政策导向,还是叶朗教授所提倡的人文导向?
 文化选择是文化开发最优先考虑的方向问题。
 
市场取向?还是政策取向?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消费必然快速增长。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3700美元,有的省市已经超过了5000美元。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正在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2011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但据最近的网络报道,BOP咨询公司和伦敦国王学院联合调查报告显示,巴黎拥有最多的美术馆(1046家)和公共图书馆(830家),分别是上海的5倍和3倍;伦敦拥有最多的博物馆(173家)、国际学生(99360名)和国际游客(1521.6万人/年);而纽约的剧院最多,共420家;书店最多的则是东京,共计1675个……。以上数据出自8月初的《2012年世界城市文化报告》。受调查的城市均是本国最大的城市,同时是地区性或全球性的文化中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一个城市的性情,它是城市与众不同的主要原因。但该报告强调不是为了排名,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不能简单粗暴地“建设”出来。主要目的是了解文化在一个成功的大城市中扮演的角色。
李约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为什么没有进入现代化的原因,认为抑商的传统思维,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特别是传统中国政府缺少必要的商业思维与商业技术。今天我们重视科教兴国,但对文化的开发技术我们还是有许多的大课需要补一补。
 
张怀群:
甘肃、青海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摇篮地点,炎黄子孙率先在这里进入人类文明的先河。西部的文化发展与东部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观念上还应该有“优势”心理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到东部乞援的自卑心理。
但今天的文化发展,一定应该是大众普及型的文化,不是高层自上而下的一场运动式热潮,潮流一过,沙滩上再难找到痕迹。我去香港很有感触,人家的剧目一出来,票价很便宜,一场接着一场地演出,那才叫市场。
强势的政府一主导,文化发展往往就走样。政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放开政策,鼓励、引导文化发展的方向。
政府的政策引导不成熟,就导致大家继续跟风圈钱,把有限的资本用之于器物方面,而非内容方面,结果往往是文化产业园变成了一座座“空城”,没有盈利项目,造成社会开支无端被浪费。
说到甘肃华夏文明示范区的大项目,应坚决摈弃其他地方的炒作方式,因为我们有真东西。
盛唐街头,曾经是全民同欢,通宵达旦。要把其古代灵感挖掘出来。
这将改变中国平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性格、胸襟、气象,将激发中国人的灵性,使之飞扬,使之创造力骤升。
最怕搞形式,最怕有形式少内容,最怕只为给领导看,最怕大而不当。要生活化、世俗化,要有创意、编剧、导演、作曲、编舞为他们服务,但一定要像保留小吃一样保留传统形式。
国学也好,二十四史、四书五经也好,不要“戏说”,不要太多评价、结论、阐发,只要把原意通俗地用现代传播方式、讲述方式普及给全体老百姓。90后开始的所有中国人,将都是知识分子,让所有人在童年就能记下国学的全部精华,将受益一生。这种形式和传播媒介及出版物,将是无限大的产业和产业链,写这个通俗文本的队伍是关键。
《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不妨将此作为前列项目。
 
魏晓云(甘肃平凉市宣传部副部长):
首先,我们呼唤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文化,而不是我们的口号文化、精神生活文化。必须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打破条条框框的政策限制,才是当务之急。
中国的文化发展一定要有西方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好奇心、想象力等人性的东西得不到充分张扬,创造力就疲软,审美紊乱就牢笼文化发展的天空。启蒙可能还没有完成,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恰恰缺少了最不应该缺少的现代化内核——公民及公民意识!所谓的启蒙,康德的意思是:“独立运用每一个人的理性”。站在这个角度,中国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最合乎标准”。
其次,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两个不完全相容的方向,就是:市场取向和政策取向。需要两者都回归本位,都不能越俎代庖。
西部是中国文化尚未被完全破坏的根脉,开发自然要慎重而又慎重。西部要开发成“文化特区”,也就是“世界的特区”。几千年的积累似乎正是为今天的复兴而预备。但我们准备好了吗?必要条件是什么,仅仅是国家政策吗?
文化的核心是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文化产品自然属于高端产品,这个蒸蒸日上的新兴产业,面对的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培育市场,对高端人才和技术的投入多花些力气,这是政策的自然责任。
但我们不能包揽文化的一切发展过程。如同信息产业植入传统制造业一样,文化产业如何与整个西部大开发有机联系起来,这很重要。特别是现代技术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开发。比如“花儿”是西北土生土长的优秀文化产品,完全是西北人民自编自导的原创性民歌艺术,具有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在她诞生到今天的百年、千年传承中,根本没有政策的投入。西北有一个年轻人已经搜集了3100多首花儿歌曲,但推广的费用目前都没有落实。仅仅低成本出版了几本书。进一步的开发是全社会的事情。兰州大学的一个教授说:“花儿是中国大西北的灵魂!”他这句话是指“花儿”的前途说的,因为花儿的价值在未来将服务于全社会、全世界。而这,才是我们政府文化部门应该着急的事情。
最后,我们说,文化形成产业才是根本出路。文化发展一定要让市场主体之一的企业来唱主角。因为企业的逐利行为很强,政府只要规划好游戏规则,文化产品有买方市场,文化繁荣是自然的事情。
 
赵小玲:
我看,我们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最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我国的先进文化产品来一次政府采购。
而且,不用花什么钱的采购。
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等一切信息高速公路,完全可以为西部的文化“走出去”服务。只要全国的电视垃圾节目肯罢手的话。
如果我们采取市场取向,CCTA购买基层的原生态的文化产品,向全世界播出,既解决了央视内容的贫乏,又解决了西部文化产品的宣传问题,这就为整体文化市场发展定了调,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根本不用费那么大的劲来说,全社会都明白了。
如果还是政策取向,制定很多措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与文化市场不搭调,没有群众性普及,那么这种运动式的文化发展就失去发展后劲和美好前途。
 
 
(作者单位:
赵小玲: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纳税人报社总编辑、社长;
张汉信:纳税人报社副总编辑QQ786931702)

TAG: 开发 美国文化 西部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2-08-25 16:36:11
老张最近在忙啥?久无讯息常牵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0551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3
  • 建立时间: 2010-03-25
  • 更新时间: 2024-02-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