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关系的,我从小就很习惯在北方的冬天里。

四季的循环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6-15 22:46:13 / 个人分类:东亚的时间

  在我们的身边,四季在循环。天气在变化,这两天北京在下雨。白天很长,而夜晚很短。端午过去了,后面还有很多日子,排列在那里。春秋代序,这个夏天真的驿马星动,人就是停不下来。

 

  今天很意外地收到日本静冈大学教授南富镇寄来的《翻译的文学——东亚的文化领域》。这本书的260-270页,是我的《日本的面孔》的读后感。南教授是在日韩国学者。他著作中的日本、中国和韩国,都分明透有一种很鲜明的批判性的旁观姿态。对于日本和中国,这比较容易理解,但落实到韩国,多少有一点意外。在这种批判背后,我感觉到的其实是一个漂泊着寻找家园而不得的魂灵。

 

  举一个例子,这本书有一章讲中国小学课本中的朝鲜。这不可思议的题目,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的题目,却是这位出身韩国但安身于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非常正常的题目。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篇与朝鲜相关的课文:《罗盛教》《黄继光》《青山处处埋忠骨》《再见了,亲人》。这四篇背景都在朝鲜,前两篇是战斗英雄、爱民模范,后两篇一是写毛岸英,一是写志愿军归国,角度不同,但都和那场战争相关。南教授看待这四篇课文的角度和我们很不同,如果了解他从小到大曾经接收把我们的志愿军称为“赤狼”的韩国爱国主义教育,曾经在韩国的军营中唱着“滚出来呀,赤狼们,侵略者们!”的军歌接受军训,这种不同的某一层面就很容易理解。但南的可圈点之处,在于他已经走出了韩、中、日三国的爱国主义,开始站在另一种立场来阅读。比如分析黄继光,他会回溯日本的暴弹三勇士,会列举出韩国教科书中同一时期的“肉弹三勇士”,以及在越南战场上为了救战友牺牲掉自己生命的姜在求少校。当他把战场上的英雄美谈和民族国家的构建放到视野思考,当他把“易地而思”当成一种思考的原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看到的世界,确是有自己的角度和特点。

 

  看到这本书才知道,南教授曾在静冈大学出版的《翻译文化与文学翻译》中发表过关于我的《日本的面孔》的书评。书的结束语副题“刻舟求剑”,更直接引用了我的那一篇《刻舟人语》。07年出的一本随笔集,今天居然能看到来自异国的回声,让我深觉文字还是有力量的。

 

做为参考,附贴上旧作《刻舟人语》,这是十几年前的老文章了,但我自己也很喜欢:

    “楚人有涉江者,春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小学的课本,从山呼万岁到批林批孔,多有变迁。偶然有一两篇像样的文章,那大多是古文,如《愚公移山》、《南辕北辙》,还有就是这篇《刻舟求剑》。
     七年前的秋天,我正坐在富山大学的教室里,听一位日本教授讲《藤野先生》。当时刚到日本不久,对日本的大学教育所知不多。万没有想到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会讲一个学年还讲不完。那一天,讲到了鲁迅不满东京的生活,终于登上了去仙台的火车。发到手中的资料,却是两张莫名其妙的旧列车时刻表的复印件。细听教授的讲义,才知道鲁迅写到从东京到仙台,沿途唯一记住的水户和日暮里这两地名中,日暮里这一个当时并不在停靠站中。日暮里成为停靠站,其实是鲁迅到仙台两年以后的事情。很明显,是鲁迅把原来的乘车的记忆提前写到了初去仙台的旅途中。
     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工作,日本人的这份认真劲都让人不得不翘大拇指。我在中国课堂里被一目带过的两个不经意的地名,在这里被掰开揉碎,成了一节课的内容。国步日艰之时,风雨飘摇之日,鲁迅在一串地名中,记住水户是为了一个讲持名节、宁可避居海外荒岛,不肯折节异族的水户朱先生,不难理解。那将两年后才成为停靠站的日暮里写到文中,他想说的是什么呢?庚子山《哀江南赋·序》里说:“日暮途远,人间何世。”有意无意修改的这一事实,都让人想到当年独自一人登上北去列车,那时鲁迅心中曾有一份寂寞乡愁。然而,鲁迅的仙台之旅,以及当年在书桌前写下《藤野先生》的心情,正如那悄然落水的古剑,难再追寻。今天的我们所有的推想,也永远只是推想,逝者不再,往者不来。我们这样推想来推想去,不知不觉进入的,不就是刻舟的境界吗?
     二十几岁时,很喜欢柏格森,对他的生命哲学很下了点工夫。后来悟到,柏格森所有的思想,说到底都来自古代希腊人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柏先生发明的是一个叫绵延的概念。你可以讲昨天的故事,可以用电影镜头记录下曾经有过的一切,但昨天就是昨天,经过的永远是经过的,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每一个和每一个都相关,每一瞬和每一瞬都相关。在同一个过程中,生命在昨天绵延到今天。因此你讲的故事,其实永远都是今天的故事,你从镜头中记录的,也不过是你从河水舀出的一杯水。哪个会认为,那杯水便是河流呢?依照这样的想法,所有的历史学家的工作,都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是的,舟已行矣,而剑不行。然而,我们还是执著的写下一行行文字,一如在木舟上留下深深的刻痕。不仅我们,就是老子之智、庄生之慧,也都免不了留下文字。都免不了做一回刻舟人。不过刻在舟上的,是维系不去的对于古剑的怀念,是对过往的一切,对经过的一切的追忆和思索。而明慧如庄子者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如果你从古今文章中,模糊感觉到早已入水的古剑的遗意,忘掉那些船舷上笨拙的刻削的痕迹,说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TAG: 读后感 黄继光 毛岸英 小学语文 志愿军

王霄冰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王霄冰   /   2011-06-16 13:02:38
不仅诗意,还很哲学!
在他这里,理性与感性已分不出你我,堪称境界!
原帖由瑶族小妹于2011-06-16 01:15:39发表
刘老师是个诗意的人
后溪男孩 引用 删除 后溪男孩   /   2011-06-16 10:36:33
你可以讲昨天的故事,可以用电影镜头记录下曾经有过的一切,但昨天就是昨天,经过的永远是经过的,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每一个和每一个都相关,每一瞬和每一瞬都相关。在同一个过程中,生命在昨天绵延到今天。因此你讲的故事,其实永远都是今天的故事,你从镜头中记录的,也不过是你从河水舀出的一杯水。哪个会认为,那杯水便是河流呢?
瑶族小妹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瑶族小妹   /   2011-06-16 01:15:39
刘老师是个诗意的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