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07 15:36:38 / 个人分类:学术访谈

查看( 902 ) / 评论( 0 )
社会科学报(上海

哈森教授(Hasan M. El-Shamy),世界著名民俗学家,曾经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系主任,现为该系资深教授。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持人:民俗学学科在当今中国发展很快,民俗作为社会认同的建构的资源,经济开发的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由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民俗存有偏见,以至于民俗传统日渐消逝,人们对于民俗和民俗学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哈森教授来自世界民俗学学科首屈一指的单位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田兆元教授是中国重点高校985院校的民俗学研究机构负责人。请二位谈谈到底什么是民俗,民俗研究到底是干什么的?

1.什么是民俗?民俗研究的目的

哈:  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田:哈森教授把民俗定位为个人成长的文化要素,把民俗看作人的发展的基础要素,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民俗最为重要的见解。在我看来,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那些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要素。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田教授主要从社会功能来定位民俗,我主要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定位民俗,其实目的都是一样的,因为民俗都是关于人的文化形态。个体在童年的时候,民俗就出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影响他的一生,直至死亡也受传统民俗的影响。民俗是与人的生命伴随的存在。比如死者的身体会受到怎样的对待,会不会被制作成木乃伊,如何保存,因此这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事情。民俗必须是传统的,传统需要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性,辛德瑞拉(童话《灰姑娘》的主角)起码2500岁了。最初,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叫辛德瑞拉,被提及的只是一个故事的情节:寻找一个能把脚穿进金鞋子的女孩,这个故事被一个罗马人记录,它融合了古罗马的古埃及故事中的一些情节的融合,原型的主角叫做爱慕西斯(音译),因此很多民间故事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或者几百年的历史。还有习惯、迷信、仪式、艺术等等,就像是你母亲学习你外婆的烹饪方式,从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人,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弗洛伊德后来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这就是潜意识中的继承,在荣格看来,这是集体无意识的继承。

田:哈森教授关心人是怎么在民俗的教育下成长的,我关心的是社会是怎么在民俗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比如我最初的神话研究关心的是神话与中国的社会形态。构建社会的文化要素一定不是个性化的,层级低的文化要素。我认为民俗是一种复合结构,是叙述体系与行为体系复合构成的。民俗要达到构建社会的功能,必须具备文化含量高,规则性强,富有审美特征这三个方面的属性。说民俗的文化含量高也就是说它是文化的精华,比如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还会有哪一个中国故事比它更有影响力呢?如果要和它比,也就只有梁祝、孟姜女和牛郎织女这样的故事了。所以民俗文化是不朽的经典,这是作家文学不能无法相提并论的,除非这个作家对于民俗文化吸纳很深,如屈原,如施耐庵等。再比如节日庆典,像中国的春节端午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华彩的生活,超越日常境界,是审美的又富有信仰的综合的文化形式,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精华。因此,我国政府将传统节日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都是居于文化精华这样一个基点的文化战略举措。

哈:民俗有特定的空间。一个社区的大多数人至少知道这种民俗形式,当你小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一个民俗故事,是你母亲的母亲的母亲....传下来的,你的邻居也知道这个故事,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故事,这就是空间上的延续性,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习俗、仪式、舞蹈被称为是中国的、埃及或是任意一个社区的,因为这个社区中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解和生活中有这样的一部分,每个人都知道,这就是空间上的延续性,民俗是其他层级的文化的基础。流行文化也有空间的延续性,但没有时间的延续性,比如衣服的式样,就像热裤,它非常短,在美国它很流行,但只是流行了非常短的一段时间,被一些年轻人喜欢,它在很大的一个地区流行,就像流行音乐,来得快也去得快。还有精英文化,在文学上比如有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等等,还有数学和哲学,它抵挡住变化,但是这要有精英化的机构,英语系、文学系来保证文学传承的精英化和准确性,没有了这些机构,它们就很难流传。但民俗却可以自我流传,家庭社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传承,这就很了不起。

田:中国的政治家早就看到民俗的这种伟大力量,他们很聪明,想努力把自己的主张变成一种习俗。这就是化礼成俗。比如,中国古代的多数王朝,强调以孝治理天下,强调家庭稳定以维持国家的稳定。但是光靠政令有什么用呢?光靠四书也不行,你把修齐治平被得滚瓜烂熟,也不行。推行孝道得靠风俗。所以我们传下来的出生礼仪,婚庆礼仪,祝寿礼仪,节庆礼仪,丧葬礼仪等民俗形式,大都将孝道贯彻其中,这就是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特色与个性。因此,风俗建设乃是社会建设的最重要的任务。古代王朝破灭的了,但有些基本的礼仪还在,因此文化就会延续和发展。

哈:是的,民俗可以离开统治者延续,是稳定的文化形式。但这不意味着它死气沉沉,一个故事在被复述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变化,虽然这些民间故事流传了好几个世纪,但它们经历了变化,民间故事的叙事在人们的嘴唇上“活着”。然而当民间故事被文本化了,它就“死”了,被“冰冻”起来了,就像是生物学上的“假死状态”(suspended  Animation)。所以民俗必须是活着的,而民间叙事:一个故事、一支曲子、一段舞蹈都是对生活的描述,这些都是有生命力、真实的。

田:把我和哈森教授的观点综合起来,民俗就是:民俗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要素,是社会构成最富有认同感的文化要素,也是不同的文化群体区别于他者基本标识。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形成的具有特质的文化类型,是我们世世代代享用的精神资源。这些是民俗,民俗学也就是对于这些文化资源的研究的科学。

2.中西民俗学的起源发展与现实应对

哈:民俗从人类存在时就产生了,原始人也有他们的习俗和迷信。民俗研究开始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文明社会群体中的落后的原始的部分。民俗研究在欧洲起源,他们研究的是他们自己大陆上的落后群体:农民、山地民、少数民族。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人生活在黑暗的时代。直到法国大革命,有些思想者,比如让·雅克·卢梭,他是浪漫主义的哲学家,他认为人们都有同样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原始人生活在一种野蛮的状态下,但他们自由又平等,所以他将野蛮人看作高贵的野蛮人。文明发展了,人们开始腐化,换言之,文明腐化了这种高贵,社会冲突增加了,人丧失了他的尊贵,即一种自然的状态。部分浪漫主义哲学反对帝国这个概念,这也是国家主义诞生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自己国家”的风景、语言、歌曲。同时,国家主义的另一面是异国风情,他们离开欧洲到处旅行,去美国、非洲等国家,他们想去找高贵的野蛮人,一片没有社会冲突的、平等的土地,并且像书中所描述的一个印第安少数民族部落。但他们发现这些野蛮人生活的地方也被腐化了,就像苏丹的续努克部落,他们的国王被认为是上帝,社会上其他的都是普通人,黑人捕捉黑人并将之贩作奴隶。他们非常失望,开始哭泣。于是,具有异国风情的远方的叙事,关于远方的人的故事,还有欧洲大陆落后群体的叙事流行起来。民俗研究的兴趣始于此,这在英国原来被称作“流行的古董”,威廉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个概念,也可以仅仅用lore,因为lore代表了关于民间的一种的知识,但既然用了folklore这个概念,就一直使用了它。这就是欧美民俗学起点上的一个背景。

田:欧美的民俗学大约两百年的历史,这个时间是相对比较短的。中国的民俗学,如果从起源上看,应该至少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虽不同于欧美知识者的浪漫情怀,中国的精英在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上也有奇妙的相似之处,那就是认同民间和地方的价值。我们把《诗经》的采集当作中国民俗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样一开始中国的统治者和精英就把民俗当作一种理解地方社会,民风民情的工具,通过观风问俗,改良政治。同时,将民间的音乐歌谣与贵族歌谣和庙堂音乐合编在一起,进行审美欣赏和人格教育。统治者的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合一,构建成一种社会和谐的音符,这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后来,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孔夫子和老子分别有重要的风俗思想,把“安居乐俗”的社会看作是理想社会。在儒家典籍里,既有充风的对于民间习俗尊重的规定,也有礼制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好的风俗就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社会理想,比如杜甫,他的理想就是“再使风俗淳”。中国的知识者一方面是民俗的直接建构者,一方面又是风俗的收集记录者,而收集记录也是为了风俗建设。从社会改造和风俗建设来说,中外民俗学的起源点是很相似的。

哈:但是,现在的民俗和民俗学有了很多的问题。新的大众媒体形式出现了。人们不再讲故事了,人们没有时间谈话。过去,人们会说:“我们来谈谈。”谈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就坐下来谈谈。重要的是坐下谈话本身,这在过去是十分珍贵的。人们与他人交流,但现在人们只与电脑交流。但是,电脑不过是物品,不是人类,还有很多类似的替代品,这都会改变传统的民俗生活,虽然传统民俗仍然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民俗学家现在的任务之一是对民俗事项的收集和维持。你不能劝说,不能阻止人们去买电视,不看电视,强迫他们去听故事,但你可以做好保存,收集,分类,档案管理,使它们保存并容易得到。就像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对于世界民间故事类型进行重新整理和数据库建设。

田:哈森教授提到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传统的民俗正面临消失和改变。我们都在做一件事,保护民俗文化传统,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保护文化遗产只是我们民俗学所要做的工作之一。现代社会依然是依照特定的民俗生活的,并不是说现代化就没有民俗了,都市化就没有民俗了。民俗随着时代改变是一基本规律,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汉代的文化和宋代的文化有那么大的不同,那时没有现代化,也没有电视机,但是民俗却发生改变。现代化的工具,如手机短信,就是传统的祝福的新的表现形式,这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的民俗形式。现代民俗作为一个工具同样具有很强的功能,比如管理者利用手机短信发送红段子,也是传统的礼俗合一的一种努力。文化的多样性诉求在民俗这个领域得到充分的拓展,民俗学于是面临新的机遇。

哈:美国民俗学从五十年代以来,也开始关注都市民俗和应用民俗的研究,关注公众民俗生活。这和民俗学诞生之初的浪漫想法不一样了。美国民俗学一方面关注传统的民俗形式,如歌谣故事,想我这样还是依照传统的做法进行世界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这在美国已经很少人做了。但是我虽然70多岁了,但致力于民间故事的数据库建设,我对于非洲和中东故事的文稿有3000多页,这是一定要做的。欢迎中国学者一起来做这项研究。另一方面,美国民俗学也是面向现实,进行美国当下民俗的研究。

田:与美国民俗学研究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不一样,中国的民俗学目前还是本土的研究,这种本土化越来越严重,甚至高度地域化了。这也是教育制度要求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造成的。它有其合理性,但过度的资源化也影响研究的深度。同时,应用层面的简单化,缺少多学科的意识,也容易造成民俗学研究视野的狭隘。美国民俗学也是资源化的,比如中国的民间故事,他们拿去,文化产品生产出来了,反过来在中国赚钱不说,还冲击着本来的文化传统。所以在国际化的研究视野,深度开展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得向美国的民俗学学习。

哈:印第安纳大学的民俗学系有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许多世界知名的民俗学家都是我们学校毕业,或者在我们学校任教,欢迎中国学者和学生前来交流。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但是没有进入国际民间故事检索体系,因此,进行世界民间故事研究的学者,缺少中国方面的资料,我这里指的是英文版的资料。所以,现在的世界民俗学,其实关于中国的东西并不多,因为中国的学者主要是自己研究,所以,世界了解中国,至少在民俗方面并不是很清楚。

田:中国民俗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始重建,现在有近百所院校具有民俗学教学机构和学位点,近十所院校培养民俗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国的民俗学教育可能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的民俗学教育基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也在中国学习民俗学专业知识。确实我们需要交流和向外传达,这是我们未来的任务之一。

3.关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讨论

哈:从汤普森以来的民俗学研究,是以欧美的民俗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像非洲,中东和中国的民俗缺乏了解。因此他们建立的规范并不适合对于这些地区的研究。比如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方法,佛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他认为个人的梦境是潜意识的里错失的东西,他将人的心理分为三层,最底层是本我,是生物性的、是野蛮的、动物的,没有狗会为了与另一只狗交配而感到内疚,没有狮子会为了吃了人而感到有罪,这只是纯粹的生物性的能量,没有被文明所沾染。在最上层是超我,超我是所有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的东西:上帝、尊敬父母等等,就像宗教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就像不能欺侮弱者,帮助他人是好的等等,人们学习获得了这些观念。这两者之间是自我,是这两者的之间平衡的一面。当佛洛依德提出他的观点时,他对神话学感兴趣,个人的梦境就相当于一个种族的神话。在《图腾和禁忌》中,弗洛伊德假设了一个理论,在人类的早期,人类就这么凭空产生了,他们不是从猴子也不是从猩猩进化而来,他们不能说话,他们统治地球,一名男性领袖占有所以的女人,赶走自己的儿子,就像狼的做法一样。只有一个有力量的男性,占有所有女性,他们说,这就是最早的人类的群落,有一个男性的领袖。有一天,儿子们不能再忍受了,所以他们跟在他父亲的后面,在所有女性面前,杀了他。所以杀父娶母成为了人的潜意识。但是,你要看中东和非洲的故事,是不是都是杀父娶母的意识呢?显然,我们的研究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模式来套。

田:拿一个现存的理论来套现有的民俗材料,这样的方法太过简单了。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中国的民俗学有些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跟在别人的后面作最简单得模仿和套用。如仪式理论翻译过来了,大家就一窝蜂去搞仪式研究。这个仪式本来是丰富得不得了的民俗形式,但我们往往只会一种通过仪式,或者结构与反结构的解说,别的就没有办法了。引用学习是必要的,但是用一般的理论套式来套一套的文章就不一定是理论水平很高的文章了。还有,现在大家对于表演理论感兴趣,什么民俗事象都要往表演上去套,这就没有希望了。我们总得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才与以保护文化多元性为基本诉求的民俗学相符。

哈:我研究民俗没有不采用心理分析的理论的,而是借助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理论。你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获得数据。一个人饥饿的程度、他的动力、他感到多恶心,这些都是可以测量的。奖励或者惩罚,都是人格成长的要素。这基本就是心理认知中的动力机制。心理认知是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怎样学习,我们为何学学习,我们怎样忘记,我们怎样养成习惯,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些规则,它们每天都发生。它们存在于民间故事、歌谣的传承中。这就是在民俗研究中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法的差异。

田:哈森教授是一位将传统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与创新性研究结合起来的民俗学家,值得我们学习。对于中国民俗学来说,向世界学习很重要,挖掘中国民俗学的传统也很重要。我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俗学只是中国民俗学传统的一个阶段。就像中国文学一样,近现代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古典文学更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国民俗学的传统资源,民俗思想的传统,民俗材料的记载,民俗历史的轨迹,都是极为丰富的。所以我们首先是两个学习,学习研究国外的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民俗典籍的思想和观念。在此基础探索创新。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可以先进行民俗研究的局部创新,然后带来整体的理论创新。包括研究视野的拓展,思路的开拓。

哈:我做的民俗行为学研究,要研究“叙事”这个过程,什么让人们开始叙事,在研究跳舞之前,我们要研究“跳舞”这个过程,这不是潜意识。这是可观察,可测量的,科学就是科学。潜意识和精神分析离科学的分类研究还很远,更像是宗教。如果你相信上帝,上帝就存在,如果你不信,上帝就不存在。

田:中国民俗学面临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就像中国经济是经济学的舞台一样,中国民俗的现实发展也是民俗学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民俗学正承担着民族国家认同的职能,承担着社会管理的职能,承担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承担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但是它更应该承担起建立公序良俗的社会风气的职能,承担起改造人们功利主义的心灵的职能。我相信,中国民俗学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将迎来一个理论建构,学术进步的黄金时代。

出处: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 ... robject1ai3825.html
分享到:

TAG: 方法论 民俗 研究对象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