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漫忆当年创刊时(3) 1985年暑假的北京之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11-14 17:43:30 / 个人分类:学术史

查看( 1611 ) / 评论( 7 )

  3、1985年暑假的北京之行

  当简涛和我萌生了创办杂志的想法后,首先就得到了徐经泽教授的积极支持,学校文科办公室的负责人祝明教授也对创办杂志的设想给予肯定。

  记得是在85年6月末暑假放假之前,在山大新校图书馆的会议室召开了民俗杂志创办论证会。当时杂志的名字还没有确定,那个座谈会也就没有名称。出席论证座谈会的有山大分管文科的副校长陈之安、文科办主任祝明、文科办工作人员李红(她后来出任山大社科处处长,对杂志给予了长期的支持)、《文史哲》杂志编辑部负责人丁冠之等。在座谈会上,中文系的关德栋教授、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这两位老先生对杂志的创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刚刚从山东省外事办公室调入山大工作的赵申老师也参加了那次座谈会。

  论证会上,对杂志的命名进行了讨论,曾经提到过的名字有《中国民俗》、《民俗学刊》、《民俗与民俗学》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仿照《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将新创刊的杂志定名为《民俗研究》。

  1985年初,山大校方已经任命徐经泽教授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社会学系筹建之初和《民俗研究》的许多重要事宜都是在新校图书馆馆长办公室商定的。1985年底,学校在新校图书馆5楼专门辟出一间大办公室,作为社会学系筹备时的办公室,《民俗研究》试刊号的编辑工作就是在那间大办公室里完成的。

  论证座谈会之后,很快就放暑假了。我和简涛这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是为杂志约稿和写稿。

  1985年7月末至8月上旬,为了进一步征求学界对创办杂志的意见,我去北京访问了钟敬文等老一代学者,并且向他们约稿。

  1985年暑假的北京之行,是我第一次去北京。1985年7月,在胶东当兵的弟弟自报奋勇去了老山前线,妈妈在家中十分担心,心情一直不好。恰值假期,当教师的妈妈也放假,我便带着她一起去的北京。妈妈住在国务院侨办工作的我的同学谢伟那里,我则在位于海运仓的《中国青年报》工作的同学马年华那里借宿。那时出差,能省钱就省钱,后来多次去北京,也都是在中国青年报社十分简易的招待所(地下室)落脚。

  到北京后,按照李万鹏老师的交代,先去北师大找张紫晨先生。张先生对创办杂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带着我去到钟老家。钟老那时还住在现在北师大小东门进去后右侧的楼房中,印象中只记得家里住得比较拥挤。16年后,2001年8月末,钟老入住北京友谊医院,我曾经专门从济南到北京在医院里陪房了几天,那次陪房,由于当时我的发型又理成了平头,和钟老在一起闲聊时,钟老还和别人谈起我当年为创办杂志去访问他的样子:瘦瘦的,年龄显得很小,理着个平头。钟老对于创办杂志非常支持,甚至有些兴奋,那次在他家中呆了一个多小时,钟老谈了许多事情,可惜那时我对于民俗学的历史不甚了解,老人说的许多事情我都不知道。我约请钟老为杂志写稿,钟老当即拿出刚写完的《<民俗学译文集>序》,作为对杂志创刊的支持。我还请钟老为杂志题词,大概是我当时没有表达清楚,后来钟老寄来的是他题写的“民俗研究”四字刊名,我们在试刊号上用作了扉页。

  张先生还带我去了启功先生家,想请启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去到启先生家中时,启先生正卧床休息,见到来了客人,启先生便起来接待我们。张先生代我表达了请先生题写刊名的愿望,启先生说他这一段身体不好,手抖的厉害,写字不好,他答应待身体好了以后,会为我们题写刊名。后来,机缘不巧,虽然多次有机会和启先生在一起,但请启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除了拜访钟老和启先生外,我还拜访了杨堃、杨成志、容肇祖、罗致平这几位当年倡议恢复民俗学的老先生。杨成志和罗致平先生都住在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杨堃先生住在皂君庙社科院宿舍,容肇祖先生住在王府井北部小胡同内社科院的宿舍。容肇祖先生和罗致平先生分别为杂志创刊题词,杨成志先生则撰写了长篇题词。

  1985年的北京之行,呆了大约有十天的时间,除了完成拜访老先生的任务以外,还和妈妈一起游览了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在北京期间,正赶上16岁以下世界少年足球赛在北京举办,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的两个同学马年华和只恒文都是体育部记者,我和妈妈也就有条件去观看了包括决赛在内的几场比赛。在中办工作的同学丛兵还为我们弄到了中南海的参观票,我们得以参观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故居——丰泽园。

  我去北京期间,简涛和徐经泽教授去广州参加了我国社会学界恢复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徐经泽教授向费孝通先生汇报了我们计划创办《民俗研究》杂志的设想,费老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说山大的社会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民俗学或许就是一个特色。

  1985年8月下旬,简涛去沈阳采访了刚刚从日本访学回国的乌丙安先生,乌先生也对我们创办杂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回答简涛的访谈时,着重介绍了日本民俗学界的情况。

  创办一份杂志这样一个仅仅是简涛和我两个人的个人的想法,如今,竟然得到了校内、校外著名学者们的大力支持,这使我们倍受鼓舞,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一定要办好杂志的信心。

  进入1985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后,我和简涛便开始了紧张的杂志第一期的稿件编辑、版式设计和联系安排印刷等工作。


1985年8月,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同学姜舜源合影

1985年8月,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同学姜舜源合影

1985年8月,与妈妈在北京动物园留影

1985年8月,与妈妈在北京动物园留影

TAG: 创刊 散文 叶涛 杂志

风林火山的个人空间 风林火山 发布于2010-11-18 08:11:32
苗条的身材是如何保持的呢?
刘治波的个人空间 刘治波 发布于2010-11-19 17:42:18
叶老师整日做田野,当然苗条了。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10-11-24 23:04:52
民俗研究编辑部的故事可写本书了,这可能只是个引子呵!
大高的声色犬马 大高 发布于2010-11-27 12:50:25
回复 4# 的帖子
编辑部的故事
时光都去哪儿了 朱小宝 发布于2010-11-29 16:52:08
还想读!
老师您以后再写点类似的文章吧,毕竟山东民俗学有这么多事只有您能说的这么有力量,我们读起来亲切啊亲切,恍然跟老师岁月穿梭,同行一般~
分殊会舍:陈进国.民俗学 jinguochen 发布于2010-12-01 22:53:08
不容易
在八十年代,社会的改革开放程度还相当有限,如此办一个学术杂志很不容易的。能坚持20多年这么久,更是不容易。在中国民俗学史上,不能不记上这样的一笔学人的共同财富。
李扬的博客 李扬 发布于2010-12-14 11:33:48
当年民俗研究还是内部刊物的时候,还发表过拙文,那时候还没见过叶涛。。。现在都是核心刊物了,真不容易!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84877
  • 日志数: 233
  • 图片数: 125
  • 文件数: 47
  • 书签数: 10
  • 建立时间: 2008-09-12
  • 更新时间: 2023-03-1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