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一角叶箜篌。

端午时节唱龙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6-23 23:58:50 / 个人分类:关注民间

  

端午时节唱龙秀

腾讯-南方日报 2012年06月15日08:21

 

东莞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龙头”。

工人在制作龙舟。

  龙船结构示意图,龙船长度为28.8米,宽1.52米。

龙舟说唱艺人卢锦全在唱龙舟曲。

 

  轶闻

  昨天,66岁的卢锦全持着龙舟说唱的道具,站在自家门口,向记者重现了当年民间艺人挨家挨户说唱的场景。

  龙舟说唱又称“唱龙舟”,主要分布在城区及水乡地区,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曲艺之一。每年端午节期间,龙舟说唱艺人便穿街走巷、挨家挨户演出,只为求得主人家一碗米或几分钱,他们因在端午期间表演,亦被人称为“龙舟佬”。

  中山大学民俗专家叶春生教授所著的《岭南俗文学简史》考据,龙舟说唱“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龙舟说唱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内容既叙事又抒情,四句为一组,句末一字押韵。说唱内容不单单为龙舟,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时事新闻几乎无所不包。说唱内容丰富驳杂,使它超越了只能在龙舟月里演唱的局限。据说东莞有些民间艺人每年春节也上门说唱,以贺喜为主。

  有一种说法是粤曲吸收了龙舟说唱的腔调和句式,并有专门的一类粤曲叫做龙舟说唱。如果这种说法准确,那么龙舟说唱便变成说唱时间上超越龙舟月、歌曲内容无所不包的一种民间文化遗产。

  艺人曾靠龙舟说唱谋生

  读者要了解龙舟说唱,必须先了解它曾作为民间艺人为求一碗米的谋生手段。

  昨天,66岁的卢锦全持着道具,站在自家门口,重现当年民间艺人挨家挨户说唱的场景。声腔短促、内容诙谐,伴着锣鼓声响起:“水滴滴,水流流,两朵红花在面头。阿姐有钱嫁得远,阿妹无钱嫁惠州……

  龙舟说唱的道具有一面小锣、一面小鼓、一支鼓槌、一只小龙舟、一面锦旗。锣鼓挂胸前,锦旗围小龙舟,旗上印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道具准备妥当后,艺人就左手拿小龙舟,右手拿鼓槌敲打锣鼓进行演唱。

  卢锦全是东莞石碣镇戏剧曲艺分会锦泉曲艺社负责人,在孩童时候,便尾随着这些民间艺人满街跑。可以想像,响亮的锣鼓声和通俗押韵的唱腔在艺术形式贫瘠的年代,颇能吸引小孩子的好奇心。

  众所周知,东莞端午划龙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持续半个月之久。每年一到端午节,这些称为“龙舟佬”的卖唱艺人,胸前挂着小锣小鼓,边唱边敲,挨家挨户卖唱。有不少民间艺人还是盲人,他们对报酬的要求不高,每家能施小半碗米便已满足。龙舟月一过,这些艺人恢复耕作。由于龙舟说唱能叙事能抒情,而且内容都以吉利话为主,于是有一些艺人便改变说唱内容,尝试在春节时候卖唱,也很受百姓们喜爱。

  粤曲唱腔融入说唱中

  中山大学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所著的《岭南俗文学简史》称龙舟说唱“产生于明代末年或更早,是粤方言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歌谣之一。”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顺德龙江一破落户子弟通过改变木鱼歌腔调始创而来;一种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颂词演变而来。珠江三角洲广大城乡曾分布有大量职业或半职业民间艺人,全为男性。

  据东莞老艺人口述,龙舟说唱的出现比粤曲还要早,与南音、木鱼歌、咸水歌等先后出现,是古代东莞流行广泛的民间歌曲。不过,也有资料认为粤曲出现的年代更早。虽然各种资料和说法在龙舟说唱和粤曲出现时间先后上互不相让,但粤曲生命力更为旺盛不容置疑,它的唱腔影响了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本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谋生的一种手段,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早期几乎没有成文的唱本,靠师父带徒弟口口相传,尽管它的腔调和节奏已经形成习惯,但在一些说法上也接受了唱腔优美的粤曲。

  这种说法得到卢锦全的认可,他从小学唱粤曲,演唱龙舟说唱时,处理曲中韵脚和过渡时,自然而然用上了粤曲的唱法技巧。

  目前,东莞能表演龙舟说唱的人,大多早期接受过粤曲熏陶和训练,从他们口中唱出的龙舟说唱更是有了粤曲的韵味。

  民间艺术纳入东莞“非遗

  年轻时,读过几年书的卢锦全学唱粤曲,练就一腔好音色。东莞龙舟说唱的民间艺人刘念中羡慕卢锦全唱腔好听,力邀他加入保护龙舟说唱的队伍中来。于是,卢锦全拜刘念中为师,学习演唱和编词。

  1998年的端午节,刘念中和卢锦全两人欣赏了一场龙舟比赛之后,心有所感,决定合编一曲龙舟说唱。卢锦全回忆:当天两人在刘念中家中各写完几段拼在一起,完成初稿后卢锦全修改并完成了全曲的韵脚。这首师徒合作的《端午节唱龙舟》唱道:

  “锣鼓响,响彻云霄,东江河畔,彩旗扬。两岸红男和绿女,人潮涌涌,热闹非常。端午节,河水涨,群龙集汇在江中,指挥船员显威严。健儿奋勇争先,锣鼓齐鸣震天响,浪山起舞技霞裳。”

  几年前,龙舟说唱艺人刘念中和黎锦淇去世,东莞能表演龙舟说唱的人越来越少,卢锦全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主业其实是粤曲,兼顾传承龙舟说唱。

  随着年事渐高,他越发感觉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可能。早些年,他的侄儿学习了一些唱法,还曾上台表演过。但是侄儿还不会自己编词,而且有自己的事业,并不会全心投入其中。不过,好消息是东莞市已将龙舟说唱纳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曲目中。

  “龙舟响啊,响东江啊,端午时节河水涨啊……”昨天,72岁的中堂老人谢伯坐在卢锦全的家里,手捏兰花指,以唱粤曲的神韵唱起一曲龙舟说唱的片段。谢伯是粤曲发烧友,十多年前退休后当起票友学说练唱,功夫已有小成。他为了学习龙舟说唱寻上卢锦全的家门,两个年纪加起来138岁的老人变成知音。

  谢伯自称徒弟,卢锦全却不敢自居师父,他们和其他粤曲票友每周有三天会聚在一起,唱粤曲之余,也要唱上几段龙舟说唱。

  “大龙头”百年制造峥嵘

  莞邑龙船绝活龙舟制作

  东莞龙舟轻盈,霸气,怒目扬须,是怎样绝妙的工艺保证了它们的与众不同呢?这就得从龙舟独特的制作工艺讲起。

  在东莞龙舟的制作基地中堂,其制作龙舟的历史已有上百年,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龙头”。即龙舟的前端安装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该型龙舟细长,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东江流域的东莞、增城和博罗诸地的龙舟均为“大龙头”,南海、番禺、顺德也有,但数量较少。这种传统龙舟的制造与生产,大大推动了龙舟竞渡的兴旺与活跃。

  在一个忙碌的午后,老造船人霍灼兴便向记者介绍起从选料到安装的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

  他说,制作一艘长约28米、定员60人的传统龙舟大约,大约需要5立方米的材料。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龙骨”,也就是做好龙舟的脊,龙骨高约20公分,宽约25公分;第二步做长约1.8-2.2公分的龙底。龙底又称蝴蝶底,因其像蝴蝶翅膀一样位于龙骨两头而名;第三步是制作挡水板;第四步是制作位于挡水板上方的横隔,又称挡板,是船的横梁;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制作龙船合以及合边;第七步是制作桡手的座位,传统龙舟有54个桡手,每边分别27个;第八步是制作牵引整首龙舟的龙肠,传统龙舟的龙肠长约15米。

  “龙肠制作完毕后,整艘龙舟的雏形就制作出来了,接着就是把龙舟打磨上油。最后一步装上龙船头,整艘龙舟就制作完毕。”霍灼兴说。“选好材料更关键。材料都是我亲自去选,从木头一端一眼望过去要是直的,而且还要轻的木头。”他还说,“我不在的时候,这里的工人师傅都不敢做这个活。”

  “另外,龙舟的头尾弯曲弧度很重要,弧度不够弯就会挡水,弯过头划龙舟的人又会觉得不受力。”霍灼兴娓娓道来,旁板和舷板则决定龙舟的最终形状和流线型,好坏意味着一条龙舟的破水能力……这几步忙完后,一条龙舟基本造成。“接下来,就是给龙舟上油,通常上三次油。然后,再将龙舟保存在河边专门为龙舟建的‘龙棚’中。”每年端午节前只需把龙舟抬出来,刷上桐油就可以了。

  当然,从历史中走来的龙舟制作,也在逐渐演化中走向未来。

  根据主编《中堂龙舟景》的张波介绍,龙舟制作用材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用料主要是格木,此木为进口木料(缅甸、泰国、越南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100年间为第二阶段,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第三阶段是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而在霍灼兴龙舟制作厂门口的河涌里,就浮着十余根六七米长的杉木。霍灼兴说,现在制作龙舟普遍使用杉木。“龙骨选料要选杉木,必须是均匀而没有裂痕、没有腐烂的杉木,松木容易变形收缩。为此,杉木都是大老远从中山、甚至云南贵州运来。以前造龙舟用的是松木,但松木分量过重,搬动起来很费劲。近20米长的龙舟,改用杉木之后轻了不少。”对于选材的改变,该厂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工人也是别有感触。“龙头则必须用密度极高的水生树木,因为整个龙头完全是手工雕琢,用杉木的话容易爆裂。”

  此外,龙舟的制作工具也正从手工到机械化转变。《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介绍,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只能靠人手,劳累繁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了;以前用料尺寸,师傅全凭经验和记忆(这其中有一原因是手艺不易外传),到上世纪90年代,新型的龙舟厂(如东向村的龙舟厂)从设计到数字库,都用电脑。

  一向强调手工制作的霍灼兴,其所在的斗朗造船厂偶尔也会有现代的元素。霍灼兴不经意间透露,先前在在石龙龙舟赛上24条“标准龙”的图纸,就是由其儿子用电脑绘图软件绘制的,“这一招也使龙舟制作更为标准化了。”而记者放眼其厂棚内,也能发现电刨、电推等少数几个带“电”工具。

  而中堂搓滘村的吕焕昌,对制作龙舟模型“很在行”。他说,“龙舟模型是纯手工制作,完成一艘需要13、14天,也是一道工序都不能少,尺寸也不能有丝毫偏差。”在吕焕昌看来,龙舟模型最大的好处,就是正让龙舟走进“寻常百姓家”。

  预告

  下周二始,东莞龙船赛事将全面启幕。敲锣鼓,赛龙舟,欢声笑语中怎能忘记让人垂涎欲滴的龙船饭。每年端午节期间,哪能不吃龙船饭?对于村民来说,龙船、龙帽龙船衫、龙船饭都被视为神圣之物,寓意一种好意头。6月18日的《莞邑龙船绝活》之五将和你一起“享用”莞味浓郁、美味可口的龙船饭。此外,《闹龙舟》大型报道的“赛事实况”将在下周一全面启动,为你呈现最原汁原味的龙舟赛事现场报道。

 

  策划 肖开润 王慧 采写统筹 王慧 图片统筹 苏仕日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朱晋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分享到:

TAG: 传统节日 端午 广东民俗 说唱艺人 龙舟制作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